陶瑾
懸在空中的西瓜,真沒見過。按常理說,西瓜都是從地里的藤上長大的,而在蘇州相城區的一家生態基地,這里的西瓜卻被吊起來生長,個頭不大卻甚是可愛。炎炎夏日的蘇州,除了小橋流水的靜謐美,還有西瓜的清涼之甜,“咔嚓”手起刀落切開的是一整個美妙的夏天。
蘇州人種西瓜者遠遠抵不過外地“大軍”,常熟的“王莊西瓜”聲名遠播,嘗上一口,確也甘甜多汁,味美不忘。誰又能拒絕得了這一口汁水豐盈、甜蜜解暑的人間極品呢?話不多言,速來吃瓜。
子承父業種瓜“得瓜”
西瓜有一個雅號,叫“青門綠玉房”,這足以把江南人對于西瓜含蓄內斂的愛表達了出來。西瓜無疑是瓜果界的“王者”,解渴生津的好拍檔。蘇州西瓜種植歷史悠久,由于具有適應性強、栽培周期短、增收效果明顯等特點,西瓜歷來是我市重要的經濟作物。有數據表明,蘇州人一天至少要吃掉2000噸的西瓜。
一臺秤、一些筐、一張凳、一把傘,設在馬路邊上的一個個西瓜攤,盡管簡易,生意卻無需擔憂。在常熟市尚湖鎮福壽村的一處西瓜攤,記者與一位叫項加德的青年瓜農聊起了種瓜的酸甜苦辣。作為當地的西瓜種植大戶,來自浙江溫州的項加德已有十多年的種植經驗。他在當地擁有接近50畝田地,除了種植西瓜外,他還栽種葡萄、玉菇、土香瓜和貝貝南瓜。西瓜的種類歸屬比較特殊,按栽培方式看,它屬于蔬菜;按食用方式說,它又跟水果類似。項加德栽種的西瓜又分8424、小蘭、金玲瓏等多個品種。今年,他家的常熟尚湖鎮加德水果商行選送的“早佳8424”西瓜(即王莊西瓜),在“蘇州好西瓜”評鑒會上首獲金獎。
2000年,項加德的父母來到常熟從事西瓜的種植。2004年因父親身體原因,種西瓜的責任就落到了項加德的身上,從此一個懵懵懂懂的小男孩,擔起了種瓜的重任。35畝的西瓜地,全部采用大棚種植,分布在王冶路和不遠處的尤巷深處。王莊西瓜之所以好吃,歸因于當地較高的地勢和優質的黃泥土,再施以進口的鉀肥,以此來提高西瓜本身的甜度。品質方面,他利用20多種顏色標記擦粉和記錄開花結果成熟各50天的人工記錄方式,培育出外形圓潤、口感沙甜的高品質西瓜。“原先種的無籽西瓜,后來人們發現有籽的口感更好一些,汁水更多。于是改種有籽瓜,也就是需要擦上花粉。”技術方面,一方面他自己摸索試驗,比如溫度低了就關上大棚的簾子,溫度高了通風口弄大一些。一方面,他也積極主動地向鄉鎮其他種植西瓜的長輩探討經驗,并結合新技術,由此培育出更優質的好瓜。
在常熟當地,像他一樣的“農二代”很少,基本都是年紀微長的老人在打理果園。種西瓜可不是個輕松活,雨水多了西瓜長不大,陰天也長不大,溫度太高也不行,“嬌貴”得很。年初,瓜苗一下地,一家人的吃喝拉撒就全部搬進了瓜地。之后整理瓜藤和花苞,四月份開始施肥,五月開始采摘。種西瓜的苦你是無法想象的,風吹日曬不說,光澆水就要從傍晚忙到半夜。現在天氣熱,大棚里曬得像個火爐,晚上沒法睡,但是剛一合眼,早上三四點鐘就要起來摘瓜了。果農最怕遇到的是自然災害天氣,有一年下大雪,他家的棚子都被破壞,地里的瓜壞了不少,那年真是損失慘重。為此后來他把毛竹棚改成了鋼化棚。每天他和媳婦還有母親三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苦歸辛苦,讓項加德欣慰的是,自己種出來的瓜又大又甜,買的人還多。說到這他滿心歡喜地笑了。
一直以來他追求純天然綠色的種瓜理念,由此積累了很好的口碑。如今,項加德在鎮上成立了商行和合作社,在常熟市區租賃了一個專供西瓜的店面,方便顧客憑票直接取瓜。憑借著自己的努力進取,如今一家子的收入也在逐年提高,日子越過越好。正值暑假,兩個孩子也從老家來到蘇州,和項加德待在一起,再苦再累,當看到孩子的笑臉,一切也都值了。
采摘園:常熟尚湖鎮加德水果園
采摘時間:5月—9月
采摘地點:常熟市王冶路附近
回歸童年味,西瓜也能無土栽培
小的時候,西瓜是一種分享型水果。一家人坐在八仙桌前,洗凈的西瓜放在砧板上,哐哐當當,三下五除二就把圓潤的西瓜分成小巧的三角形。眾人捧著西瓜,在桌子前談笑風生,此刻,夏日的炎熱全都拋于腦后。
