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逐步走向深入,成渝雙城媒體的內容生產與傳播方式也在不斷創新。就現階段的探索現狀看,媒體依舊未能深入把握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是個獨立的虛擬空間這一概念,仍存在傳播內容淺顯、傳播方式刻板等問題。本文結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背景,以擬態環境理論為基礎,探討媒體如何做好虛擬空間的形象宣傳。
關鍵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城市形象;擬態環境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12-0128-02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央關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決策部署,成渝兩地主流媒體積極合作,建構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場景的顯著景象,完成了受眾的獲知、說服環節。然而,要更精準地向受眾投送信息,媒體需要清晰地認識到自身在建設過程中的實際作用,精準把握并整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虛擬空間概念。本文基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形象宣傳的獨特性,以擬態環境理論為基礎,探討媒體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過程中的職能與作用[1]。
一、獨立的虛擬空間概念
2020年1月3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召開,研究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問題。會議對未來成渝地區作出了新的定位——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和高品質生活宜居地,即“兩中心”“兩地”。從地域劃分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是成渝兩個地區版塊的組合,是一個為促進兩地經濟、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實現融合發展而建立的“新城”。可以說,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是重疊于兩城之上的、獨立的空間。落實到城市建設層面,其概念就是一個虛擬城市空間的現實建構。
二、以擬態環境塑造城市形象
隨著城市形態的發展,城市形象在城市競爭中發揮的作用日益凸顯。當前,各大城市越來越重視對媒體和互聯網的運用,期望通過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對城市形象進行創意傳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正是以宣傳經濟圈規模、布局、形態、環境的外表形象,結合文化意蘊的內在形象來構造其良好的空間形象,從而激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可持續發展的潛力。但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形象的塑造過程中,值得一提的是,媒體應注意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形象塑造并不是對成都、重慶兩個城市形象的簡單相加或混合宣傳,而是立足于成渝雙城形象,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這個獨立的虛擬空間進行構造和宣傳。
美國學者李普曼在《公眾輿論》中提出了“擬態環境”概念。李普曼認為,媒介報道的世界不是現實環境的鏡子式再現,而是媒介重新加以結構化之后向人們傳遞的新展示。不過,人們通常意識不到擬態環境的存在,往往將擬態環境視為客觀環境對待[2]。智媒體時代,技術的革新改變了受眾的被動地位,人們更多地依賴于媒介帶來的間接交流。這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擬態環境趨向真實化發展,即大眾根據媒體信息來判斷和采取環境適應行動。行動的結果作用于現實,使現實環境擁有擬態環境的特點,最終導致人們無法明確、精準地區分虛擬空間與現實環境。簡言之,媒體信息編織的擬態環境對人們辨別現實環境起到巨大的影響和作用。成渝兩地媒體打造擬態環境,可以形塑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虛擬空間概念形態,更新圈內的潮流態勢,有效實現虛擬空間的現實建構。
三、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媒體應盡之責
互聯網時代,各種媒體平臺逐漸進入大眾視線,媒體承擔的社會責任和工作職能越來越清晰——傳播信息、引導輿論、推廣知識、教化大眾、推動發展。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成渝兩地媒體不僅要承擔信息發布、傳播的傳統職能,還要精準把握虛擬空間的特性,承擔起另外兩大職責。一是在尊重雙城多樣性的基礎上,打破兩地市民的心理區隔[3]。具體來說,就是媒體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報道,不能混淆兩座城市的特質,要對兩地居民習性、審美趣味等個性特征予以尊重。成都的安逸溫和,重慶的活潑熱辣,都應在媒體構建的擬態環境中彰顯到位。換句話說,平衡兩地之間的異質性,能夠促進兩地市民交流、理解和共處。二是助力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達成時空感的平衡。成渝兩地在地域文化上有不少淵源,時間維度上要實現過去與現在的平衡,空間維度上要實現虛擬空間與現實空間的平衡。也就是說,媒體要超越一般層面的信息傳播,將重心置于優化虛擬空間方面,構建好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擬態環境,進而實現跨越時空的傳播。
