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慧

夏日,萬物在熱烈的陽光都顯得分外濃烈,走在太倉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江岸邊,一排排樟樹帶著明艷的綠色,“之”字形棧道向遠處延伸,江水的清波與航船相映襯,構成了一幅唯美的夏季畫卷。
太倉港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一流的港口、“千億”的體量而知名,同時在發展中也始終不渝地推進高質量發展,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等方面同時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港區晉升國家級開發區10周年之際,發展中的“含綠量”清晰可見。
國際碼頭里的綠色高科技
太倉港四期項目是太倉港建設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的重要舉措,也是虹橋國際開放樞紐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國家賦予的新目標、新定位,太倉港突出長江大保護,“建設世界一流港口”。
走進太倉港四期建設項目現場,碼頭面初期雨水收集系統、船舶壓艙水處理工藝、自動化堆場、基于5G遠控岸橋、無人集卡與集裝箱碼頭生產管理系統(TOS)、設備控制系統(ECS)、5G網絡建設……一系列設施設備叫人驚嘆,而其中不乏為了保護長江而引進的高科技。如碼頭面初期雨水收集系統可通過碼頭面收集明溝、下方預制收集池、全自動排水管線等設施,把初期雨水收集到陸域雨水泵站進行處理,檢測合格后再予以排放。船舶壓艙水處理工藝則可以有效防止外來船舶帶來不明物種或疫區船舶可能攜帶的有害生物,這在長江沿線港口尚屬首次應用。
提升長江“含綠量”的“黑科技”還被應用在散貨作業區、石化作業區和木材作業區。華能太倉港務碼頭是長江最大的煤炭中轉基地之一,堆場上堆滿了煤炭,但在堆場外僅一墻之隔的長江江堤上看不到一點煤屑,這正是大型散貨碼頭堆場揚塵智能化監控及抑塵設施工程功勞。6臺干霧抑塵設備、堆場全封閉防風抑塵網、8000立方米的雨污水收集池、3000米的管道,使散貨碼頭和在建工地建設防風抑塵設施率、全港生產生活污水納管率、碼頭建設船舶污染物接收設施率、碼頭可綠化區域綠化率、港作船舶使用岸電率和碼頭裝卸設備電驅動率皆達到了100%。
新材料產業園邊的清澈江水
高科技的港口碼頭只是港區生態保護的縮影。躍上千億物貿、千億制造臺階的港區一方面強化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升級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檔次,另一方面騰退污染排放偏高、產業結構偏重、環境風險偏高的落后產能,引進世界500強項目、歐美項目、央企項目,提高經濟“含綠量”。
隨著以港城核心區、港城郊野濕地公園、骨干河道及道路兩側綠化擴容增量為主要內容的“一核一廊二園三橫三縱”生態系統開建,港區新材料產業園區景觀整治提升工程于今年加快建設。這一工程北至楊林塘、南至新塘河、西至龍江路、東至長江,總規劃面積7平方公里,總投資約4000萬元,修建棧道約800米,改造防浪墻約1萬平方米,江堤綠化約10萬平方米。
經過多年的發展,新材料產業園區集聚了BP、埃克森美孚、中石油等潤滑油龍頭企業和霍尼韋爾、利潔時、藝康、中化等行業領軍企業,成為亞洲最大的高端潤滑油生產基地,獲評省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稱號。與此同時,港區投資了5780萬元對新材料產業園區實施封閉化管理,建立邊界、卡口、信息化等三大功能板塊,在華蘇路、東方路、協鑫路、石化路等路段設置15個卡口,建設高音喇叭、電話站、多氣體泄漏監測、信息發布平臺等設施,投入4265萬元建設危化品專用停車場,投入1426萬元建設化工專業消防站,投入4800萬元提標改造污水處理廠,投資2400萬元建立環境監控平臺,投資1500萬元擴建“一廠一管”……近6億元的投入,推進了新材料產業園區通過省級驗收,水治理經驗在全國推廣,入江主要支流實現水質穩定達標。
此外,總投資約1.7億元,占地165畝的生態濕地處理凈水工程采用“復合垂直流濕地+表面人工流濕地+沉水植物塘”的組合工藝,深度處理污水處理廠尾水,出水水質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Ⅳ類標準要求。工程還充分利用濕地對污染物的吸附、降解功能,對氮磷等污染物進一步生態降解削減后再進入水系,最大限度減輕地表水的污染負荷,進一步保障長江水環境的生態安全。
除了港區新材料產業園景觀整治提升工程,港區還整治低產出用地,見縫插針植樹種綠,完工七丫口郊野濕地、七浦塘生態修復三期等工程,在用地極度緊張的背景下,2020年以來港區新增綠化面積2300畝。
今年,《長江保護法》開始實施,港區正扛起長江大保護的重大政治責任,持續提升沿江綠色廊道、沿江生態濕地等形態結構,爭創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示范區。而隨著“一核一廊二園三橫三縱”生態系統的不斷完善,一個富有“江風海韻”“港口特色”的旅游空間體系也將隨之出現。“含綠量”滿滿的太倉港區,將使來自四面八方的所有人心曠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