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恒
基于當下體教融合的背景下,通過文獻資料法、訪談等方法梳理傳統武術項目進校園發展現狀及瓶頸的基礎上,在學校體育“教會”、“常賽”、“勤練”理念下提出傳統武術于校園推廣的實施策略。傳統武術項目于學校推廣應加強體育課程、競賽、課外體育鍛煉三者之間的聯動效益。成立以學校領導為核心的專項小組理清傳承思路及路徑,充分整合現有資源保障該項目于校園推廣落到實處。引進優秀兼職武術教練員與學校體育教師協同形式實施教學使傳統武術于校園全面普及推廣,實現“教會”的同時全面提升學生體質健康。以普及和提高為核心組織多元化武術競賽,實現“常賽”。家校聯動制定科學合理的體育鍛煉作業,以實現“勤練”。
體教融合不僅僅是體育與教育資源的整合,更重要的是落地細則保障執行。政策只是導向,更重要的是學校如何基于當下政策背景,整合現有資源落實細則以增強學生體質實現全面育人的目標。基于此,本文依托于體教融合的背景下,結合筆者學校傳統武術推廣普及的實踐基礎上就傳統武術如何在校園實施推廣提出以下策略。
1 學校成立專項小組明確理念落實細則
學校層面應依據本校自身的定位、學生的現實需求確定傳統武術于校園推廣的方向,從而充分整合現有資源以將傳統武術項目于學校得到切實的普及和推廣。在此基礎上成立由校級領導主導體育教師執行的專項體育小組,制定本學校傳統武術推廣實施方案,充分明確開展目標、組織形式以及需要誰參與誰落實、明確各方職權,同時充分整合學校現有資源,引進校外優秀資源保障落地實施。搭建“教會”、“常賽”、“勤練”三位一體的模式,保障傳統武術于學校全面推廣普及的同時形成校園文化特色。
2 搭建以普及與提高為導向的多元賽事平臺實現“常賽”
體育競賽能夠促進運動技能的形成以及比賽過程中能夠培養兒童青少年的規則意識、團隊合作精神以及正確看待輸贏等品質。而目前學校體育尚未形成制度化、體系化、常態化的體育競賽模式,很多學生并未參與過任何形式的體育競賽,阻礙了以賽育人的目標的實現。基于此,專家認為要以普及和提高為目標提高競賽的深度和廣度以完善學校體育競賽機制。學校應建立以普及和提高為核心的多元體育競賽機制,通過組織以個人、班級、年級、學校以及區內外、省市級的武術競賽,以擴大學生對武術項目掌握的廣度和深度;以達到武術項目于學校全面推廣的目標,做到人人參與人人會武術。除此之外,在普及的基礎上為有潛力的學生提供課外訓練機會,引入專業的武術教練員進行協同,為學生搭建高水平競賽平臺,參與武術協會、體育總局等舉辦的各級各類武術賽事,為學生的發展提供平臺以及為培養高水平武術運動員打下基礎。
3 建立家校聯動機制協同育人實現“勤練”
學校是學生習得健康知識、基本運動技能以及專項運動技能的主要渠道。而課外體育作業保障了學生“勤練”的同時,也能促進學生運動技能的掌握。同時課外體育作業也是養成兒童青少年體育鍛煉習慣的重要手段。
首先,課外體育作業在內容的選擇上應從學生自身發展素質出發,以小學低年級學段為例,小學階段學生應注重柔韌、靈敏、協調等基本身體素質,在內容的選擇上除了武術基本動作之外,應搭配圍繞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發展目標的內容;同時要考慮開展該體育活動的場地、空間以及便捷程度,學生是否有充足的場地以及完成時間是否合適,能否達到一定的運動量和運動強度。比如想讓學生鞏固課堂習得的武術內容,家庭作業在布置時,可以武術基本動作搭配發展靈敏協調素質的跳繩項目以及促進學生肺活量發展的練習。作業內容形式多樣便于開展,在促進學生身體素質發展的同時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合理利用現代通信手段,采取線上線下結合的形式開展。教師通過制作紙質版體育家庭鍛煉的形式布置作業,依據設定的內容編制各個項目的讓學生進行鍛煉并登記,教師可依據所教班級鍛煉情況設置每日一交或者每星期一交。其次,通過布置線上體育作業,通過微信、釘釘等小程序設置打卡任務,通過線上的形式進行提交作業,而教師也能依據學生上交的作業進行指導及跟進,及時進行評價并以周、月為單位進行總結,通過設置“每月鍛煉之星”“健康之星”和物質獎勵等正強化的方式促進學生課外鍛煉積極性。
4 小結
傳統武術進校園長期受到教育、體育等部門的重視。當前學校體育深化“體教融合”的背景下,傳統武術進校園在深刻把握其本源特征的基礎上,形成“學會”、“勤練”、“常賽”三位一體的模式,在實現該項目全面普及推廣的同時,為有興趣、有天賦及有潛力的學生搭建平臺,參與各類表演及賽事以實現全面育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培養高水平后備人才創造更多可能。
(作者單位:廣州市增城區鳳凰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