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一帆
在羽毛球技術突飛猛進的今天,世界一流的羽毛球運動員之間的技術相差無幾,而想在這樣一個競爭激烈的大環境下立足,技術的熟練運用以及針對不同選手而制定的不同戰術就顯得尤為重要。本論文對林丹和安塞龍兩位運動員在2017年世界羽毛球錦標賽決賽中所運用到的技戰術方面進行分析,依據所獲得的數據從全場各區域得、失分率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
安塞龍的主動得分技術主要是殺球,撲球,推球。林丹主要的得分技術為殺球,推球,撲球,吊球。在主動失誤方面兩位選手都主要集中在回后場球不到位。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以林丹與安塞龍在2017年世界羽毛球錦標賽中所展現的各項技術指標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查閱羽毛球技術方面的書籍,以及在天津體育學院學校圖書館、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愛羽客等網站收集關于羽毛球男子單打比賽中所用到的技戰術運用對比分析、技戰術研究、運動員個人得分手段研究等多個方面,的相關文獻,對世界羽毛球比賽中所用到的技戰術使用以及得分情況等進行整理及分析,以提供本研究所需數據資料。
1.2.2 錄像觀察法
使用央視影音APP查找并觀察2017年羽毛球世界錦標賽男單決賽整場比賽的視頻進行錄像觀察。
1.2.3 數理統計法
對觀看比賽視頻中收集到的統計數據錄入表格,進行分析統計處理,掌握運動員所使用的各項技術所占比例,為本場比賽的技戰術分析提供數據分析資料。
1.2.4 對比分析法
針對2017年羽毛球世錦賽中林丹和安塞龍的發球,接發球技術、前場技術、中場技術、后場技術、主動得分方式與失分方式、進行對比分析得出結論。
2 結果與分析
2.1 林丹與安塞龍主動得分方式對比分析
兩位選手主動得分對比情況數據分析可知,安塞龍的主動得分為19分,而林丹為14分。兩個人得分最多的技術都為殺球技術,分別占到9分和4分,縱觀整場比賽,在第一局比賽中,兩位選手都沒有很快速的改變比賽的節奏。在前場技術的使用中林丹與安塞龍的搓球,推球,撲球都有得分,但相對來說,林丹的網前球意識更好,搶網比較積極,搓球和撲球得分較多。安塞龍的網前相對他的其他技術來說較為薄弱,搓球和撲球的得分較少。在中場技術中,安塞龍在中場球的處理上更好一些,在與林丹的較量中更多的是通過抽球尋找機會,并把握好抽球的時機進行反壓,從而使自己的進攻變得很多樣化,在這點上安塞龍做的比較完備。而相較安塞龍這種積極地進攻來說,林丹更多是使用擋網以及平抽控制對手,主動得分能力不強。在后場技術中安塞龍的進攻性很強,屬于積極下壓控制網前的打法,殺球的得分較多,以其快速兇狠的下壓為自己創造上網的機會并結合吊球,殺球吊球結合使對手很難防守。林丹的后場技術更偏向與拉吊控制,主動殺球得分不多,更多使用吊球等調動安塞龍的防守出現漏洞來得分。
從個人技戰術運用來說,林丹現在比較偏向于拉吊突擊型打法,他的特點是通過反復的多拍來調動對手,使其在前后場以及左右半區多次大范圍的跑動,在雙方互相試探的過程中,一旦抓住對方回球不到位,或者選手偏離中心區的時候,尋找其空擋進行突擊進攻。而安塞龍則屬于下壓控制網前的打法,這種打法的主動性非常強,通過積極下壓從速度和力量上壓制對手,以達到速戰速決的戰術目的。安塞龍打法的特點是以速度和力量不同的吊球和殺球將球主動下壓,為自己創造上網的機會,配合平高球技術突擊對手的底線區域,在中后場區域創造進攻機會,然后主動發起進攻。兩個人除了主動得分最多的殺球技術以外,兩人的其他得分技術為搓球、吊球、撲球以及推球,安塞龍在后場具有主動權的情況與其身高臂長的優勢以及敏銳的判斷力有很大的關系,而林丹也因為其良好的體能、多次大賽的經驗積累的預判、和超強的進攻能力為他的主動得分奠定了基礎。
2.2 林丹與安塞龍主動失分技術分析
在整局比賽中,林丹和安塞龍兩位運動員所得的分數都是由自己主動得分和對手失誤送分構成。總觀全場比賽,安塞龍總得分為43分,林丹的總得分為36分。在整場比賽中,安塞龍的失誤送分為22分,主要的失分為殺球失誤4分、回后場出界6分、接殺球失誤4分等,總計22分。林丹在比賽中失誤送分為24分,主要的失分為殺球失誤4分、回后場出界9分、接殺球失誤3分、發球失誤2分、平抽球失誤2分等,總計24分。由以上數據可知,在整場比賽中,林丹的主動失誤更多。在兩局的比賽中,其實兩位選手都有失誤,但是相對來說安塞龍的失誤更少,主要集中在回后場球出界以及網前搓放球的失誤,而林丹則是在回后場球出界和殺球出界方面失分較多,尤其是回后場球時對于球的落點把握失誤較大,導致在第二局中與安塞龍的比分差距較大。總體來看,安塞龍的主動失誤明顯低于林丹。
3 結論
(1)安塞龍的主動得分技術為殺球、推球、撲球,而林丹主要的得分技術為殺球、吊球、撲球,而安塞龍的通過殺球主動進攻得分高于林丹。
(2)林丹與安塞龍的主動失誤主要體現在接殺球和回后場球出界方面,但從整體來看安塞龍的失誤相對較少。
(作者單位:天津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