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保磊
隨著素質社會的迅速發展,國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現階段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學校體育教學訓練是體育強國承上啟下的重要構成部分,體育教學訓練不但教學生掌握學生運動技術、技能和知識,還能改善增強學生體質,健全人格,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促進全面發展。因此,為貫徹落實體育強國戰略,體育教學訓練應不斷的創新教學訓練理念和治理能力與方法,并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教學訓練氛圍,滿足其的多元化、多層次體育需求,逐步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1 大學生體育教學訓練對學生發展的重要作用
體育強國戰略是為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目標的重要戰略任務之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方面,是為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有力行動。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體育事業的發展,從學校體育、競技體育、群眾體育方面都進行了長期建設,制訂了一系列的政策,如“健康中國2030”發展戰略的提出、體育強國戰略的提出和實施,無不體現了黨和國家對人民健康生活的高度重視。以“大健康”為觀念,從注重治已病向注重治未病轉變,體育教學訓練應該根據學生的運動技能和水平,對學生進行適宜運動負荷和超量恢復的教學訓練,提高運動技能和體能水平,增強學生體質和鍛煉意志品質。因此,針對大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運動技能形成規律、人體技能適應性規律和運動學習遷移規律,對體育教學訓練內容、負荷與負荷、方法與模式和課余體育訓練與競賽進行創新,讓每一位大學生在運動訓練中享受樂趣,健全人格和全面發展,從而提高國民健康水平。
2 大學體育教學訓練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身體才是革命的本錢,只有擁有健康,才有可能擁有一切,人人應該爭取擁有健康的體魄。根據體質檢測的數據報告顯示,我國當前大學生身體素質呈現出下降趨勢,大學時期學生的身體和精力都屬于比較旺盛階段,可身體卻表現出亞健康模式,由此推斷,學生若是進入工作階段,身體的狀態該有多差。從較淺的層面來說,身體狀況會讓一個人的精神變差,工作質量會下降;從較深的層面而言,國民的身體狀況對經濟、社會發展也會帶來重要的影響。
2.1 體育教師教學訓練觀念不強與專業技能較低
目前高校內部教師的參與意識普遍不強。教師只專注自身的教學工作,認為體育教育是體育老師的工作,和自己無關,在體育教育工作中缺乏參與意識,影響了學生健康體育意識的形成。少部分體育教師,學歷很高但運動項目技能實際經驗不足,無法將體育教學和運動訓練協調起來。
2.2 體育教學訓練與方法單一
以往的體育教學模式單一,過于強調體育教師的主導地位,而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壓榨了學生的發展空間,著重于身體素質和競技體育,側重于運動技術,忽視了其他方面的問題,容易造成差生的心理波動甚至對體育失去興趣,影響同學間的交往及終身體育習慣的養成。影響學生的全面發展,如心理、社會適應、學生的創新、不同需求、個別學生的身體體能等諸多方面。
2.3 學生興趣不強,課余體育競賽項目數量不足
日常課余體育訓練與競賽內容還是以傳統的校運會、三大球、三小球等競技類項目為主,注重競賽結果,忽略過程,注重技能與體能的比拼,競賽規則職業化。競賽項目不足,遠遠達不到大學生對競賽的趣味性、娛樂性和健身性的需求,導致許多普通學生不具有該項技術、技能,只能望洋興嘆,不能參與其中,參與者只是少數運動精英,廣大學生只能成為場外看客,極大地打擊了大多數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熱情。由于現在的學生大多都是獨生子女,怕吃苦受累,且大部分生源來自農村,缺乏系統專業的體育項目學習,沒有情趣或不愿意參與到體育訓練中,或者喜歡運動,但不喜歡體育項目等。
3 大學體育教學訓練創新的有效措施
3.1 轉變體育教師觀念,改善師資隊伍建設
首先,體育教師應學習思考體育教學與運動訓練和諧發展理念。體育教學與運動訓練存在差異,但在二者之間也有共通性。兩者都是以人為本,對象都是青少年,強調教授對象的全面發展,都是一個教育過程,所以兩者要進行和諧發展。運動技術和技能的教學和訓練都是以學生身心健康發展規律、人體機能適應變化規律、運動技能的形成與遷移規律、運動負荷和適宜恢復、生理指標和訓練指標等來進行學習和提高學生的體能、技術、戰術、心理和知識的全面和諧發展。在基礎教學周和運動訓練基礎周,在教學復習、鞏固提高周和專項提高訓練周,二者是相互滲透的,很大程度上是共通的,是相互轉換的,是和諧發展的。其次,體育強國戰略的實施,要靠人去實施,師資隊伍整體水平的高低,決定了體育強國實施的程度,體育教師隊伍的知識水平和業務能力參差不齊,可以通過兩方面進行改善,一方面是進行高等人才的引進,但對學校的工作環境,文化、理念和制度要慢慢進行融合,另一方面,對已有師資進行培訓,來提高專業知識、素質和運動訓練技能,來達到新時代和體育強國戰略實施的要求。
