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后真相時期,理性思考讓位于情緒表達,情緒對輿情的影響力遠遠超過事實,導致輿情反轉現象層出不窮。成都市第四十九中學校學生墜亡事件輿情發酵到平息的過程,十分契合這一典型特點。為此,本文將其置于后真相時期的理論框架下進行研究,深入分析該事件輿情的典型特征,提出后真相時期輿情引導存在時效性與專業性兼顧難、真實新聞內容挖掘難、公眾保持理性思考難和改變刻板印象難等四大難點,探索促進主流媒體和社交媒體融合發展、削弱“信息繭房”影響、提升公眾媒介素養和健全輿情治理機制等應對之策,力求營造健康有序的輿情傳播生態。
關鍵詞:后真相;輿情引導;難點與策略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12-0177-03
“1992年,美國《國家》雜志首次提出‘后真相’一詞,其本意指情感對輿論的影響力超過事實。”[1]“2016年,post-truth(后真相)成為《牛津詞典》的年度詞匯,《經濟學人》在其發布的《Art of the lie》一文中對‘后真相’時代進行了解讀:‘真相沒有被篡改,也沒有被質疑,只是變得很次要了’。”[2]隨著社交媒體的興起和全媒體時代的到來,以及英國脫歐、美國大選等一系列熱點新聞的推波助瀾,“后真相”一詞成為新聞傳播中的熱門詞匯,并逐漸走入社會公眾的話語體系,后真相時期的輿情引導也越來越受到重視。近年來發生的一系列輿情事件都具備了后真相時期情緒先于事實的表達特征,對網絡輿情產生了較大影響,也對當前主流媒體的輿情引導提出了新的挑戰。
一、墜亡事件引發的輿情特點
成都市第四十九中學校學生墜亡事件是頗受關注的熱點新聞事件之一。2021年5月10日下午,成都市第四十九中學校一名高中生林某某墜亡。5月11日凌晨,網友@人生就像泡沫(后更名為@四十九中林同學媽媽)發布微博,稱自己的兒子林某某在學校突然墜亡,校方對于孩子墜亡事件做出了一系列不太符合邏輯的回應舉動,讓她懷疑自己孩子的死亡另有隱情,呼吁公眾關注這一事件,給予她一定的支持。林母在微博中披露校方拒絕家長進入學校、不提供監控視頻等疑點行為,瞬間引爆了網友的憤怒,網絡上對校方的質疑聲此起彼伏。直至5月13日,成都市公安局成華區分局公布了林某某系高空墜亡、排除刑事案件的調查結果,輿情才逐漸平息。從輿情傳播的整個過程來看,該事件是一起典型的新聞反轉案例,具有后真相時期輿情的顯著特點。
(一)傳播速度快
后真相時期,以微信、微博等為代表“兩微一端”社交媒體被社會公眾廣泛接受。過去,由主流媒體主導形成的“一言堂”輿論格局被徹底打破,輿論主體呈現出多元化趨勢。普通民眾借助社交媒體在網絡輿論場中獲得了更多的話語權,24小時在線關注消息動態、發布信息和參與討論,將傳統主流媒體的“一個聲音喊到底”轉變成為全媒體時代下的“人人都有麥克風”,輿論傳播速度變得更快,影響范圍不斷擴大。自網友@四十九中林同學媽媽發布第一條微博到成都市公安局成華區分局正式通報調查情況,期間短短68個小時,該條微博轉發量就超過30萬、評論數超過15萬、點贊超過200萬;百度搜索相關網頁達540多萬個;相關文章、評論在微信、微博、知乎等平臺不斷轉發,輿論持續發酵,引發公眾廣泛關注。
(二)情緒占據主導地位
后真相時期,公眾對信息的判斷呈現出情理順序顛倒的顯著特點,通常以情感、個人信念優先,理智與事實真相相對滯后。公眾更傾向于贊成和擁護適合自己胃口的觀點內容和情緒表達,對事實本身的關注反而慢慢失焦,傳播交換的觀點也以情緒表達為主,臆測多于理性。成都市第四十九中學校學生墜亡事件發生后,網友們在網絡上瘋狂留言、評論,滋生了不少陰謀論。有人爆料林同學是被硫酸虐殺;有一名匿名知乎用戶,甚至自稱是死者同學的父親,稱林某某因為占了化學老師孩子的出國名額,被化學老師推下樓身亡。這些情緒化的臆測和表達,掩蓋了官方發布事件調查進度和主流媒體引導輿情的聲音。
(三)信息傳遞失真
