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北京的早期認知來源于課本,老舍先生《北平的秋》令人對這座遙遠的北方城市心生向往。而讓我們向往的又怎是區區一篇美文這么簡單呢?更因為它是我們的首都啊!似乎每個人小時候都有一個“我要去北京,去天安門、去長城、去故宮”的夢想,當然我也一樣,知道要去北京了,激動到夜不能寐。那時候的北京對于自己,不只是一座城市,更像是一個想要握住的夢。
中學時期,曾在中國傳媒大學(當時還叫“北京廣播學院”)學習播音與主持藝術,學校所在的朝陽區是北京市的一個縮影,在那里,你可以看到老城、商務區、工業區、別墅區、農村等多種多樣的城市風貌。定福莊東街的早餐攤是上早課的師生們的最愛,以至于離開后多次重返仍然念念不忘燒餅夾里脊的味道,那可是市井的味道吶!
北京的軌道交通建設得早,學校附近就有站點。休息天,同學們會乘坐地鐵去東單、西單淘衣服,去王府井、國貿逛街,去清華北大看搖滾樂隊演出,有時候也會出城報個一日團去爬個長城什么的。
彼時的朝陽區還尚未“出圈”,北京還沒被稱之為“帝都”,而如今,隨著故宮文創的爆火以及層出不窮五花八門的展覽、演出、市集,北京再一次成為年輕人的國內網紅旅行目的地。去“紅磚”欣賞裝置藝術,去“日落東單”看一場街頭籃球夜賽,去“紫禁城”一邊賞雪、一邊涮火鍋,去青年路喝一杯“世界咖啡職人”做的手沖,去“百年老字號”吃一頓鹵煮火燒……
總之,在北京,傳統文化的、新興時尚的你都能體驗到,最有意思的就是那么大一座國際化都市,它能接上地氣,讓新潮與市井肆意碰撞,什么樣的人在那都能找到“氣味相投”的地方。
也許生活在長三角地區的我們從不缺乏繁華與熱鬧,相較于北京的新潮,我更愛它的市井。胡同口玩華容道、下象棋、打麻將的人們;市民公園拍羽毛球、打牌、剃頭的人們;故宮外逗蟈蟈的人們;乘坐黃包車穿梭、游覽于各個胡同的人們……眼前的每一幀無不令人動容。
我不禁想起那年夏天,在張學良警衛員位于北京某胡同的老宅子里,聽他的后代講述家事瑣聞。其實在北京很容易遇到名流大咖,當這座城的氣勢磅礴與市井日常交匯時,便是“藏龍臥虎”的帝都最有魅力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