3.2 在體育教學訓練過程中,改善體育教學與訓練方法深度融合
如果體育教學是學生運動技術和技能的掌握基礎階段,那么運動訓練就是學生運動技術和技能的提高階段。在體育教學技能和知識階段與運動訓練基礎階段,常用的訓練方法有:語言法、直觀法、完整法、分解法、想象法、表象法、矯正法、情景法和探究法,這些方法是教育訓練學生學習運動技、戰術和知識最常用的方法,具有通用性,共同性。在此階段的運動負荷強度比較低,對學生機體的刺激反應比較弱,因此對學生體能的發展情感和心智的發展相對比較少,或者不明顯。體育教學的復習鞏固提高階段,常規的教學方法提高不了學生的體能發展,運動技戰術水平,個性情感與心智發展不充足。將運動訓練專項提高階段的訓練方法,融入到體育教學復習鞏固提高階段階中,如持續訓練法,重復訓練法,間歇訓練法,比賽訓練方法,變換訓練法,循環訓練法,目標訓練法,重點在于對練習負荷強度、間歇時間、訓練內容和比賽規則的準確把握,不同的運動項目比賽中,需要建立相應的訓練負荷強度的評價指標。根據學生不同的認識形式和教學條件去安排,才能夠使有效地利用課余體育訓練,運用體育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積極參訓動力,如,小團體體育教學模式的要求是發展學生的合作能力,快樂體育教學模式是挖掘教學內容、知識結構的情趣美,讓學生喜愛學習。常常體育教學訓練中,研究教學訓練方法模式、運動負荷強度、訓練指標,來促進兩者的深度融合,使兩者的融合能達到事半功倍的結果,最終實現大學體育教學訓練顯著效果。
3.3 加強課余體育訓練治理能力,開展多樣的課余體育訓練和競賽
《體育強國建設綱要》中明確提出“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體育強國”的偉大目標。習近平總書記說:“少年強則中國強,體育強則中國強,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體育強國建設的重點人群是青少年,以學校體育為載體,教學訓練教授對象是青少年,課余體育訓練與競賽是學校體育教學普及和提高的驅動力,在增強青少年的體能、健全人格、享受體育樂趣,養成良好的健身習慣、提高體育素養和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發揮積極的引領和示范作用。
(1)改善學校課余體育訓練和競賽治理能力
首先,學校業余訓練管理,首先運動項目方向的選擇,要根據現有學校體育資源來安排師資,場地器材和科研水平等情況。其二,組建運動隊選拔教練員,運動員和其他管理人員,都應該采用公開競聘的方法,由熱愛體育事業具有較高專業水平和道德素養教師來兼任,運動員的選拔應根據志愿報名,院系推薦等方式,通過體育比賽擇優錄取,最后錄用品學兼優者又有體育特長的學生。其三,訓練課的管理,根據運動項目的特點,運動員的水平,年齡特征,制定嚴格的訓練周期,主要是基礎性訓練,注重運動員運動訓練與文化的協調發展。
(2)課外體育活動競賽治理能力
首先,明確運動競賽的目的,抓競賽的計劃的編排,內容應全面,對安全、衛生、保障要提出具體的要求。其二,運動競賽的組織要嚴密,要有明確的分工與合作,提出相應的職責要求,對競賽中的突發事件要控制,先進典型要給表揚和鼓勵。其三,競賽結束之后,及時總結經驗分析精彩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找出差距。
(3)學校俱樂部治理能力
首先,俱樂部活動的內容要有詳細周密的計劃,符合學校開展的目的。其二,俱樂部應該加強專人管理,并把績效管理納入教師考評中,場地器材管理提高安全性為標準。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興趣愛好,開設一些喜聞樂見的體育俱樂部。
(4)繼續引進和開發課余體育訓練與競賽多趣多彩項目
從奧運項目、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新興運動項目和趣味運動項目中,融入到課余體育訓練和競賽項目中來。如球類運動項目:籃球、排球、足球、羽毛球、網球、乒乓球;體育舞蹈項目:舞蹈、健美操、街舞、啦啦操。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武術、健身氣功、舞獅、賽龍舟等。戶外運動項目:攀巖、拓展訓練、定向運動。田徑項目:長、中、短跑、跳高、跳遠、三級跳。新興體育運動項目:高爾夫、輪滑、太極柔力球、瑜伽、飛鏢運動等。趣味性體育項目:跳大繩、踢毽子、五人三足、過電網、風火輪等。
4 結束語
貫徹體育強國戰略目標,必須要求人人都有體育新格局意識。學校體育是培養高素質人才身體健康的重要途徑,而大學生即將成為社會發展的能源,只有重視體育教學訓練理念、內容、負荷強度、方法和模式,才擁有健康的體魄,更好的為祖國建設貢獻一份力量,提升國民健康、獲得感和幸福感。
(作者單位:中山大學南方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