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安冉
蘇州,以水為靈魂,與水同行。獨占太湖一大片水域的吳中,更是因水而生、因水而興。
在太湖畔,有個海綿公園——園博園,地處太湖岸線,依托太湖,將江南水鄉村落囊括其中,結合太湖水環境綜合治理及全省村莊整治新技術的集成應用與示范,在江南水網地區探索和實踐海綿城市理念,蘇州首個大型“海綿”公園幾年前就在太湖畔誕生。
2021年7月14日,省住建廳組織專家對吳中區實施的省級海綿城市建設示范項目第九屆江蘇省園藝博覽會博覽園進行現場考核評價,吳中區海綿辦帶領相關人員做好迎檢工作。專家組一致認為園博園項目按照省級示范項目建設要求全面落實了申報方案建設內容,肯定了示范項目建設成效,同時,也提出接下來的蘇苑公園、橫涇健身步道、胥江河二期等公園綠地項目要以園博園為參考進行區全域推進。
園博園2016年4月開園,時隔數年之后再看這個太湖畔的大公園,設計理念超前,系統化建設思路把控精準,集中、全面地展示了海綿城市理念與建設成效,是當之無愧的蘇州首個大型“海綿型郊野公園”。
生態理念打底,系統化方案落實
據了解,園博園項目從構思到落地全流程全系統采用生態建設理念,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河流、濕地和溝渠等水生態敏感區,園區及各城市展園采用源頭削減、過程控制、末端處理等雨水綜合管理辦法,通過滲、蓄、滯、凈、用、排等多種組合技術,在增加雨水滯留、釋緩功能的同時,保證原有的景觀功能不缺失、設計標準不降低、園林品質有新意。
從水系布局上,根據“海綿城市”設計理念,在自然地形的基礎上優化道路與綠地關系的豎向設計,構建園路路面與綠地匯水、蓄水的關系,對場地現狀條件較好的水系進行了全部保留,并在保護的基礎上對原有水系進行了如水系平面形態等優化設計,增加了水系彎曲、蜿蜒、流暢的自然線勢,增加岸線長度,提供更多的生境空間,同時增加了對場地雨水的調蓄能力,通過地形、水網和集中水體的構建使原有無序、雜亂的水生態區域更加系統和高效。
從豎向優化上,充分利用現狀自然地形,深入了解基地條件與水文特征、防洪排澇要求,結合公園周邊用地布局,整理地形,協調場地整體豎向關系,加強場地水系與周邊場地水系的銜接,對局部區域進行微改造,在小區域范圍內通過地形的起伏實現洼地和高地的結合。
從技術選擇上,根據具體地塊,篩選適用的海綿技術,并創新形成最優的技術組合,全園海綿示范點位共59處,包含集雨型生態邊溝、滲透鋪裝、集雨型綠地、小微濕地等十余種低影響開發技術,以取代傳統的地下雨水排水管道,充分發揮場地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削減徑流污染,有效利用場地雨水資源,恢復自然水文循環,改善生態環境。同時,尊重適地適樹原則,選擇適宜場地生長的植物品種,統籌全園植物景觀營造,實現功能、生態和景觀效果的有效統一。
精細化施工,藝術化呈現“海綿”理念
園博園作為首個在太湖岸線上建設,將江南水鄉村落融入園區的博覽公園,強調海綿型園林綠地的生態化設計理念和節約型園林綠地建設思想,突出海綿型園林綠地相關技術與景觀的融合;強調雨水系統的專業統籌與系統設計,充分發揮綠地的生態作用,通過“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方法來處理雨水;強調海綿型園林綠地建設目標和海綿技術應用的適宜性和科學性,在海綿技術進行系統實踐的同時保證原有的景觀功能不缺失、設計標準不降低、園林綠化品質有保證。
因地制宜設計透水路面、綠色屋頂、下沉式綠地、集雨型綠地、濕塘、小微濕地、集雨型生態邊溝、雨水罐、植被緩沖帶、滯留灣等設施。
透水鋪裝,使雨水迅速滲入地表,補充地下水,在避免場地積水的同時,減少雨水檢查井和雨水口的設置,提高經過效果和使用的舒適度。
集雨型生態邊溝利用重力流收集、輸送雨水,并通過植被截留和土壤過濾處理雨水徑流,將雨水輸送至其他雨水排放系統。
下沉式綠地通過填料的過濾與吸附作用,以及植物根系的吸收作用凈化雨水,同時通過將雨水暫時存儲而后慢慢滲入周圍土壤來削減地表洪峰流量。
