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冬南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把群眾放在心上,把心放在群眾身上。——題記
《尚書》有言:“民為邦本,本固邦寧。”高大的殿堂之所以煌麗,所賴于一柱一材的支撐;壯麗的樓臺之所以巍峨,所賴于一土一礫的填補。同樣,揆諸現實,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路,自始至終都離不開人民和群眾的一力一思。由此,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更是追求國強民盛路上不可缺失的原則。
然溫室里長不出參天樹,屋子里跑不出千里馬。欲建利民之功,須從薄冰上履過,欲成惠民之事,定從泥濘中踏來。或如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腳踏泥土,深入基層,贏得人民贊譽;或如基層干部張春、張樹和身上有土,腳上有泥,找到人生價值;又或如央視主播海霞不懼泥濘,再次感受長征精神的不朽光輝。民心有秤,只有恪守初心,踏務實之濘泥,共萬民之生息,才能讓這秤保持平穩,亙古常寧。
帖地而行,不在云端跳舞,為政者需腳踏實地,樹立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
《論衡》中如是說:“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為政者只有當好人民群眾的貼心人,才可當好人民群眾的帶頭人。“清風兩袖朝天去,不帶江南一寸棉。”明代清官況鐘親身“訪求孝廉,宣問民隱”,有著深入實際的務實精神和踏實為民的工作作風。正是這種求計于實踐,求計于群眾的明達忠守,使他深受百姓愛戴,為世人歷來稱頌。而這種踏實務實的作風,也是為什么今天,我們愿意相信在泥濘中顛簸而不知疲倦的習大大與李克強總理等領導人的原因。執政行政者,需時刻謹記自己“人民公仆”的身份,踏踏實實為民辦實事,方可達到“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境界。
走基層訪民情,需基層人員扎根土地,與群眾交心,與群眾同呼吸共命運。
“正心以為本,修身以為基”。貼著地面的小草,大風也拔不起來;腳上有泥的干部,英雄也無可比擬。猶記白坭村第一書記黃文秀挨家挨戶走訪,學當地方言,引進新技術,與當地百姓命運與共。她的青春留在白坭村濕潤的泥田間,卻化作縷縷春風,暖在每個人的心田。誠然如張樹和所言:“身上有泥,腳上有土,才是合格的基層干部。”沒有甘于奉獻的敬業精神,沒有從一而終的群眾觀念,沒有察民情,辦民事的工作決心,便不能真正做到知民意,解民憂,更不用說惠民生了。
踏務實之濘泥,共萬民之生息。需我們每個人不懼泥濘,勇擎先輩火炬,傳承長征精神。
跨越二萬五千里漫漫征途,這不僅是黨和紅軍在軍事戰略轉移上的勝利,更是黨堅持貫徹群眾路線的勝利。長征路上,紅軍們密切聯系群眾,緊緊依托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而今我們重走長征路,更是對這一精神火炬的懷緬與延續。腳下的泥土不可阻擋我們前進的步履,更割不斷我們愛護人民群眾的拳拳之心。“空談誤國,實干興邦”,而在這新時代的長征路上,我們更需要腳踏求真務實之濘泥,以人民群眾為中心,一步一個腳印,勇擔時代重任。
周恩來總理曾在深入革命老區調研時說道:“群眾冷漠,離心離德,黨亡政失;群眾支持,同心同德,國強民盛。”而欲匯萬眾之心,則必應萬眾之利,欲應萬眾之利,則必踏務實之濘泥,共萬民之生息。此大任,在行政人員,在基層干部,更在千千萬萬個你我之中。通向基層的道路也許泥濘,但只要心中有為民服務之責,有求真務實之志,那路,便是是暖入人民心間的光明之路,那泥,便是換得清新寰宇香的大愛之泥。
(輔導老師:陳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