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蘇
人才是發展的“第一資源”。作為蘇州之“核”,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姑蘇區正全力打造人才集聚、創新驅動的發展格局,努力為各路人才乘風破浪、施展抱負創造最優環境,為古城全面振興和發展注入新的“智能”。
百個創新項目落戶姑蘇場景直擊:7月,2021年(第十三屆)蘇州國際精英創業周姑蘇區分會場暨人才融合發展大會在胥城大廈開幕。來自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姑蘇先導產業和前沿科技領域的160名人才嘉賓,攜帶160個項目參與活動。
記者注意到,姑蘇區分論壇聚焦“匯英才之智,鑄名城硬核”主題,通過最美江南、最高禮遇、最優平臺三個篇章,全面多維地展示保護區、姑蘇區歷史文化風貌、創新創業環境和宜居樂業配套,譜寫“招才引智”新篇章。
經過本屆國際精英創業周平臺充分對接洽談,有100個創新創業人才項目與姑蘇區達成合作意向并進行簽約,簽約項目數再創歷年新高。現場,姑蘇區與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簽訂古城更新合作備忘錄,圍繞大儒巷停車場改造項目,開展深入合作,共同打造平江歷史片區更新的樣板空間。同時,姑蘇區將持續導入同濟大學等上海高校資源,集聚更多產業人才,全新打造姑蘇古城更新實驗室和設計創意人才實踐基地兩大平臺,為古城更新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撐,助力以“最優規劃”打造古城保護“最優能級”,擦亮古城“最靚名片”。
縱深解讀:保護區、姑蘇區相關負責人表示,保護區、姑蘇區是蘇州政治、教育、文化、旅游中心,也是蘇州歷史最為悠久、人文積淀最為深厚的中心城區,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隨著長三角一體化戰略以及滬蘇同城化的深入推進,人才、資本、技術、項目、服務等要素快速集聚,并逐漸走向融合。2022年即將迎來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成立十周年,姑蘇區系統謀劃、綜合施策、破立并舉,在持續優化古城功能布局、辦好民生實事、提升人居品質的同時,下大力氣做精產業特色,打造新興發展載體,加強優質項目導入,加快推進產業業態煥新,力爭吸引更多活力人群在古城工作、創業、生活,促進古城的可持續發展。截至2020年底,姑蘇區高層次人才總量達1.11萬人。
活動現場,姑蘇區出臺重點產業人才集成扶持政策和人才工作提升三年行動計劃,支持力度更高,政策體系更優,為重點產業人才再送一份政策“大禮”。
做優人才融合發展新生態場景直擊:在去年的一場人才禮遇活動上,首批18位領軍人才獲頒“姑蘇人才禮遇卡”。禮遇內容涉及人才落戶、安家、金融、子女教育、休閑娛樂等各個方面,提升了企業家人才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蘇州新東方學校黨委書記、副校長汪靜靜已在姑蘇區工作十多年,作為獲頒人才禮遇卡的企業家代表,她表示,近年來,學校切實享受到了姑蘇區優質的營商環境、全面的政策服務帶來的紅利,業務規模逐年上升,企業發展蒸蒸日上。“未來,我們將繼續為姑蘇區經濟發展貢獻力量。”汪靜靜說。
縱深解讀:近年來,保護區、姑蘇區人才服務以“來姑蘇,才舒心”為品牌口號,堅持“用戶思維、客戶體驗”,圍繞需求導向,為人才提供標準化、信息化、精細化、人性化、多元化的“五化”服務,為人才來姑蘇就業、創業、安家解決后顧之憂,努力營造“姑蘇最舒心”的良好生態環境。在人才服務平臺建設方面,姑蘇區不斷升級高層次人才一站式服務中心,今年,建設黃浦·姑蘇兩地人才服務平臺,計劃在人才引進落戶、人事檔案管理、日常服務等領域深化與上海黃浦區的合作,實現業務內容互認互通,窗口服務“一口受理”,通過滬蘇融合提升人才服務效能。截至目前,已有68位黃浦區常駐人員在姑蘇區成功辦理落戶。通過深化落實人才服務舉措,力所能及幫助人才和企業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問題,打通服務“最后一公里”。
為了打造一支“政治上有方向、經營上有本事、責任上有擔當、文化上有內涵”的企業家隊伍,姑蘇區還推出新生代企業家“菁銳”培養工程,以姑蘇本土老字號品牌接班人,符合姑蘇區產業導向的獨立創業的80后、90后企業家為主要培養對象,為他們提供融合交流、協同創新、社交互動、資源對接的綜合性平臺,以優秀新生代企業家為核心凝聚培育一批姑蘇區標桿性企業。蘇州翰云科靈網絡信息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紀文翰是“菁銳”工程首期培養對象,作為一位已經創業7年的90后,他已帶領團隊發展成有員工40余人的成熟企業,“希望能和其他新生代企業家一起,為古城全面振興貢獻青年力量。”紀文翰說。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
記者注意到,保護區、姑蘇區正聚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搶抓數字經濟和文化產業發展機遇,緊扣改革創新和產才融合主題,更大范圍內整合高端人才資源,打造“硬核”姑蘇人才聚集高地。同時,持續提升人才服務,為創新創業人才提供更優的生活和制度環境,進一步擦亮“來姑蘇,才舒心”人才服務品牌,以新業態、新產業、新模式向海內外人才展現蘇州“最美窗口”中的“最靚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