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明 侯金亮
摘要:伴隨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信息傳播的途徑和形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聞事業在大數據時代下急需轉型升級。本文通過分析新聞可視化的種類、作用、傳播特征、表現形式、編輯原則和技巧,探討大數據背景下新聞可視化傳播的變革策略,供行業參考。
關鍵詞:新聞可視化;傳播特征;表現形式;變革策略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12-0133-03
自互聯網技術發展以來,電視、廣播、報紙等傳統媒體的信息傳播方式已逐漸無法滿足用戶對于信息快速、高效、直觀、碎片化等需求,新聞事業面臨著轉型發展的迫切需要,傳統媒體亟須過渡到線上媒體,傳播形式亟須從簡單、片面轉變為精準、全面。基于此,以數據為核心、信息為本體、可視化為手段的融媒體傳播方式應運而生。
新聞傳播與可視化相結合可以追溯到2009年英國《衛報》數字新聞部推出的視覺化新聞敘事。同一時期,我國媒體也有所嘗試,如2013年我國各門戶網站相繼推出可視化新聞報道,2014年財新傳媒制作了不少數據新聞產品等。但是,由于技術的局限性,當時的新聞可視化僅僅滿足數據挖掘、輔助理解以及圖表講故事三個層面的需要,并未對新聞本身進行深度挖掘和分析。
如今,在大數據技術的支持下,2020年回形針發布的《關于新冠肺炎的一切》信息視頻,通過可視化圖表和故事性傳播的方式,深入淺出地為受眾剖析新冠肺炎的最新信息;RUC新聞坊推出的《1183位求助者的數據畫像:不是弱者,而是你我》為迷途者精準畫像[1];2019年央視新聞客戶端推出《昆曲涅槃》,開啟了可視化傳播新形式——VR全景報道;中國青年報打造“融媒小廚”,制作出一批實時動態的全息可視化新聞[2]。
一、新聞可視化和可視化新聞
隨著技術的發展,新聞不再局限于以文字作為新聞報道的唯一敘事方式。新聞可視化,是指通過直觀、可視的方式將新聞呈現給用戶,讓用戶不僅曉其事,還知其理。
基于大數據時代背景,新聞可視化是相較于傳統媒體而言所產生的新名詞。而可視化新聞,是指一種以信息為本體、數據為核心,通過可視化分析展示新聞內容的新型傳播方式[3]。
(一)新聞可視化的種類
得益于互聯網技術、信息技術的飛躍進步,新聞從業者能夠便捷、高效地獲取新聞數據,數據傳播的形式相較傳統媒體而言,更具感染力和說服力。總體來看,新聞可視化傳播策略一定程度增長了信息傳播的穿透力和高效性,提高了新聞媒體的傳播功效。新媒體時代,新聞可視化主要呈現以下幾種類型。
1.照片或圖表。照片是新聞可視化最初使用的類型。新聞可視化所呈現的照片主要包括兩種形式,即新聞照片和資料照片[4]。通過攝影將新聞人物、新聞事件或者新聞現場再現給讀者,使讀者能夠獲得親歷現場的感受。相較以往以文字為主要信息呈現形式而言,照片的表現力和代入感更為強烈。并且,“文字+照片”的報道形式會使新聞報道更有趣味性,更能取得理想的傳播效果。例如,人民日報在報道“希望工程”時,通過拍攝大眼睛小女孩渴望讀書求知的眼神,贏得了許多顯性甚至隱性受眾的肯定和喜愛。
隨著照片慢慢在新聞報道中體現出獨特作用,各大媒體平臺爭先設置照片專欄。可見,照片和文字符號相同,也具有重要的信息傳遞功能。不僅如此,照片還可以惟妙惟肖地展示新聞人物的形象,對人物進行美化,以達到報道目的和報道要求。
2.視頻。新聞可視化使用的視頻指的是在照片或者圖畫的基礎上,將所需要的每一幀或者每一張照片連續放一起進行動態播放。視頻呈現形式主要運用于電視新聞報道中,通過專業的投影設備和技術,將圖像映射在電視屏幕上,生動、具體地進行信息傳播。相較單一的照片而言,以視頻為主要形式所進行的信息傳播活動更加生動、真實且直觀,不僅可以視聽合一地還原新聞現場,而且通過同期聲的再現,可以帶給觀眾身臨其境之感,從而增強新聞報道的感染力和傳播力。
