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越
維也納夏令時間8月2日晚(北京時間8月3日凌晨),跨越六小時時差,一則佳訊從奧地利傳到中國:經奧地利音樂劇院獎評委提名、主席團全員投票一致通過,蘇州民族管弦樂團榮獲2021年奧地利音樂劇院“國際交響樂團獎”,著名指揮家、蘇州民族管弦樂團藝術總監兼首席指揮彭家鵬榮獲2021年奧地利音樂劇院“國際音樂文化成就獎”。
一個成立才3年多的年輕樂團,總計演出已近500場,以其蓬勃的朝氣,實現著藝術飛躍,被譽為“國家級青年藝術團隊”。
體制“活水”激蕩藝術活力,“海納百川”吸引全球藝術家
對于蘇州民族管弦樂團來說,8月3日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當天凌晨,奧地利音樂劇院獎評委將2021年奧地利音樂劇院獎分別頒給蘇州民族管弦樂團與彭家鵬。
樂團榮獲“國際交響樂團”,彭家鵬榮獲“國際音樂文化成就獎”。同時獲獎的還有維也納愛樂樂團。
奧地利音樂劇院獎涵蓋歌劇、芭蕾舞、音樂劇、古典樂、媒體等多個領域,被稱作“奧地利奧斯卡音樂獎”,在全球享有崇高地位。
而今與世界杰出樂團和音樂家同登奧地利音樂劇院獎的榮譽殿堂,蘇州民族管弦樂團成為世界上首個獲此獎項的非奧地利本國樂團、彭家鵬成為首位獲此獎項的中國籍音樂家,不僅實現了蘇州民族管弦樂團在國際藝術領域崇高獎項上零的突破,也實現了中國樂團和中國音樂家在此獎項歷史上的“雙突破”,具有開創性意義。
頒獎詞是這樣說的:“她用民族管弦的語言講了中國故事,她使中西樂器的和聲展現出炫麗的音色,她在全球網絡平臺傳播著來自古城蘇州的旋律……”
樂團誕生于蘇州,一個被譽為“人間天堂”的城市。這里,傳承著千年的燦爛文化,煥發著現代的蓬勃朝氣。
這里,是中國傳統音樂“江南絲竹”的發源地,也是中國民族音樂與西方古典音樂創新融合的交匯地。
這片古今輝映、中西合璧的熱土,孕育出這個驕人樂壇新秀——由著名指揮家彭家鵬擔任藝術總監,二胡藝術名家朱昌耀任藝術指導,聘請了趙季平等4位著名作曲家擔任藝術顧問。
他們致力將中國民族管弦樂與世界主流交響樂進行創新融合,3年多演出近500場,給世人帶來音樂的美妙,給世界傳遞著來自“蘇州的聲音”。
樂團雖然來自蘇州,但青年演奏家們“海納百川”。
有畢業于中央、上海等十大音樂學院的莘莘學子;有來自中國臺灣、中國香港的音樂人才;還有來自日本、加拿大、西班牙、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的藝術家,專業樂手平均年齡只有28歲。
“我們堅持‘能進能出,能上能下’的體制管理模式。每年通過嚴格藝術考核更新8人到10人。這種動態選拔聘任機制,確保了擇優上崗,也保證了整體藝術水準的不斷提升。”樂團負責人成從武向記者介紹,自樂團建團開始,就確立了“立足蘇州,面向全國,走向世界”的目標方向。
全國首家以“管弦”命名的民族樂團,15部原創震撼音樂界足跡遍布十多國
“事實上,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人們聽到的民族音樂,大多是傳統層面上的作品。樂團的發展,從一開始就將眼光放在了‘藝術機制創新,創造行業標桿’上,將‘民族管弦樂國際化,進行現代化創新’,當作樂團的探索發展方向?!迸砑淫i說。
樂團是全國首家以“管弦”二字命名的民族樂團,既堅持“絲竹江南”的地域特色,又注重“絲竹交響”的國際表達,打造蘇州品質、江南風格、中國氣派、國際審美為一體的文化精品“雙面繡”。
這樣的探索,在中國民族音樂舞臺上,獨樹一幟。
特別是站在國際舞臺上,當90人的樂隊在舞臺上一站,10把高、中、低音嗩吶齊鳴,幾十把二胡、中胡、高胡演奏出中國民族音樂所特有的炫麗和聲。那一刻,讓所有人震撼。
作為連續13年登上維也納“金色大廳”的指揮家彭家鵬,他始終專注于帶領樂團創新、專注于對新委約作品的創新。
樂團與當代中國樂壇最優秀作曲家們合作,量身創作專業性與普及性兼備的當代新銳交響樂,讓民族交響樂走進更廣大民眾生活。
就像彭家鵬所說:“樂團的存在,是需要創新的;每一部原創作品的演出成功,獲觀眾、專業認可,都能讓樂團的演繹水平提升一大步。”
3年多來,樂團創作了15部具有中國特色與國際審美的中國民族管弦樂作品,在數量與質量上創下了中國之最,震撼音樂界。