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過程中,成渝兩地媒體積極作為。如川渝兩地廣電集團精心打造的專題節目《川渝代表委員話“雙城”帶你品嘗“成渝cp”甜甜圈》,獲得了2600萬次的點擊量;重慶廣電第1眼和四川廣電“四川觀察”共同開設了“雙城記”頻道;兩地報業協會簽訂合作框架協議,全面開展交流合作;立足渝西、服務成渝兩地的渝西都市報正式創刊……成渝兩地媒體通過融合協作,在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媒體視角定位模糊、內容分布失衡、體系管理紊亂等問題,亟須行業深思和應對。
四、虛擬空間的現實建構
從傳播學的視角看,成渝兩地媒體的傳播工作應著眼于信息載體與傳播介質的運用[4]。根據媒介化城市的概念,媒介與空間彼此融合,人們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里的生產生活都依賴于兩地媒介構建的生產傳播方式。現實的城市空間建構和虛擬城市空間建構,都是影響城市雙重空間格局建構的重要因素。因而,成渝兩地媒體應以生產方式、傳播內容為著力點,打造擬態環境,從而重塑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經濟生活、社會治理和文化樣態。除此之外,兩地媒體的傳播內容還應著眼促進兩地市民的溝通交往[5],應通過多樣化的傳播方式,在尊重差異性的基礎上,消除市民間的心理區隔,促進其交流共處。
(一)VR新聞的空間建構
擬態環境的經典論述是傳播媒介從客觀環境中提取要素,構建一個不同于客觀實在的現實。有著獨特的符號再現系統的VR新聞,是實現虛擬空間現實建構的有力武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作為一個虛擬空間概念,本就是符號組合的場景顯現,本質上與VR的模擬環境相差無幾。因此,將VR新聞應用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擬態環境建構是非常合宜的。需要注意的是,VR新聞場景強調空間和細節。兩地媒體在運用時,要加強對空間和細節符號的重視,充分發揮其符號意義和優勢[6]。
第一,空間。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宣傳報道中,要著重利用空間符號,選擇不同的視點,重塑空間格局,營造獨立且全面的空間感。
第二,細節。細節是營造真實感、渲染氣氛的重要符號,也是VR新聞中最能傳遞意義的場景符號。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VR新聞中,用戶的注意力基本都在場景中,因此場景中的細節決定了VR新聞是否能帶給人沉浸式體驗。譬如地鐵與輕軌細微的差異,霧天的色調和光線,川渝人民的姿態和語調等,這些細節在VR新聞中都能決定場景氛圍中的真實感與歸屬感。不僅如此,新聞制作者還可以通過有意味的細節,向用戶展現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獨到之處。
(二)影視劇的環境塑造
影視傳播直觀生動,感染力強,是城市形象傳播的重要內容[7]。影視劇以視聽畫面打造虛擬世界,并通過受眾反饋把虛擬世界映照進現實,給現實世界帶來一定的影響。對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擬態環境構建而言,影視劇發揮了不容小覷的環境塑造作用。
縱觀國產電視劇,《蝸居》《北京女子圖鑒》《三十而已》等故事背景都設于北京或上海。此類影視劇作品以主角的生活境遇為主線,為觀眾展現機遇與困難并存的城市生活,同時,也塑造了北京、上海的城市形象,讓觀眾進一步感知了這兩座城市。近年來,在影視劇市場,重慶這座城市炙手可熱。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建設搭上“重慶熱”的快車,可以加強“圈內人”的歸屬感與認同感。比如《風犬少年的天空》中,男主居住在重慶市江北區,他的母親居住在成都市溫江區,兩地環境切換自然流暢,給身處兩地以外的觀眾成渝一體的感受,也給成渝兩地區域內的觀眾“一家親”的觀感。
除此之外,影視劇中的都市場景、人物關系、生活習慣、文化意蘊,從淺至深的演繹都可以影響觀眾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形象的認知,觀眾會自然而然地將自身行為“圈內化”,從而推動廣大人民群眾共同發力,共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
五、結語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新聞報道工作應基于城市建設的實際,以如何破壁打造“新城”、如何實現虛擬空間的現實建構這兩大難題為基點,把新技術、新方法與經典理論相結合,創新城市形象宣傳工作路徑,從而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建設步伐,使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真正成為兩地市民宜居樂居的家園。
參考文獻:
[1] 冷凇.“人間煙火”的景象遷移與“現實圖景”的雙向建構——新冠肺炎疫情下短視頻與擬態環境重構[J].新聞與傳播研究,2020,27(09):111-125,128.
[2] 劉基.“擬態環境”理論對智媒體傳播影響機制的探析[J].新聞前哨,2020(04):51-52.
[3] 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課題組,謝靜.可溝通城市指標體系建構:基于上海的研究(上)[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5,22(07):5.
[4] 吳予敏.從“媒介化都市生存”到“可溝通的城市”——關于城市傳播研究及其公共性問題的思考[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4,21(03):6-19,126.
[5] 劉基.“擬態環境”理論對智媒體傳播影響機制的探析[J].新聞前哨,2020(04):51-52.
[6] 潘曉婷. VR新聞中的真實邊界:符號重組與現實建構[J].當代傳播,2019(02):40-43.
[7] 張波.新媒體環境中的中國城市形象傳播機制與趨勢[J].科學中國人,2015(03):84-85,87.
作者簡介:熊山杉(1998—),女,四川成都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融合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