馬克·吐溫曾說,“當真相還在穿鞋的時候,謠言就已經跑遍半個地球了”。成都市第四十九中學校學生墜亡事件發生后,網絡上諸多信息以微博截圖、微信聊天記錄截圖的面目示人,經過網友多次轉發后,原有信息的傳播語境已經被扭曲甚至抽離,真實信息逐步衰減。各個謠言傳播主體依據各自的認知和需求對原有的謠言進行再加工,謠言在不同平臺之間迭代生產和加速傳播,導致信息脫離真相的軌道越來越遠。
該墜亡事件發生后,學校不讓死者家屬查看監控視頻、事發監控視頻缺失等七大謠言在各網絡平臺甚囂塵上。其中,最為離譜的是“警察拖行死者家屬”的謠言。真相實則是醉酒男子蒲某某試圖沖撞學校現場警戒線,在多次警告、勸離無效的情況下,公安機關現場依法對其采取強制帶離措施。并且經核查,該男子并非死者家屬、親屬或朋友。
(四)存在輿論搭車現象
后真相時期,各類社會問題頻發易發,社交媒體讓社會公眾獲得了更多的表達權,“輿情搭車”現象時有發生。即社會公眾搭乘已經形成的輿情熱點表達自身的利益訴求,造成關于某一主體、某一地方、某一話題的輿情集中爆發,進而導致輿情引導難度增加。當公眾將注意力集中于成都市第四十九中學校學生墜亡事件時,與校園墜亡相關的、曾經沒有受到廣泛關注的類似案件便集中爆發,形成典型的“輿情搭車”現象。如某地墜樓的15歲女孩的媽媽將自己女兒墜亡事件與成都市第四十九中學校學生墜亡事件聯系在一起,呼吁公眾重新關注該事件;還有網友在微博上將山東萊陽、湖南婁底等發生在不同時間、地點的五起學生墜亡新聞報道放在一起,發表諸如“學校是瘋了嗎,五起疑點重重的校園死亡案件”激烈言論,“搭車”表達自身利益訴求。
二、后真相時期輿論引導的難點
輿情引導對社會穩定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后真相時期的公眾訴求體現為觀點、情感與利益的訴求,表達優先于對真相的追尋,使輿情更容易發酵、難以預測,并且原生輿情不斷衍生出次生輿情,給主流媒體的輿情引導工作增添了難度。
(一)全媒體時代新聞時效性與專業性兼顧難
近年來,社交媒體逐漸成為輿情事件傳播的關鍵變量。“兩微一端”、抖音以及各類知識分享平臺異軍突起,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網絡信息傳播的速度呈幾何倍數增長,對新聞信息傳播的時效性和專業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主流媒體相比,社交媒體基本實現了實時直播,在時效性上更勝一籌,傳播效率更高。可以說,很多社交媒體信奉的傳播原則是搶奪第一發言權和熱點報道,使自身傳播速度遠超主流媒體,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信息傳播主體。但就現階段的發展狀況看,現有大多數社交媒體的從業人員專業素質有待提升,且平臺缺乏統一的新聞發布標準和信息把關機制,在發布信息時抱著搶奪時效性的心態,盲目迎合社會公眾胃口和需求,忽視了新聞的專業性和真實性原則,生產的碎片化新聞距離真相本身存在很大差距,甚至脫離真相。
(二)多重利益驅使,真實新聞內容挖掘難
成都這起學生墜亡事件發生后,一些網民在利益心的驅使下,故意在網絡上散播一些不實信息。有的欲蹭熱度上頭條;有的欲漲粉絲賺流量;有的欲吸睛攫取經濟利益;有的欲進行意識形態滲透……這些現象導致各種虛假新聞信息海量漫灌,一些經不起推敲的新聞成為社會公眾深信不疑的事實,新聞內容的真實性不斷被稀釋。如受商業利益驅使,部分自媒體為吸引粉絲、賺取流量,利用傳播情緒吸引社會公眾眼球,故意制造并傳播一些聳人聽聞、能夠引起網絡亂戰的話題,“標題黨”、斷章取義大行其道,博取公眾廣泛關注,進而獲取商業利益[3]。目前,閱讀量超過10萬+是衡量自媒體文章成功與否的常用標準。這導致很多自媒體為了推出更多的爆款作品,放棄了對新聞真實新聞內容的挖掘和深思。又如事件發生后,網絡上就有各種勢力借機披著為民請愿的外衣,借助各路謠言和主觀揣測,對政府部門、司法機關等展開密集性惡意攻擊。
(三)公眾媒介素養不高,保持理性思考難
