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春輝
摘要:工傷賠償制度在我國的職工權益保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自從1951年2月26日政務院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確立了我國企業職工工傷保障法律制度,一直到2004年1月1日《工傷保險條例》的實施,廣大職工權益得到了維護,但是隨著法律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也發現工傷賠償程序存在缺陷,嚴重影響了職工權益的保障,需要進一步探討并加以解決。本文主要從工傷賠償程序方面進行分析和討論,從一個新的角度重新設置工傷賠償的程序構架,使得職工維權更加便利,降低維權成本。
關鍵詞:工傷賠償;程序缺陷;新設構架
筆者通過一個典型案例,具體分析工傷賠償需要經過的程序,并發現工傷賠償程序中存在的問題加以討論。
一、研究的案例
白某自2016年12月10日入職某保安公司,擔任保安員,未簽訂正規書面勞動合同,2017年3月6日8時許,白某在與同事在工作區域完成第一次巡邏回到宿舍后突然暈倒,同事撥打120急救,搶救無效死亡,經公安機關處理鑒定為猝死死亡。白某親屬向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申請工傷認定,保安公司對勞動關系提出異議,人力資源保障局向申請人送達工傷認定中止通知書,申請人向勞動仲裁委員會提出勞動關系仲裁,仲裁認定白某與保安公司存在勞動關系,保安公司不服起訴至法院,一審法院判決認定白某與保安公司2016年12月10日至2017年3月6日期間存在勞動關系,保安公司不服一審判決上訴至二審法院,2019年6月二審法院維持一審判決,人力資源保障局恢復工傷認定程序,最終認定為白某猝死為工亡。2019年9月仲裁委員會裁決保安公司賠償白某親屬工亡補助金,后申請法院強制執行,2020年3月法院執行完畢。
二、問題的提出
通過分析案例發現,工傷發生后提出工傷賠償的程序繁雜,時間長,不確定因素眾多,最終的結果充滿了各種可能性,本文案例中的當事人雖然歷經多輪程序,但最終得到了應該得到的賠償,但并不是所有的受害人都能得到最終的賠償,很多人在各種程序進行一半的時候因無力再進行下去便放棄了。工傷賠償的案件即使是律師等專業人員都望而生畏,更何況沒有法律知識的普通勞動者,下面就結合案例對目前工傷賠償的各種程序進行分析。
《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七條規定工傷發生后30日內由單位向統籌地區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提出工傷申請,逾期未申請的,工傷職工或近親屬可以在工傷發生后1年內提出工傷認定申請,從該條款規定并結合其他法律法規規定看,工傷認定屬于具體行政行為,受傷職工或者單位對工傷認定結論不服的,在60日內可以向作出工傷認定結論的機關的本級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級主管部門申請行政復議,雙方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如再對一審行政訴訟判決不服還可再向二審法院提起上訴。參考本文案例看,如果在工傷認定過程中,公司企業一方針對勞動關系提出異議,工傷認定部門終止認定,另行仲裁確認勞動關系,緊接著又針對勞動關系認定提出一審訴訟和二審訴訟,還沒有進行工傷認定的實質認定階段,時間已經過去1年了,此時傷者及近親屬已經筋疲力盡。再針對工傷認定繼續兩審行政訴訟,勢必對傷者或者近親屬賠償維權的積極性造成影響。
工傷發生后造成殘疾影響受傷職工勞動能力的,工傷認定生效后需向設區的市級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申請勞動能力鑒定,鑒定時間為60日,必要時可以延長30日,如果對鑒定結論不服可以向省級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提出再次鑒定申請,兩次鑒定前后又過去近半年時間。
經勞動能力鑒定后工傷職工向勞動仲裁委員會申請工傷賠償仲裁,裁決期限為45日,且還可以延長15日,裁決后如果任何一方不認可裁決結果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經過審理,一審判決后如果一方不認可判決結果的可以上訴至上一級法院,單純工傷賠償仲裁及一審二審訴訟就可能持續近1年時間,執行階段還可能遲延履行,傷者及近親屬在短時間內遲遲拿不到賠償金。
三、域外工傷賠償制度介紹
美國工傷賠償以《聯邦雇員賠償法》規定的賠償程序為基礎,其中處理機構為美國勞工部雇傭標準署工傷賠償辦公室,處理程序主要包括事故報告和賠償程序,從受理工傷事故報告開始就開始了案件的處理工作,包含索賠時效、是否是工傷以及賠償項目,該程序被界定為準司法程序,對該程序不服的可以在該機制內對相關項目重新處理,對處理結果不認可的,可以向法院提出訴訟。美國的工傷賠償程序制度與我國的規定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工傷賠償辦公室的處理被定性為行政行為,對處理結果不服的由法院進行最終的裁決。
我國香港特區處理工傷賠償的主要法律為《雇員補償條例》,具體處理工傷事故的機構是香港特區政府勞工處,具體處理工傷賠償分工傷事故報告、勞工處裁決和法院訴訟。勞工處可對工傷事故做初步調查,雇主和受傷職工可向勞工處提交證據材料,勞工處主要從醫學角度和法律規定就是否構成工傷提供意見,該意見不具有法律約束力,因此勞工處的處理意見不具有行政行為屬性,受傷職工和雇主對于是否構成工傷持有不同意見的,向法院提起訴訟,由法院裁決最終結果。工傷補償除自動履行和達成協議支付外,勞工處長根據條例規定出具《補償評估證明書》,勞工處長簽署后21天內雇主必須支付,通過上述方法仍未解決的個案需要通過法院訴訟解決。
