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慧
游覽姑蘇古城,除了熱鬧的老街和景點,其實還不乏許多街巷值得一逛。今年,細心的老蘇州和游客就發現,西北街變成了江南街景的“樣板”街。
“馬頭墻”“女兒墻”“飛檐”……整條街道凸顯著江南建筑美學,此外,美食老字號、咖啡店、工藝品店、深巷與老宅的搭配,也讓這條從人民路通往平江路與蘇州博物館的“要道”本身成為了好去處。
近年來,姑蘇區拙政園片區立足于寫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提升大文章,精心實施綜合執法管理,助推古城重點項目開展、特色街巷更新、重點功能區搬遷等中心工作,堅持精品思維和“繡花”功夫,乘勢而上推進古城保護更新。由此,西北街有了屬于自己的顏值“更新”記。
名字簡單,“黃金通道”的底蘊卻不簡單
西北街,名字簡單,底蘊卻不簡單。它的西段原名為“天后宮大街”,東段原名“北街”。清宣統《吳縣志稿》云:“宗伯韓世能宅在北街,左右皆有跨街牌坊,今名韓衙潭子頭?!?980年天后宮大街并入,統稱“西北街”。
西北街上也有過許多古跡。道路西端即是代表著人民路古韻的報恩寺塔。西北街16號原為寶光寺,傳說是郁林太守陸績故宅,之后舍宅變成了寺廟。56、66號曾是尚志堂吳宅,坐北朝南,三路四進,規劃宏偉,結構精致,有亭、臺、樓、閣,以及假山、荷花池等一應俱全,解放前曾散為民居,解放后曾為蘇州檀香扇廠使用,之后成為蘇州工藝美術博物館一部分。110號為天后宮,也稱“天妃宮”,是道教的祭祀宮。
如今的西北街,西接人民路,東接東北街,成為了連接火車站與古城主要景點的重要紐帶。尤其是軌道交通4號線通車后,大批游客會乘坐至北寺塔站,再通過西北街,步行前往蘇州博物館、拙政園、獅子林、平江路。或許可以這么說,許多游人對古城的第一印象,是從軌交站邊的西北街開始的。
“拆”后見“新”,從“面子”修到“里子”
游客的紛至沓來,也讓西北街的商戶為增大商品展示面積紛紛破墻開門,部分居民還將原來的民房改成了商業用房,致使整條西北街與古城傳統建筑風貌不一致,嚴重影響了沿街景觀。
2020年底,在姑蘇區城管委立面改造提升、環古城河風貌帶景觀提升項目的支持下,拙政園片區啟動西北街立面及道路提升工程,著力打造古城慢行黃金步道,也為業態的“騰籠換鳥”提供可能。
拆,成為了改造過程中最必要的第一步。自提升工程開展以來,拙政園片區綜合行政執法大隊聯合331機制辦積極配合區城管委開展前期整治工作,共計封門封窗62家,動員7家自行上報方案、自行設計施工、自行申報驗收,拆除卷簾門44塊、破損及違規廣告51塊,桃塢河西北街段拆除沿河違建3處,自行整改2處。經過3個月整治工作,整體改造效果全部達標。
這次整治是西北街立面改造工程深入推進的一部分。此外,工程全力深入居民區,拆除違建,保障居民居住環境,同時全力抹凈死角區,清理垃圾,徹底改變居民衛生環境,全力打造細節,增強古城區居民參與感、幸福感。西北街98號、西北街104號、西北街164號3處居民大院經過了深入清理整治,拆除各類破舊雨棚8處、簡易棚2個、晾衣架2處,清理各類垃圾10車。清理后的2處大院舊貌換新顏,重現其整潔干凈的原貌。雜物清理了,違建拆除了,院子干凈了,院子里的居民也紛紛表示心情更加順暢了。
飛檐白墻,“繡花”功夫扮美老街風景
為恢復古色古香的蘇式沿街景觀,西北街整體改造方案也經過了精心設計。前期整治以后區城管委聯合蘇州設計院組建專業設計團隊,精心設計了西北街路面改造方案,力求達到每個節點都有亮點,每個路段都有精品、每個店面都有特色。
黑白是蘇式建筑顏色的主旋律,西北街突出了粉墻黛瓦的主基調。街景要顯白,提升過程就得暗藏功夫。比如再簡單的一面白墻,都要經過鏟除、清潔、涂刷防水涂料、晾干、粉刷等多道工序處理,務必做到經久耐用,此外,工程將各種電線集結歸位,走線由明變暗,空調外機能“藏”則“藏”,不“藏”則罩,大大提升了街景的整潔度。
作為連接蘇州著名景點的道路,西北街上店鋪林立,設計方逐戶征集商家建議,店招店牌統一設計統一安裝,并保證大小和內容契合每家商戶特點,如朱鴻興等老字號商戶保留傳統牌匾樣式,湘妃竹業則用竹子材質彰顯產品特色。此外,沿街店面統一以黑色長短雙坡屋面小瓦覆頂,搭配黑色弧形封檐板收頭。店招統一設計安裝,但在轉角處,設計方則鼓勵商戶自己“創新”,使得整個街區不失創意,并于成體風格渾然一體。比如在西北街196號,大塊的白墻被保留,與新設計的飛檐相映成趣。
隨著顏值的提升成功,西北街成為了體驗古城風情的好去處,連片的江南民居景觀更是成了新的網紅打卡地。在這里,傳統透著潮流,古意帶著青春?!包S金通道”的西北街由此更具魅力,也讓來蘇游客更順心,讓蘇州居民更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