媒介素養是指人們通過網絡媒介獲取、解讀、評判、傳播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社會公眾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再傳播者。但大多數人受自身思維能力和獲取信息渠道的限制,在接收信息的時候,不能辨明事件的真相,無法理性還原事件的來龍去脈,偏聽偏信、人云亦云;當其對信息進行再傳播時,觀點和意見通常被情緒左右,不能將客觀理性的認知和觀點傳遞給其他人,還甚至可能為輿論的發酵“再加一把火”,造成輿情迅速惡化。
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調查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我國網民規模已達到9.89億人,增長較快,但仍以較低學歷的群體為主。其中,小學及以下網民群體占19.3%,初中網民群體占40.3%,高中、中專和技校學歷網民群體占20.6%,大學專科及以上學歷僅占19.8%。大部分網民群體缺乏理性思考的能力,面對熱點輿情,容易受到群體情緒的感染,喪失獨立判斷分析信息的能力,案件調查的必要時間和規范程序往往也被扭曲為“別有用心”。比如成都這次的學生墜亡事件發生后,警方第一時間封存監控視頻固定證據,學生家長在事發當晚沒有看到監控視頻,有網友就質疑稱校方拒絕提供監控視頻,企圖掩蓋事情真相。
(四)“信息繭房”加劇社群極化,改變刻板印象難
伴隨“流量經濟”的崛起,算法推薦和搜索排序被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公司采用。但目前,算法主導的信息推薦技術還不完善,通常根據人們感興趣的信息和瀏覽痕跡來推送內容,容易自動過濾掉他們不感興趣和不贊同的信息,將興趣相似、觀點相同的人聚在一起,形成認同某個或某一類觀點的網絡社群。這些群體通常對其他的價值觀不兼容,通過內在機制自發地拒絕或否認原有信息的權威性,陷入自行建構的“共景式”監獄,即“信息繭房”。反之,“信息繭房”依賴算法推薦技術,在信息推送時為了迎合這種情緒,不自覺間加深了這些成見,進而造成社會群體極化,讓人深陷“信息繭房”的桎梏。
當前,社交媒體成為大多數人的主要新聞來源,尤其是在意見領袖的帶領下,容易使人們無意間就進入觀點和意見相似的“回音室”中,只追求讓自己感覺心情舒暢的東西,不在意這些信息是否真實。認知偏見使得情緒離我們越來越近,各種揣測和質疑根植于心,難以改變對某些事物的刻板印象。
三、后真相時期輿情引導的策略
后真相時期,“情感優先于事實”的邏輯參與網絡輿論,容易加速民眾心理失衡,惡化新聞輿論生態,甚至消解民眾對主流價值觀的認同。對此,主流媒體必須加以正確引導。
(一)促進主流媒體和社交媒體的融合發展
無論是主流媒體還是社交媒體,都是社會信息網絡中信息傳播的中介節點,都應服務于人民群眾。因此,在運作和報道中,主流媒體和社交媒體應加快融合發展步伐。
一方面,主流媒體應加快轉型步伐。在堅守專業主義的基礎上,充分應用大數據等新信息技術,加深媒體融合,讓內部分工和組織方式更科學、更高效,第一時間將事實全面、客觀、真實、完整地呈現在公眾面前,對輿論進行正確、適當的引導。在成都市第四十九中學校學生墜亡事件中,人民日報發布的《評成都學生墜亡事件追問真相,不能讓情緒代替理性》、川觀新聞發布的《四問成都49中一學生墜亡事件》,都起到了很好的引導作用。
另一方面,社交媒體應建立行業自律機制。既要發揮時效性強、覆蓋范圍廣的優勢,又要堅守真實性、客觀性原則,合理行使言論自由和輿論監督的權利,以自律換自由。尤其是要注意充分發揮優質意見領袖等網絡大V的作用,妥善規范引導輿情。除此之外,還應推動事實核查新聞發展。事實核查新聞,是指對已經發表的報道或公眾人物的言論進行事實層面的訂正。這有利于保證新聞的真實性。對此,媒體應借鑒先進經驗,積極主動地與主流媒體合作。
(二)提升公眾媒介素養
