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春媛 陸科
大學時期是一生體育習慣和體育精神養成的關鍵時期,也是身體素質和人格塑造的關鍵時期。二十多年以來,我國各級學生的體質與健康調查分析表明:無論從數據還是實際學習生活中來看,學生體質健康狀況一直呈下降趨勢,心理健康問題尤其突出,社會適應能力較差,肥胖率居高不下,情況令人擔憂。據北京體育大學問卷調查研究,體育活動列第四位,被選擇率為34.4%。事實上,一些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問題已經對他們的學業和社會活動能力造成一定影響,大學生體質下滑的問題與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的發展存在一定關系,體質逐年下滑的大學生們未來值得我們去思考和警惕。
1 體育活動可以促進身體素質進步,強身健體
相關研究表明,體育鍛煉能夠有效刺激骨骼和骨骼肌,增加骨礦物質的吸收以及肌肉蛋白的合成,增強體寬體圍和身體長高具有重要意義。體育鍛煉還可增強骨骼肌功能,延緩骨骼的衰老。肌肉反復用力做功,通過刺激,肌肉細胞中有關能量代謝、蛋白質合成等酶活性增加,肌肉細胞中能量代謝的能力得到提高,肌肉蛋白質的合成得到促進,肌肉的力量和耐力在進行體育活動的過程中得到增強。
體育鍛煉可以改善心血管功能。經參加體育活動,肌細胞內蛋白質增加,肌纖維增粗使肌收縮力量增加。隨著年齡增加,通過體育鍛煉,血管壁彈性增強,可以預防或緩解退行性高血壓癥狀。體育運動還可加快血液與組織液交換,加快新陳代謝水平,增強機體能量物質的供應和代謝物質的排出能力。
體育鍛煉對人體疾病的預防、治療、康復起著重要的作用。通過體育運動提高機體的免疫力,預防疾病的侵襲,這已經是醫學界公認的事實。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有關文獻指出,過量運動后,機體的免疫力反而會下降。
2 體育運動可以促進心理健康發展,培養堅強意志
體育鍛煉不僅可以增強人的體質,還可以培養人的意志品質和心理承受能力。體育鍛煉除了可以增強體魄、鍛煉意志外,對促進心理健康的作用也是十分明顯的。
研究表明,經常參加體育活動能夠提高大腦皮層的興奮和抑制的協調作用,改善人體中樞神經系統,使神經系統的興奮抑制的交替轉換過程得到加強。經常參加體育鍛煉,還能使在空間、時間和運動感知能力方面得到發展,使人體感覺、重力感覺、觸覺和速度、高度知覺等更加準確,從而提高大腦神經細胞工作的耐受能力。而體育活動對學生注意力、觀察力、判斷力、記憶力、思維反映和想象能力的促進,可以為課內學習活動提供有效的保證。
參加體育活動還可以增進快樂,調節情緒。而體育鍛煉可以使情緒得到控制,改善心理健康 。一些研究表明,體育活動是使中樞神經系統得到適度的應急并達到愉快水平的工具。因此,參加體育活動,可以使人從中得到樂趣,振奮精神,陶冶情操,促使學生始終處于積極的情緒狀態之中。
3 體育活動培養可以促進人際交流,培養競爭和合作意識
體育鍛煉可以讓學生在運動場上,進行平等、友好、和諧的交往,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特別是球類集體項目,更能提高學生的集體主義和團結協作的精神。在筆者所從事的排球教學領域中,就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排球活動作為一個需要集體合作的項目,在進行過程中隊員之間的默契配合,隊員之間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增進了彼此的信任和感情,對于比賽的勝利有著重要影響,在打排球的過程中,隊員們也成了值得托付的好朋友。
體育運動對于培養大學生的競爭和合作意識,勇于進取、激發個人動機、樹立團結意識,提高工作效率、形成健全的個性起到積極作用。在體育運動中體會“更快、更高、更強”的體育精神,培養大學生的競爭意識和良性的競爭精神,使其懂得通過良好競爭減小自身于現實之間的差距,努力拼搏才能成就目標。而合作同樣是人際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立在團隊成員對團隊目標的相同認識、相同追求的基礎上的。在體育活動中,競爭和合作是交替或同時出現,表現出了競爭與合作的特點。
4 總結與展望
課余參加體育活動對大學生來說益處頗多,不僅要靠高校和社會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一定程度上還要靠制度的激勵的保障。以我國著名高校清華大學為例,清華大學素來重視學生身體素質的培養,開設有新生“第一堂體育課”、20公里野營拉練、下午四點半強迫運動、每年測試3000米、每周參加2次陽光長跑等活動。2018年,清華大學自主招生簡章中明確表示,“對于可以獲得自主認定優惠的學生,體質測試成績優秀者,將給予額外的5分降分。”筆者所在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也有學生刷體能鍛煉走廊等活動鼓勵學生參加體育活動。大學是體育教育的最后一站,是從校園體育教育向社會體育進行過渡的關鍵節點,大學時期能否培養起濃厚的體育興趣,養成良好的體育習慣和體育精神,對于一個人一生的體育發展至關重要。
(作者單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