3.動畫。動畫是新聞可視化的最新呈現形式,也是近年來比較流行的信息傳播方式之一。動畫在傳統電視媒體和新媒體領域的運用較為廣泛。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動畫的呈現方式更加多元且全面,H5、CG動畫等形式使得新聞報道不再生硬、死板。一方面,可以達到傳播信息、普及知識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游戲的方式寓教于樂,增加用戶關注度和黏性。
相較視頻而言,動畫的優勢在于它彌補了電視媒體在呈現視頻時由于屏幕的寬度所導致的畫面有限性的缺陷。動畫可以實現無限性擴展。同時,動畫不需要配音、同期聲、采訪等,只需要運用計算機技術,就能實現傳播者理想的報道效果。例如,人民日報在“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對接”的新聞報道中,通過運用動畫技術模擬太空對接的場景,讓觀眾能親身感受這一歷史性時刻。
(二)新聞可視化的作用
新聞可視化和可視化新聞,兩者皆是新聞傳播的新型呈現形式,都以技術為支撐、數據為載體進行傳播。兩者的不同之處在于新聞可視化重視新聞信息的本體地位,強調內容可視化;可視化新聞則重視傳播形式上的視覺化,重視傳播效果的高效性和快速性。具體來說,新聞可視化在新聞報道中主要起到三個方面的作用。
第一,最主要的作用是將新近發生的事實或者具有特殊意義的知識通過各種渠道傳遞給受眾,滿足受眾的知情權。例如在奧運賽場上,各大媒體通過可視化的方式,連續不間斷地進行現場直播,運用文字、聲音、畫面相結合的方式,滿足受眾的獲知欲。
第二,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用戶逐漸傾向于通過互聯網發表觀點和見聞。在這樣一個互動性極強的信息傳播背景下,新聞可視化報道除了要實現信息的有效流通,還要確保能夠與受眾形成良好的互動,從而增強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以及受眾黏性。例如人民日報、新京報、澎湃新聞APP等媒體在進行可視化新聞報道的同時,都開通了留言評論功能,通過推送精選留言的形式,實現與用戶的交流互動。
第三,新聞可視化報道旨在運用受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信息傳播。因此,其在進行傳播活動前會從受眾心理出發,根據受眾的閱讀習慣和喜好,改變報道內容,創新報道形式。時下,短視頻蓬勃發展,其短平快的傳播方式深受大眾喜愛。為充分迎合受眾心理,以新京報為代表的各大主流媒體紛紛開設短視頻新聞報道模塊,如“動新聞”“緊急呼叫”“我們視頻”等。
二、新聞可視化的傳播特征
(一)內容多元化、可視化
隨著網絡的全方位覆蓋,新聞信息凸顯出多元、便捷、可視化等特征。相較傳統紙媒,新聞可視化不僅讓用戶獲取信息變得更加便捷,同時也提高了新聞報道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用動態的可視化的呈現形式替代傳統新聞中冗雜的語言文字,使用戶感受到“不是在看新聞,而是在體驗新聞,參與新聞”,從而增強新聞傳播的代入感。
(二)形式多樣化
以往,傳統媒體多采用以文字為主,圖片、音頻為輔的信息傳播方式。新聞可視化則通過圖表、數據、視頻、H5、動態圖像、音頻等形式,生動靈活地展示新聞文本,使新聞更加直觀、清晰、有趣且契合用戶需求。例如2016年里約奧運會期間,英國《衛報》推出的專題報道就按照運動類別,分別進行了不同板塊的數據追蹤報道,同時對現場接收到的實時數據進行可視化分析,用客觀數據展現運動員的“勢力值”,以及他們在奧運賽場上的精彩表現。這樣的新聞可視化報道隨著全網覆蓋的裂變式傳播,贏得了眾多運動愛好者們的關注和喜愛。
(三)傳播深層、精確、高效