在蘇州橫涇豐盛生態果園對面,有一個搭了約六米長的西瓜售賣攤,一張小方桌,四把塑料椅,切開的西瓜擺在桌上。來買瓜的顧客走到棚下,坐下來吃著攤主切好的西瓜,和攤主拉閑散悶,走時隨意挑上幾個瓜,好不自在。攤主姓石,是橫涇當地種植西瓜的農戶,雖然種瓜時間不長,但銷量很好。橫涇當地瀕臨東太湖,依托著太湖水的天然灌溉,種瓜過程中不打農藥,任其自然生長,其間只需除草,非常生態。種出來的西瓜果皮很厚,但口感很好,比普通西瓜更加脆甜。石先生家有40畝的西瓜田,還有少量的香瓜田。來他這里買瓜的基本都是上林鎮當地的住戶。憑借其天然的種植模式和還原當地人記憶里的童年味道,來他這里買瓜的人們基本不挑西瓜,隨便帶一個口感都是不差的。采訪時坐在攤主的方桌前,記者也仿佛回到兒時吃西瓜的美好場景。天空澄澈蔚藍,微熱的風把西瓜的清香帶來,把身體的困乏帶走。
順路再來到相城區的一家生態基地,雖然這里的西瓜已下市,但據相城區倪家灣·水之田技術員姜蓉蓉介紹,他們采用生態培育技術,利用巖棉代替土壤進行種植,瓜藤繞上棚頂后,把西瓜用網兜包住繼續生長。傳統生長在地里的西瓜,因為接觸地面的一側少光照,所以會出現黃底、畸形的情況,把西瓜吊起來生長后,可以避免這些情況。陽光大棚可以讓瓜果在受到光照的同時,避免風吹雨打。大棚里還懸掛了很多粘蚊板為西瓜物理除蟲,不使用化學農藥,在保證美觀的同時,也能夠保證西瓜的安全性。“巖棉還有一個好處,它可以循環使用,種過西瓜之后可以繼續種草莓、小番茄,環保又低碳。”姜蓉蓉告訴記者,原本每棵秧大約結有3個西瓜,為了保證質量、口感和營養,在生長初期,他們就進行了擇優剪果,只留下1個西瓜果實。目前西瓜種植面積大約2畝多,年產量4000個。今年,他們選送的“小皇冠”和“黑津”紛紛獲獎。“小皇冠”西瓜,外皮是綠色條狀花紋,果肉為黃色,口感脆中帶軟,在品鑒會上,“小皇冠”西瓜取得全場最高分。而“黑津”西瓜則是黑皮黃瓤、皮薄如紙、清甜多汁。據悉,生態基地總占地面積1173畝,北部果園40畝。高科技玻璃溫室于2019年運行,溫室采用無土栽培技術,目前種有番茄、草莓、甜瓜、西瓜等品種。
每一年的夏天都有不同的故事在發生,唯有西瓜的那份沁甜亙古不變。
采摘園: 相城區倪匯千畝特色農業基地
采摘時間:5月—6月
采摘地點:相城區倪家灣·水之田
記者手記:根據清乾隆《元和縣志》云:“虎丘名產西瓜‘徐佳青’者,味甜而松。”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蘇州西瓜栽培鼎盛期,年栽種面積近20萬畝。產區集中在吳縣、吳江、昆山三地。后來隨著產業結構調整,主產區發生遷移,近年全市西瓜集中在常熟、張家港、吳江三地。當然,相城、吳中、太倉、昆山也有少量栽種。全市西瓜年栽種面積維持在2萬畝左右,年總產量維持7萬噸。種植西瓜已成為農民致富的一條重要途徑。近幾年,栽種技術的升級、栽培方式的變化以及消費需求的變動都帶動了蘇州西瓜產業的發展。現今的蘇州地產西瓜普遍采用大棚設施栽培。為了適應市場需求迭代變化品種,目前蘇州市面上主要以8424、麒麟瓜、早春紅玉、黑美人等品種為主。
王莊西瓜的種植可追溯至清代。上世紀30年代,王莊西瓜已銷往上海,王莊人陸阿增為擴大西瓜銷售渠道,到上海各地進行西瓜品牌宣傳,并開設“陸公和增紀代客買賣西瓜行”,專門銷售王莊西瓜。解放后,王莊西瓜種植得到了快速發展,因其品質上佳,暢銷蘇、錫、滬等地。2000年,與江蘇省農科院開展技術合作,提高了西瓜產量和質量,使“王莊西瓜”成為全鎮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的一個主導產業。二十一世紀初,王莊鎮依靠科技進步,提高西瓜內在品質,建立西瓜種植基地20多個,舉辦了西瓜種植技術培訓班,并率先注冊了“王莊西瓜”商標。今天我們在挑選王莊西瓜時,需要注意,成熟的王莊西瓜瓜柄處沒有細細的絨毛,表皮呈現油亮的綠色,剖開,淡淡的甜香味頃刻躥入鼻尖,咬一口帶著微微的沙脆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