其中《風雅頌之交響》《干將·莫邪幻想曲》《絲竹的交響》《煙雨楓橋》《艱難與輝煌》等5部作品入選文旅部“時代交響——中國交響音樂作品創作扶持計劃”。
同時,樂團還進行高頻率演出,每年專業演出超150場,足跡遍及全國城鄉及美國、俄羅斯、日本、韓國等10多個國家的20多個城市。
在歐洲之行中,25天13場演出,跨越9個國家,總行程達2萬多公里,吸引了超過1.5萬當地觀眾購票觀看,熱烈的掌聲持續10多分鐘……開創了近年來中國單體大型樂團赴海外“跨越國家最多、演出城市最多、出訪時間最長”等多項紀錄。
值得一提的是,樂團已四進北京國家大劇院,特別是參加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型演出“致新時代——大型原創交響音樂會”,受到中宣部高度評價。
樂團獲得了文化和旅游部“歡樂春節”引導獎勵資金評選一等獎,入圍中宣部對外宣傳支持項目、國家藝術基金國際文化交流資助項目,連續兩年獲“全省藝術創作工作先進單位”,特別是榮獲了省內高規格的“江蘇省文華大獎”和“紫金文化藝術節優秀劇目獎”。
在締造集體榮譽的同時,樂團還注重對青年演員的培養;培育出了中國音樂最高獎“金鐘獎”獲得者——青年二胡演奏家孫瑤琦等一批中國民樂頂尖人才。
今年,樂團還與文化和旅游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簽約,在國家公共文化云上推出蘇州專區,通過聯袂打造中國江南音樂文化藝術數字化品牌,向全國推廣“華樂蘇韻”。
堅持高雅藝術進“校園+”,惠民演出讓樂團更接“地氣”
樂團不僅注重原創作品的創作,還堅持民族音樂的普及;不僅走進德國波恩貝多芬家鄉傳播中國民族音樂,還走進蘇州的校園、社區、村莊……服務更廣大的民眾。
不僅是現場演出,樂團還進行大量網絡傳播。即便歐洲疫情嚴重,仍將《絲竹的交響》《煙雨楓橋》《四季留園》《干將·莫邪幻想曲》等充滿中國特色的民族交響樂作品借助網絡奏響并傳播。
樂團與奧地利國家電視臺合作的全球網絡直播大型音樂會,僅在奧地利、德國的觀眾收視就高達212萬人,成為進入中宣部“對外文化交流傳播項目”,也榮獲了“2020年全省對外宣傳工作創新獎”。
“這是給奧地利音樂劇院獎評委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睒穲F外聯相關負責人說。就像德國古典音樂臺面向聽眾所說:“讓中國的新交響樂走進您的客廳吧!”
蘇州的這個年輕地方樂團,上能走進全球頂級音樂殿堂瑞士琉森KKL藝術中心、華沙愛樂音樂廳、莫斯科地標扎里季耶音樂廳,下能來到蘇州鄉村、草坪,將優美的旋律激蕩各層次觀眾的心。
2020年5月,樂團來到“中國刺繡藝術之鄉”鎮湖,為村民帶來《中華情,江南韻》“草坪音樂會”。
今年7月,樂團又走進上海市中心的草坪音樂廣場,進行《絲竹里的江南》的“上海草坪音樂會”的壓軸演出,并通過國家公共文化云進行全球直播。
在2020年初的抗疫最緊要關頭,樂手們不能出門,但仍在各自家中進行隔空演奏《我的祖國》,并將合并剪輯的同屏合奏視頻在網上傳播,弘揚抗疫精神。他們推出的7場愛國主題大型網絡系列音樂會,在光明網、央視頻等10多個主流網絡平臺連續播出,觀看量超73萬次,互動數超55萬次。
朱昌耀告訴記者,為更好推進民族音樂普及,樂團還開設“音樂大師·名家講堂”,他親自上陣作示范,通過與蘇州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服務平臺合作,開展“訪名家、賞名曲、聽名課”系列導賞音樂會,講解與普及中國優秀民族樂器及民族樂曲。
去年底,由樂團發起成立的蘇州市民族管弦樂藝術團隊聯合會,將聯合更多民樂愛好者,為弘揚中國民族音樂共同努力。
樂團的“堅持創新、服務人民”“富有朝氣、積極進取”,被國內外專家學者高度稱贊;新華社、人民日報、央視等主流媒體稱贊蘇州民族管弦樂團將民族音樂與國際表達完美融合,體現了先進的藝術理念與精湛的演奏技藝,是一支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的“國家級青年藝術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