新聞可視化不僅可以直觀、簡潔地向用戶傳遞信息,而且可以通過數據分析挖掘事件背后的深層次原因、問題等,使用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換句話說,新聞可視化展示的數據并非簡單的數字,其背后反映了社會動態和更多的新聞真相。例如《知微事見》中的每一個“節點”數據背后,都是一個完整的新聞事件。通過點擊“節點”數據,可以看到事件的完整脈絡和時間走向。新聞可視化不僅可以實現對消息等短快體裁的報道,還可以進行調查性報道和深度報道。相較傳統媒體,新聞可視化在深度報道上更加簡潔、有趣且多面。
(四)技術支撐事實,數據統領全局
新聞可視化的呈現方式給予了新聞報道全新的視角,用更加直接的方式展示毫無關聯的事實背后的因果聯系和發展邏輯。可視化報道中,傳播者、事實、用戶三者可進行自主切換。全方位的視角帶給用戶參與式的切身感受,使其比以往傳統媒體單向的傳播方式更加立體且豐富。在新聞可視化傳播下,用戶變得更加主動,事實也變得更加清晰,滿足了不同受教育程度受眾獲得同樣信息的知曉權和表達權。同時,解構了傳統新聞的敘事形式,顛覆了以往新聞傳播過程中“你說我聽”的傳播局勢。
三、新聞可視化的表現形式
新聞可視化幾乎集百家之所長,囊括了線上傳播和線下傳播的諸多優勢。其在報道事實發展過程的基礎上,將文字可視化、圖像化,從而增強文字的感染力、傳播力和影響力。目前,新聞可視化在不同社交媒體平臺的應用中,體現出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具體表現形式可以概括為三種類型。
(一)用圖表講故事
新聞可視化的出現極大地改變了新聞傳播生態和傳播環境,改變了人們的閱讀方式和閱讀習慣,帶給用戶沉浸式、參與式的閱讀體驗。例如財新傳媒在報道青島黃島區中石化管道爆炸事故時,就采用了大量現場拍攝的圖片,通過動圖和圖表的形式為用戶生動地還原事故發生全過程,使用戶足不出戶就可“直擊”現場,提升其參與感。
(二)用視頻或動畫增強報道的沖擊力和感染力
新聞可視化不僅要求信息內容可視化,同時傳播方式也要可視化。實踐中,視頻或動畫是新聞可視化報道的另一種重要的傳播形式。這一形式主要應用于突發事件或災難等重大事件的報道。例如2008年汶川地震,央視運用動畫的形式生動還原了唐家山堰塞湖搶險、排難的過程;2011年美國總統大選,英國《衛報》采用可視化視頻結合動圖,向用戶巧妙地展示美國總統大選的實時熱度和票選情況。
(三)數據可視化
依托大數據技術,對新聞事實進行整理,并繪制成數據地圖、數據圖表等是新聞可視化的又一表現形式。例如自2015年至今的每一個春節,央視等各大主流媒體都會推出春節特別報道,通過搜集百度地圖、高德地圖、騰訊地圖等地圖軟件所獲得的地理位置數據,形象地繪制出春運期間全國鐵路和公路旅客的實時遷徙動態地圖,為群眾出行提供參考[5]。
四、新聞可視化的編輯技巧和原則
(一)新聞可視化的編輯技巧
新聞可視化編輯指的是將新聞報道中的文字、數據信息等進行整理加工,再運用可視化的信息技術,生動、形象、具體、完整地傳遞給受眾。增強信息內容的可視化,能夠有效提高用戶滿意度,從而使報道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對于新聞從業人員而言,需具備兩大技巧。
其一,一專多能,專業能力過硬。要想做好可視化報道,新聞從業人員不僅要掌握圖形編輯技術、計算機仿真技術、可視化技術、視頻剪輯技術等多方面專業技術,還要具備一定的新聞敏感性和洞察力,能夠將受眾最喜愛、最迫切想了解的內容進行可視化轉化。
其二,具備創新意識,培育多元化思維。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意識是培育多元化思維模式的基礎。做好新聞可視化報道,要求從業人員具備創新意識,在實踐中培育多元化思維,在本領域不斷垂直深耕。
(二)新聞可視化的原則
1.真實性原則。新聞可視化必須遵循真實性原則,將事實真實、客觀地呈現給受眾。既要保證內容真實,也要保證形式真實。只有遵循了真實性的原則,才能達到客觀、公正的報道效果。