滯留灣對上游斷續來水濱水區進行生態修復、降解污染物質,兼具調蓄雨水的作用。
集雨型綠地結合景觀效果,在需要短期保持一定的水面的地方,采用短暫儲水式填料結構,起蓄水和下滲的作用。
植被緩沖帶通過植被攔截及土壤下滲作用減緩地表徑流流速,并去除徑流中的部分污染物。
濕塘、小微濕地結合前置塘、主塘,淺沼澤區和深沼澤區的不同,利用景觀手段進行水生植物搭配,保證景觀效果的同時進行調蓄雨水、削減徑流峰值、控制徑流污染。
成效顯著,太湖園博園成海綿城市建設典范
園博園系統化海綿城市建設的創新實踐不僅為我省貫徹落實海綿城市理念做出了積極的探索,樹立了典型的范本,也為研究水網發達地區人水和諧關系的構建和技術指引做出了積極的努力和嘗試。通過園內海綿技術實景展示和展館內海綿技術科普,為海綿城市理念在社會上的普及和正確解讀營造了良好氛圍和條件,在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等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功,在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雨水調蓄方面,主展區水域調蓄容積約13.48萬m3。根據計算公園除消納自身雨水外,還可為周邊城市建設用地提供雨水徑流調蓄容積約2.69萬m3。
雨水資源化利用方面,園區綠地(含屋頂綠化)面積約14.6萬㎡,根據蘇州市多年平均降雨量與蒸發量資料,結合園區用地類型,計算園區徑流量、蒸發量,最終得出除滿足園區綠化澆灑要求外,還可對外提供水資源39.4萬m3/年;在水資源充分利用的情況下,可產生經濟效益276萬元/年。
徑流污染控制方面,通過建設植被緩沖帶、集雨型綠地、 濕塘、小微濕地等設施截留、削減雨水中的污染物,對削減園區徑流污染起到較好的處理效果。
以點帶面,吳中高標準系統化推動海綿城市建設
建設海綿城市,讓雨季泛濫的水資源不再無處安放,不再擔憂家門口“看海”,讓流入河道的雨水清澈透明,更好地保護了這座城的水資源和水環境,提升了生活其間之人的生活品質,讓城市與水與人的故事更好地得以延續。
據了解,自2016年以來,吳中區高度重視海綿城市建設綠色、循環、低碳的發展理念,體制機制不斷完善,成立海綿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印發了<關于印發吳中區海綿城市規劃建設實施方案意見的通知》等系列文件,建立內嵌式管理模式;對海綿城市建設的規劃、建設和運營等管控環節提出總體要求,建立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內審流程,嚴格項目全流程管控;堅持示范引領,全區在重大工程建設、民生項目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先行先試,積極探索海綿城市建設理念的運用,東苑新村老舊小區改造項目、環太湖路、兩山一鎮慢行綠道工程、太湖新城天鵝港等具有高顯示度的海綿城市建設項目成效初顯。
位于吳中太湖新城的“太湖新城核心區初期雨水治理”工程,五個雨水收集沉淀池,總容量為2000立方米。此項工程可緩解太湖新城核心區域雨水徑流對天鵝港及蘇州灣的污染,是保護太湖水資源安全的重要手段。太湖區域年降水量為1100至1150毫米。雨水徑流所攜帶的污染物如果直接匯入天鵝港,會直接影響區域河流的水質情況及景觀生態效果,間接影響東太湖區域水環境質量,而雨水收集沉淀池,能夠收集初期雨水并進行沉淀、過濾等預處理后,讓干凈的雨水流入河道,最終排入東太湖的蘇州灣。
實際上,太湖新城在建設過程中,最大限度地保護了原有的河流、湖泊、濕地、坑塘、溝渠等水生態敏感區,留有足夠涵養水源、應對較大強度降雨的草地、湖泊、濕地,盡量保留城市開發前的自然水文特征。不僅如此,對于已經受到破壞的水體和其他自然環境,也盡最大限度做到了運用生態的手段進行恢復和修復。比如在吳郡綠島區域東二東三路的建設過程中,太湖新城沿道路兩側因地制宜設置下凹式綠地及生態滲渠,通過雨水在低洼草地和滲渠中的積存、滲透及自然凈化作用,減少地表徑流,有效控制面源污染、合理補充地下水。當降雨量較大時,滲渠內雨水還可通過透水管進入雨水收集池,進行收集利用,形成生態排水模式及可持續水循環系統。
