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冬琴 楊蕾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以及新課改的持續深入,教育領域已經進入到了全新的發展階段當中,這也使得中小學教育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重點關注,然而在實際教育環節中,如果仍舊采用傳統的教育方式以及教育理念,不僅會影響到教學效率以及教學質量,也不利于提升學生自身的學習積極性以及學習興趣,而研學旅行作為一種全新的教育旅游方式,不僅能夠充分激發出學生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還可以在旅行過程中更好的促進學生學習當地文化,為其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因此,文章首先對研學旅行實踐教育的基本概述展開深入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研學組織管理與規范思考的深入探索。
關鍵詞:研學旅行;組織管理;規范思考
引言:早在2016年,我國的教育部門就已經發布了《關于推進中小學研學旅行的意見》,而隨著這一內容的推出,也使得研學旅行成為了目前教育旅游市場中的關鍵所在。而為了更好的對研學旅行的服務流程加以規范,全面提升整體服務質量以及服務效率,促進研學旅行可以更加健康、穩定的發展,就必須要根據實際情況來深入探究研學旅行的組織管理,規范其中涉及到的各類內容,以此來保證研學旅行能夠發揮出自身原本所具備的作用。
一、研學旅行實踐教育的基本概述
研學旅行實踐教育,其主要就是由教育部門與學校之間,通過相應的計劃組織來促進那些中小學生通過集中食宿以及集體旅行的方式,使得旅行體驗能夠與研究性學習有效結合在一起,其在本質上屬于一種校外教育活動類型。同時,我國的研學旅行與日本的游學以及歐美的夏令營基本一致,都屬于一種具備著綜合性特征的實踐類教學活動,也屬于各個國家以及各個民族當中最為傳統的教育方式。而在世界中的那些發達國家當中,研學教育旅行也被認定為學生成長發展的重要內容,部分國家以及地方政府甚至還將其寫入到了教育大綱以及教育法律當中,能夠在最大程度上對研學旅行活動的開展提供必要保證。在我國改革開放的初級階段中,中小學也會定期組織學生來參加春游、秋游以及課外參觀活動,其在本質上也屬于一種研學旅行形式。早在2013年,我國就已經明確指出要逐步推動研學旅行開展,不僅需要教育部負起主要責任,還要加大對于研學旅行的管理力度,而在近年來的發展進程中,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持續深化,再加上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使得未來研學旅行的參與率將呈現出一種不斷提升的狀態,能夠更好的釋放出研學實踐教育市場。而在實踐過程中可以明顯看出雖然教育主管部門對研學旅行的開展十分重視,但學校以及家長方面卻仍舊存在著擔憂以及疑慮等情緒,而引發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學校無法選擇質量較高的研學實踐場所,家長所擔心的則是學生在陌生環境中的安全問題,這就在潛移默化之間對研學旅行從業機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二、研學組織管理與規范思考的深入探索
(一)組織集體方式的校外活動
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中,中小學研學旅行已經受到了各地教育部門以及中小學校的廣泛關注,甚至已經成為了得到教師與學生一致好評的優秀政策,各大地區內部的學校也在積極響應相應政策內容,從中出臺了與之對應的實施方式,更好的促進學生來參與到主題研學旅行當中。而在實際研學旅行的開展進程中,應當將學生詳細劃分為多個批次,具體的研學旅行時間也應當穩定控制在一周時間左右,其中學校所起到的為主導作用,并由相應的研學教育專業機構提供幫助,根據不同學生在個性特點、能力發展以及興趣愛好方面存在的差異,制定出與之對應的研學旅行方案內容,在確定好研學旅行的主題內容后,確保學生能夠通過研學旅行來獲得更加優質的教育內容[2]。
(二)充分發揮出旅游機構的策劃能力
研學旅行其并非一種“說走就走”的旅行方式,其屬于學生對于人生的一種學習,而在各個地區當中,隨著研學旅行的發展規模不斷提升,其整體開展批次以及開展規模也在逐步拓展,這也代表著研學旅游的影響力在進一步擴大。同時,研學旅行與普通的旅游觀光之間有著極其顯著的差異,其內部所采用的主要為安靜修學的旅游形式。舉例說明,在研學旅行的開展過程中,必然會途經博物館或是抗日遺址等蘊含著豐富文化底蘊的地點,而充分利用這部分地點所具備的特征,就能夠對中小學生進行更加直觀的紅色文化教育以及愛國主義教育。然而,這部分活動內容僅僅只是通過學校自身進行策劃以及組織是很難實現的,學校方面應當積極與旅行社以及旅游景點當中的專業人員一同進行組織策劃,確保研學旅行能夠具備著安全性以及穩定性特征,在保證學生學習到知識的同時,更好的促進后續活動的開展。
(三)明確研學旅行開展的標準
在相應的行業標準當中,根據研學旅行產品中涉及到的資源,可以將其具體劃分為自然觀賞型、知識科普型、體驗考察型以及勵志拓展型等多種類型,其中的自然觀賞型研學旅行,其中所涉及到的主要為山川、湖泊、海洋以及沙漠等多種資源,能夠促進學生更好的感知到大自然當中所蘊含的美感,逐步培養起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知識科普型則是以各類科普知識為主,能夠開闊學生的眼界,提升學生自身的知識儲備,比如各種類型的博物館、科技館、動物園以及歷史文化遺產等,確保學生可以在旅行過程中獲取到更加豐富的知識,為其后續的學習成長奠定堅實基礎;體驗考察型則是以實踐基地、團隊拓展基地以及農莊等形式為主,通過引導等方式來促進學生動手進行勞作以及實踐,這樣不僅可以提升學生之間的團結意識以及動手能力,還能夠使其意識到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形成一種節約意識;勵志拓展型所涉及到的為紅色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以及軍營等,使得學生能夠體會到軍營當中的秩序以及規范,在各大紅色教育基地中充分領略革命前輩艱苦奮斗、不怕犧牲的偉大精神,這些對于學生的成長來說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國家旅游局還提出了明確要求,研學旅行當中的承辦方必須要根據主辦方所提出的基本需求,根據不同的教學特點以及教育目標來設計出對應的研學旅行產品,承辦方也應當根據主辦方的需求來設計對應的旅行方案。舉例說明,小學一年級到三年級的學生,就應當設計出以知識科普型為主的研學旅行,而四年級到六年級的學生,就要設計出以自然觀賞型以及勵志拓展型為主的研學旅行,初中學生則要設計體驗考察型、勵志拓展型以及知識科普型等多種類型的研學旅行[3]。
結論: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中,研學旅行已經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重點關注,其不僅得到了教育部門以及學校方面的大力支持,也受到了學生的廣泛歡迎。然而,在研學旅行的實際開展過程中,家長方面卻始終存在著一些疑慮,不放心學生在旅行過程中的安全性,因此,這就需要進一步建立起全新的研學旅行組織管理模式,全面提高相應從業機構的建設水平以及管理水平,強化質量意識與服務意識,以此來促進研學旅行市場能夠更加健康穩定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赟.研學旅行文件解讀[J].新課程導學,2019(03):4-6.
[2]郭嫻.積極組織行為學的內涵及其管理意義研究[J].西部皮革,2019,41(02):91.
[3]何年.“研學”的組織管理與規范[J].教育,2018(2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