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永芳
不妨先重溫一下那個著名的“趕考”故事。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啟程離開西柏坡。毛澤東望著魏巍太行山,說:“今天是進京趕考的日子。”周恩來答:“我們都應當考及格,不要退回來。”毛澤東說:“退回來就失敗了。我們決不能當李自成!我們都希望考個好成績。”
如今七十多年過去了,這批“進京趕考”的“考生”及其后來人已在京城牢牢站穩了腳跟,建黨已百年,這場曠日持久的“趕考”似乎可以塵埃落定,至少是自豪地打個高分,階段性歇一口氣了。是嗎?
答案是:未必。毛澤東之后,他的繼任者一再重提“兩個務必”,并以此警醒全黨。2013年7月11日,習近平到西柏坡考察時提出,“全黨同志要不斷學習領會‘兩個務必’的深邃思想”“繼續把人民對我們黨的‘考試’、把我們黨正在經受和將要經受各種考驗的‘考試’考好”。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又說:“過去一百年,中國共產黨向人民、向歷史交出了一份優異的答卷。現在,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又踏上了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的趕考之路。”也就是說,“趕考”永遠在路上,沒有休止符。
是啊!長期執政,就意味著駕駛“國家”這艘大船在驚濤駭浪的茫茫大海上持續航行,而你永遠無法預料前方會出現怎樣的風浪和暗礁。你要面對的不是一場“一考定終身”的“殿試”,而是源源不斷的考題,是層出不窮、永無止盡、無法預料且來自四面八方的滾木礌石。所以,不可能只靠一時的“靈機一動”、眼疾手快來僥幸過關,而必須時刻睜大眼睛,永不松懈,哪怕曾是“狀元”,也需日日夜夜持續“苦讀書”。
然而,一個“學霸”,歷經十年寒窗、考場搏殺,好不容易終于勝出,為什么還要繃緊神經,時刻備戰,長期持續做考題、答考卷?人都是有惰性的,若無外力督促,誰又會自己逼自己一直處于黑夜駕車長途走險路的狀態?換言之,我們都知道應該防止懈怠,可如何防止懈怠?
如何讓“狀元郎”頭懸梁錐刺股,如臨如履,慎終如始,繼續忍受寂寞寒窗讀書苦?藥方也不是沒有。
請看“窯洞對”。1945年,黃炎培等應邀飛赴延安訪問,毛澤東問他觀感如何,黃炎培直言相答:“我生六十余年,耳聞的不說,所親眼見到的,真所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團體,一地方,乃至一國,……大凡初時聚精會神,沒有一事不用心,沒有一人不賣力……既而環境漸漸好轉了,精神也就漸漸放下了。……一部歷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榮取辱’的也有。總之沒有能跳出這周期律。”
毛澤東莊重回答:“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律。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
這番對答,后來被不斷重溫,至今尚未過時。
如何走好新時代“趕考路”?就看毛澤東開出的這一劑猛藥能否真正落到實處,并且持續堅守。說白了,若能“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做到“打鐵自身硬”,何愁不能笑對未來,見招拆招,不斷取得新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