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瑋
摘要:《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 2017 年版) 》中重點指出地理學在解決當代人口、資源、環境和社會發展問題,建設美麗中國,維護全球生態安全上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地理教師如何培養高中生樹立正確的人地協調觀就顯得尤其重要。當前在高一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人地協調觀存在現實困境,學生對于人地協調觀的內涵缺乏了解與重視,同時學生對人地協調觀的踐行缺乏完善的外在社會條件,這些現實問題的存在導致針對學生人地協調觀的培養存在較強的阻礙。為此,本文將提出幾點高一地理教學中人地協調觀培養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高一地理教學;人地協調觀;現實困境;路徑
1高一地理教學中人地協調觀培養的現實困境
1.1學生對于人地協調觀的內涵缺乏了解與重視
人地協調觀內涵不僅僅只有正確的環境觀,還包括適度的人口觀,合理的資源觀和可持續發展觀。高中生人地協調觀水平總體偏低。因此部分高中生對人地協調觀的學習缺乏重視,對其真正內涵缺乏了解。
1.2學生對人地協調觀的踐行缺乏完善的外在社會條件
中國高中生目前的現狀是從小學到高中大多數時間都在學校度過尤其是城市學校,缺乏接觸自然,對外在環境的變化、人地關系的實際演變并沒有很深刻的體會,比如說氣候變暖、水土流失等現象。雖說學生課后也會從網絡等途徑中獲取一些人地協調觀的知識,但大部分還是來自課堂的授課,學生想參加環保活動卻缺乏地理實踐的場地和時間。
2高一地理教學中人地協調觀培養的路徑
2.1明確地理教材中人地協調觀的內容,增強開放性和拓展性
高中地理必修二中每一章均有內容利于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因此教師應先明確高中地理必須二中涉及人地協調觀的內容,再有選擇性地提供拓展性的教學素材。在對人地協調觀的內容教學時,通過提供典型的教學案例等豐富課堂內容。如在設計《農業區位的選擇》一節內容時,明確教材中農業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便是人與地的關系。再與當地的農業相結合,分析當地的自然條件對農業的影響,將陌生的知識內容變得熟悉化,讓學生對農業區位有了具體的認識,同時結合可持續發展等理念,既拓展了內容,也讓人地協調觀在教學中得到了很好的滲透。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也可讓學生按著教師的要求在網絡或者其他書籍上搜集相應信息,為上課內容儲備足夠的知識,通過小組合作與交流討論,保證課堂知識更加豐富和開放。
2.2在地理實踐中培養學生運用人地協調觀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可向學校申請帶學生進行實地調研。在實地調研過程中,教師要制定相應的調研計劃,明確調研目的、調研內容等,讓學生將人地協調觀的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中,培養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若無法實現野外實踐,教師在課堂上可借助地理教學用具、地理教學軟件或者地理實驗室等讓學生參與到實踐中。例如,講解“城市化對地理環境影響時”,可利用遙感影像,定位某一地區,展示城市化對地理環境有何影響,讓學生意識到人地協調的重要性,有利于學生形成人地協調觀。
2.3實施“問題式教學”
為培養高中生分析與處理人地關系問題的能力,筆者認為應當加大問題式教學的力度。問題式教學是指用“問題”整合相關學習內容的教學方式,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能通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等方式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從而鍛煉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豐富學生自身素養。在人地協調觀素養的培養過程中,以人地關系問題為主線設置問題鏈條,開展問題式教學,能有效提高學生分析與處理人地關系問題的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人地協調觀素養。為保證問題式教學的效果,應該注意以下幾點:第一,問題情境設置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并能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二,設計問題鏈條時,要確保各個問題之間的邏輯關聯;第三,要注意課堂生成問題,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2.4全方位滲透人地協調觀
一方面是在各種地理教育大會上強調人地協調觀的重要性,引導教師樹立人地協調觀,明確人地協調觀的教育價值;另一方面是針對人地協調觀的滲透,高中地理教師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均可體現。如備課時,選擇存在人地矛盾或者人地協調的案例;在課堂中,讓學生針對此案例進行分析,明確解決辦法;在總結時,讓學生反思自己周圍類似人地關系的現象。
2.5科學解讀課程標準
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研討大會、教師研修學習時均可幫助教師研究解讀課標,從科學的角度去理解課程標準中對學生人地協調觀培 養的要求,并分析相應的教材,將人地協調觀與教材內容相結合,理清教材內容中涉及人地協調觀的哪幾個方面,以及到達哪個層次。如第一章第三節《人口的合理容量》課標要求:結合實例,解釋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人口合理容量。本節內容涉及人地協調觀的資源觀、人口觀,根據課程標準要求,結合具體案例,樹立學生正確的人口觀和資源觀。
2.6聯合相關單位,踐行人地協調觀的培養
作為一線教師深知地理實踐活動的開展有助于人地協調觀的培養,但學校資源有限,缺少合適的場所。因此,學校可與教育主管部門或有相關資源的校友聯系,取得相關單位的支持例如大型農場等,在其指導下到相關實踐基地開展實踐活動。例如,學生在教師的帶領講授下去戶外種植區域實地了解種植區土壤的土層結構的實踐活動,實地體驗農業生產過程及所造成的環境影響。
3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一地理教師應科學解讀課程標準,全方位滲透人地協調觀,多鼓勵學生將人地協調的知識轉化為自身的價值觀念,為我們的生存環境做出自己的努力。
參考文獻:
[1]張素娟.“人地協調觀”內涵的解析及與教學內容的對接 [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8(1):21-24.
[2].陳良豪.高中地理“人地協調觀”的內涵及培養策略[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17,33(4):21-23.
2020年度河南省基礎教研教學課題《新高考背景下落實“課堂實踐力”的教學策略研究》(課題立項號JCJYC20250547的研究成果)
河南省內黃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