2.正確輿論導向原則。本質上,新聞可視化的重要作用在于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將信息傳遞給受眾,其在傳播效果上力求貼近受眾的日常生活習慣,力求帶給受眾良好的閱讀體驗。但是,這并不代表要一味地迎合受眾。在傳播過程中,新聞可視化必須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引導受眾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傳播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正能量,構建綠色、健康的信息傳播環境。
3.創造性原則。時代的更迭催生技術的發展和變遷。作為互聯網技術下的產物,新聞可視化在技術、內容、編輯等方面應堅持創造性原則,保持創新初心,力爭滿足不同時期、不同年齡段、不同文化程度的用戶需求,真正為大眾提供新聞“三餐”。
五、新聞可視化傳播的變革策略
就當前新聞可視化的探索實踐看,暴露出運作模式離散化、數據開放性和精確性不足、形式大于內容等問題。如何應對?筆者認為,未來可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建立開放、獨立的數據庫,實時檢測與更新全網數據,挑選最具價值和信度的信息
互聯網時代,“得數據者得天下”。新聞可視化恰恰是一個以數據為核心的內容分析形式。面對海量的數據信息,如何對其進行系統、全面地分析和篩選?建立數據庫是必由之路。媒體需要在搜集、檢索、剖析數據的基礎上,對數據進行深入的價值分析,進而為用戶挑選出最具價值和可信度的信息內容。
(二)結合多種形式進行可視化傳播
新聞可視化并不是簡單地把文字變成圖片,而是要讓用戶能夠輕松理解文字信息背后的深層含義。在碎片化閱讀盛行的當下,視頻、音頻、動圖等形式極大地契合了受眾的閱讀需求和習慣,結合這樣的形式,可以給予用戶直截了當和輕松愜意的閱讀體驗。
(三)改變報道思路,加強人才培養力度
對于融媒體時代的新聞從業人員而言,改變報道思路至關重要。新時期,新聞從業者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基本功和媒介素養,還要掌握融媒體技術的操作技能。唯有如此,才能用數據反映民意,正確引導輿論。
六、結語
融媒體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新聞可視化獲得生機并不斷發展,逐漸衍生出較為成熟的表現形式。不過,就現階段的探索實踐看,其發展過程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未來,還需各方共同努力,攻堅克難,才能使新聞可視化的呈現方式在融媒體環境中散發獨特魅力。
參考文獻:
[1] 何高迪.大數據時代新聞可視化探析[J].視聽,2020(07):194-195.
[2] 汪許瑩. VR新聞:5G時代新聞形態新動向[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09-17(006).
[3] 彭蘭.泛傳播時代的傳媒業及傳媒生態[J].新聞論壇,2017(03):24-26.
[4] 彭濤,張才剛,姚愛華.實用新聞編輯學[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67-70.
[5] 央視攜手百度看春運:大數據下的中國人口遷徙[EB/ OL].騰訊科技,https://tech.qq.com/a/20140126/008268. htm,2014-01-26.
作者簡介:王先明(1972—),男,四川渠縣人,本科,主任記者,研究方向:傳媒管理。
侯金亮(1988—),男,山東臨沂人,碩士,主任編輯,研究方向:新聞傳播、文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