通過美國和香港特區的工傷賠償制度分析看,均存在多元化解決工傷賠償的方式,且具有一貫性和連接性,但同時面臨維權時間冗長的風險;工傷報告制度和賠償具有一定區分性,工傷報告制度具有更強的行政性,而賠償制度則具有較多的司法屬性。
四、我國工傷賠償程序存在的問題
(一)工傷賠償程序冗長繁雜
《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頒布后,使得工傷賠償程序從勞動關系認定到強制執行程序多達13道,如果其中有撤銷認定或者發回重審之類的程序,簡直無法想象程序的冗長和復雜程度,無法詳細計算具體花費的時間,導致時間效力極其低下。在維權的過程中因為程序和時間成本的付出,受傷職工的權益已經再次受到侵害。工傷認定以及仲裁、訴訟等部門的成本陡增,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而且還造成群眾的極大不滿。
(二)政府機構介入民事糾紛不符合現代法治精神
在工傷賠償處理過程中,受傷職工與用人單位之間的糾紛屬于民事糾紛,而工傷認定部門屬于政府機構,隨意介入職工與單位之間的民事糾紛,有違現代法治精神。既然是民事糾紛,就應該由人民法院按照民事訴訟程序判決,若按照現有模式開展相關工作,與依法治國理念不符,無法引導人民群眾樹立對于法律的信仰。
(三)行政認定程序、勞動仲裁程序和訴訟程序混雜,不利于法律觀點統一
由于行政認定、勞動仲裁、訴訟程序中,各自的理論體系有所不同,對于同一個問題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場,處理結果往往不同,工傷認定往往被法院撤銷,并裁定重新認定,雙方針對新認定又開始新一輪行政復議和訴訟程序,造成同一問題各種程序反反復復,各階段的觀點不同,受傷職工和單位不知道哪個認定是正確的,對法律定性無法達成統一的認知,又因為各階段對法律問題的不同理解而生出了諸多新程序。
(四)關于工傷賠償的法律規范較多,但均不完備
《勞動法》《職業病防治法》到《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都有不同的規定,存在體系不完整的問題。此外,許多法規已經過時,跟不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發展進程。
(五)工傷賠償制度法律思想落后
從1949年建國以來我國的工傷賠償制度取得了很多成績,社會制度體系更加完備,經濟發展已經取得了相當大的成績,但是工傷賠償制度發展沒有取得新的突破,雖然多年來出臺了很多勞動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但是均是在原有的框架內進行修補,對于制度性問題并沒有太多突破,與我國現有的經濟發展狀況、勞資關系等情況發展進程不匹配。
五、關于建立工傷賠償程序新制度的構想和建議
(一)修改《勞動法》《職業病防治法》《安全生產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工傷保險條例》等法律法規,重新設計新的工傷賠償程序法律制度
針對工傷賠償制度存在的程序缺陷,將現行法律中關于由將行政部門認定工傷,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進行勞動能力鑒定,勞動仲裁委員會對勞動關系、工傷賠償進行裁決的法律規定全部進行修改,進行新的制度設計。將多軌制程序全部統一設計為司法程序,避免多部門處理,多重程序冗長繁雜。嘗試制定一部新的《工傷保險賠償法》來統一解決九龍治水的格局,解決工傷賠償的每個階段都有可能經歷行政部門認定,勞動仲裁,法院訴訟的惡性循環的訴累問題。
在新的法規中直接采取一元制度,直接規定勞動關系、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鑒定、工傷賠償等均由人民法院在訴訟程序中解決。
(二)在人民法院設立獨立的勞動爭議法庭
設立專業的獨立勞動爭議法庭,專門解決各類勞動爭議,尤其是工傷糾紛,在勞動爭議法庭中統一解決工傷賠償的一系列問題,既有利于工傷職工訴訟,也有利于統一裁判尺度和法律認識,真正做到既在實體層面維護職工權益,又在程序中得到更充分的保障。
(三)現有的工傷認定和勞動仲裁人員直接轉隸至法院勞動法庭
行政部門中工傷認定人員和勞動仲裁委員會的仲裁員具備非常專業的業務素質和多年的工作經驗,經考核符合法院法官認定資格的可以考慮制定規則,直接轉隸至勞動爭議法庭,與其他法官組成合議庭,處理工傷賠償案件將更加高效。
六、結束語
工傷賠償的處理是一項紛繁負責的工作,但是我們要有勇氣跳出現有的思維框架,建立一種全新的有利于傷者也有利于用工單位的模式。本文僅是多年辦案的一點思考,還不成熟,建立一種全新的制度尚有很多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和討論,僅此拋磚引玉,希望大家一起獻計獻策,為工傷賠償法律制度建設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彭靜.《我國工傷保險法律問題研究》[D].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10.
[2]湯洪源.美國工傷賠償處理程序-與中國大陸和香港地區工傷賠償處理程序比較[J]中國勞動,2009(09):31-33.
[3]金益萌.淺析我國的工傷認定程序[J].法制博覽,2020(02):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