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海綿城市”讓一座城市具有良好的“彈性”,新建項目融入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同時老新村也有改造的需求,也想要在降雨來襲時能夠自由地“呼吸”。
建于上世紀90年代初的東苑新村,屬于典型的動遷保留老舊小區,共11幢多層住宅408戶居民。傳統的老舊小區改造重點突出立面出新、排水管網造、道路改建等內容,而東苑新村綜合改造項目將海綿城市建設、綠色人居環境理念納入老舊小區改造系統中,基于老舊小區問題導向,考慮人居需求及城市規劃發展,遵循以人為本,體現“戶外、自然”的元素,進行建筑、道路、排水、景觀等專業綜合改造,排水系統重點綜合源頭削減、過程控制、末端治理的技術思路,系統化梳理現狀,在室外雨污分流改造的基礎上,采用建筑雨落管斷接、支管截留、改良式雨水花園、生態停車場等系統化技術手段,優化居住區環境,提升群眾幸福感指數。
東苑新村條件有限,施工時特意選取了易維護、效果好的技術措施,在主干道一側采用改良型的線性雨水花園,在小區主干道兩側綠化帶設置了70余平方米的雨水花園,收集主干道和部分屋頂雨水,并進行有組織的滯蓄,雨水通過開孔側石進入雨水花園,一部分通過雨水花園過濾層凈化后滲透至溝底的盲管排入雨水管道,大雨的時候雨水通過設置在雨水花園內的溢流井溢流至小區排水系統。在小區內部一處設置了全結構透水鋪裝的停車場,結構層采用EST鋼渣透水混凝土,面層采用模框植草磚,雨水不進入排水管,而是直接下滲,保證透水的情況下又增添了綠意。
據吳中區住建局相關人員介紹,目前吳中區內已建、在建海綿城市項目有30余個,海綿設施部分計劃總投資約6000萬元,涵蓋建筑、小區、道路、廣場、公園、綠地、河道、水系等多個類別。此外,吳中區已初步建立完善海綿城市項目監管體系,將海綿城市相關指標作為項目建設的基本要求進行監督管理,在更大范圍內推進海綿城市建設。下一步吳中區住建局將在打造宜居城市、綠色城市、安全城市、智慧城市和人文城市的同時,繼續深入貫徹海綿城市建設理念,進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嚴格審查方案系統性、加強施工過程質量管控、長效化落實運管機制,系統化全域推進全區海綿城市高質量發展。
TIPS:我們為什么需要海綿城市?
一下雨就被迫“看海”?
傳統城市建設中由于大量采用灰色基礎設施,導致城市不透水面積大量增加而失去了滲水蓄水功能。有數據顯示,2015年以來全國20個省市因為洪澇導致2000多萬人受災,暴雨洪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353億元。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改善“小雨積水,大雨內澇”的現狀,以“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為宗旨的海綿城市應運而生。
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量“釋放”并加以利用,最大限度地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的積存、滲透和凈化。建海綿城市要有“海綿體”。城市“海綿體”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綠地、花園、可滲透路面這樣的城市配套設施。雨水通過這些“海綿體”下滲、滯蓄、凈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徑流通過管網、泵站外排,從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能力,緩減城市內澇的壓力,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