社會公眾是后真相時期的輿情主體,提高社會公眾媒介素養十分重要,是全媒體時代營造良好新聞傳播生態的必修課[4]。在熱點事件面前,公眾應具備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多一些理性、少一些沖動。首先,培育公眾理性。鼓勵其以懷疑的態度對互聯網信息進行有效篩選,學會識別情感外衣包裝下的虛假信息,冷靜、理性思考問題,提高自我判斷能力,不輕易傳播不真實消息和謠言,避免成為情緒化的奴隸;其次,開展媒介素養教育。當前,網民群體中,中老年人和低學歷人群上網比例增長較快。因此,應針對性地分類開展培訓宣傳,加強媒介素養教育,避免后真相在信息鴻溝的作用下對相對弱勢的群體造成嚴重影響;最后,優化媒介環境。各類媒體必須當好“把關人”,完善內部信息審查機制,明確信息篩選標準,及時屏蔽和抵制偏激的觀念和不理性的言論,構建健康有序的網絡空間,為社會公眾把好信息關口。
(三)削弱“信息繭房”影響
信息推薦算法是媒介技術最新的發展階段,有助于滿足個體和社會的需要。其在發揮積極作用的同時,要有效防控自身可能帶來的社會問題。首先,運營商應優化推薦算法。通過完善信息技術,充分結合用戶興趣特點,拓寬信息推薦種類。既順應用戶需求,推送娛樂明星、體育資訊等個性化內容,又立足提高用戶偶遇其他信息的概率,同步推送社會熱點、法治宣傳等人性化內容,逐步引導用戶關注更多領域的優質信息;其次,媒體應堅持開放性。媒體不應該成為某一群體或某一觀點的表述工具,而應致力于讓意見相左的各類認識和平相處,建立一種平等的、多元的協商關系,為各個群體溝通搭建橋梁,防止社群極化;最后,引導用戶主動破繭而出。政府、媒體等應鼓勵用戶探索未知領域,幫助用戶提高利用新聞媒介獲取、分析、甄別信息的能力,讓用戶善于傾聽和理解外界不同的聲音,將單一關注領域逐漸發展成多元領域。
(四)健全輿情治理機制
輿情引導是一項系統工程,應建立健全輿情治理機制,使輿情引導規范化、制度化、常態化。第一,完善溝通機制。政府和媒體要建立完善日常溝通和對話機制,積極應對輿情,及時公布調查進展情況,回應社會關切,塑造負責任的、公開透明的形象,減少網絡輿情的爆發。第二,完善監管機制。政府部門加強對各類媒體信息的監管,對違反道德和法律,惡意傳播不實信息的主體與平臺加大懲戒力度,對回應輿情不積極、不主動的平臺加大督促力度,對引發重大輿情事故的平臺進行嚴肅追責問責。第三,完善回應機制。面對輿情壓力時,立即開展全面深入的研判,對輿情的性質和傳播程度進行預判,開誠布公地公開事實真相,對輿情隱含的情緒進行疏導,將輿情化解于萌芽之前。
四、結語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輿情傳播媒介的轉變,后真相時期的輿情傳播日益復雜化,媒體的輿情引導職責越來越重。在真相還未浮出水面之前,妥善有序地疏導網絡輿情,引導社會公眾理性圍觀熱點新聞事件,既可避免網絡混戰,形成良好輿情傳播生態,又有利于推動新聞事件調查進程。換言之,媒體應理性對待、有效應對,充分認識后真相時期輿情的典型特征,注重發揮自身輿論引導作用,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挖掘事實、還原真相,不斷提高自身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引導社會公眾理性判斷、獨立思考,讓輿情管理從無序走向有序,幫助真相永遠跑在謠言前面。
參考文獻:
[1] 劉曉來,遲秀雪.后真相時代網絡輿情特點及治理策略探究[J].新聞前哨,2021(3):47-48.
[2] 王秋菊.后真相時代的輿論特點、引導難點及建議[J].前沿報告,2017(6):22-24.
[3] 洪亮.“后真相時代”輿情反轉現象研究——以“重慶公交車墜江”事件為例[D].昆明:云南財經大學,2020.
[4] 王妍.警惕網絡“信息繭房”效應[J].人民論壇,2020(4):126-127.
作者簡介:周靚(1982—),女,重慶人,本科,記者,研究方向:媒體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