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鳳儀


前段時間,在上海很火的一家餐飲店入駐蘇州十全街,但事實卻是,這家店反而沒有了在上海呼風喚雨的神奇,甚至有人跟風打卡后坦言,食材、環境、服務等方面都沒有想象中的好,“不要說網紅餐飲店,就連很多在全國以排隊聞名的奶茶店,開到了蘇州,就是排不起隊來。”
象征時尚的網紅餐飲店,在蘇州遭遇“慘淡”。有人說因為蘇州的流水曲觴、慢條斯理,讓蘇州餐飲如這座城市給人的印象一樣,溫潤婉約,不與爭勝,自成一派,導致以快制勝、以人氣為基礎的外來餐飲,難以像想像中的那樣一騎絕塵,引領餐飲時尚。
餐飲體現的是本地文化與生活態度,蘇州的餐飲現象,能讓我們一窺蘇州人骨子里自成一派的生活觀念——要腔調、重品質,愛自在、懂生活。蘇州人想要的時尚與不跟風的反時尚,于此也可見一斑。
時尚是將柴米油鹽過成風花雪月
要說起對優雅生活的追求,蘇州人從來不服輸。在春茶消費的城市榜單上,蘇州緊隨上海,名列第二,這說明了在咖啡店、奶茶店勢頭正旺的今天,蘇州人最鐘情的還是那一口春茶。這并不是代表蘇州生活節奏溫吞,而彰顯了蘇州人對生活的講究。
即便是在現代城市發展的過程中,蘇州人在新潮模型玩具上的人均消費不斷走高,增速高于新一線城市整體水平。生活在這樣一個現代潮流的時尚聚集地中,蘇州人依舊朝著把日子過成風花雪月的方向矢志不移。
他們熱衷收藏古玩字畫和充滿著文人氣息的櫸木家具,也喜歡購買真絲材質服裝、家紡制品和藝術家裝飾畫。晚上,月光從窗戶傾灑進來,依靠著窗口的主人沐浴著月光的柔情,穿著真絲睡衣,欣賞著墻上掛的梵高、趙無極、張大千等藝術家作品。點滴中,都是蘇州人對風雅生活的經營。
其實,這樣的生活方式早已刻在了蘇州人的骨子里。蘇州人自古以來既要遠方的詩,也要眼前的家。歷史上,蘇州是高人雅士隱居的勝地,他們當官或者做生意掙了些錢,就想到造一座園子。園內疏朗有致、花木叢生、移步換景、昆曲聲聲……造園是閑情逸志,也是對詩情畫意生活的向往。
從細節下手,“作”亦樂在其中
外人常言,蘇州人的生活很“作”,但蘇州人卻“作”得其樂,對“時尚”有自己的要求和標準,從細節下手,絕不妥協,絕不將就。
蘇州人最講究的還是生活的細節。在吃上面,蘇州人講究“不時不食”,春吃明前螺螄,夏食楓鎮大肉,秋風起時蟹腳癢,冬季一碗羊肉湯。每個時節最好吃的東西早就上了蘇州人的食譜,只有吃上了那一口,才算真正過了這個季節;在過節方面,總有些老蘇州在臘八節的凌晨排隊去領臘八粥、冬至一夜不睡只為一口冬釀……你要是掐著點早起去看看,準能看到他們邊排隊邊嘮嗑。
追求美好生活的蘇州人,在追求完吃方面的肉體快感后,情緒歸屬也不可或缺,那是對生活細枝末節的精致感和儀式感的追求。
就拿蘇州人穿的衣服來說,蘇州的刺繡與錦緞是人們心目中品質、貴氣、時尚的象征。從古至今,蘇州作為古代社會中的織錦重地,一直到清朝,也依然如火如荼。近年來,千年綢都盛澤以一年一度的紡織時尚周向全球時尚界敲出一串靈動的時尚音符。紡織業里融入新的時尚創意,不僅推動了江南文化與時尚潮流的交流碰撞,也展示著蘇州人對服裝方面的精致、活力、魅力共存的新定義。
如今,當你看到有身著錦緞旗袍的妙齡少女徜徉在蘇州街上時,依舊是一場視覺和心靈上的愉悅享受。
自在的舒適感,是別具一格的生活藝術
蘇州作為中國大陸最宜居的城市,連續4年登榜首。生活在這里的人,走的是青石巷,聽的是搖櫓聲,過的是自己的日子,似乎外界的塵世和潮流都與自己無關。
雖然說“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但在園林里打卡拍照的大部分都是來蘇游玩的旅客,除了蘇州的老年人去散步,攝影愛好者去取材,其實很多蘇州人真的不怎么去逛園林,園林也不是出游的首選,但蘇州人想的是把園林逛出新意。蘇州人也不怎么過夜生活。倒不是說蘇州到了晚上真的無處可去,只是蘇州人享受與家人、與自我的那種自得其樂。
很明顯,蘇州人不喜歡湊熱鬧,不喜歡隨波逐流,追求的是那一份舒適感度。
就拿豐子愷老先生曾畫過的一幅題為《蘇州人》的漫畫來說,畫中的人嘴上叼著煙卷,手上托著鳥籠,顯然一副沉醉自我、悠閑自得的樣子。生活在蘇州這座溫婉城市里人,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也十足地貫徹了不溫不火的中庸之道,這是一種花養鳥的閑心,是一種內斂與沉靜的人生態度,更是一種反對外界聲音,追求自在生活的篤定。
蘇州人喜歡自得其樂,在打拼事業的過程中始終保持冷靜的頭腦,追求一種冷靜而達觀的生活態度。“篤悠悠”最能體現蘇州人過日子那種與世無爭的心態。人們坐在河邊、巷口聊天、做家務,或者忙里偷閑沏一壺好茶款待身心,這是蘇州人與生俱來的生活藝術。
外地人來到蘇州后,也會被蘇州人刻在骨子里的悠閑和溫和所熏陶。這一點,作家余秋雨深有感觸。“海內美景多得是,唯蘇州,能給我一種真正的休憩。”余秋雨來蘇州游玩時,盛贊蘇州是“中國文化寧謐的后院”,在他眼里,蘇州有柔婉的言語,姣好的面容,精雅的園林,幽深的街道,游客會在吃面、喝茶、游園、穿巷子走弄堂中,沉浸在柔軟的蘇式慢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