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煜


幾乎每年中、高考季,有關職校生競爭力的話題都會拿出來被討論一番,“藍領”不如“白領”,“高職”并非“大學”等等類似言論,時不時還會出現在耳邊。獨墅湖畔的蘇州工業園區服務外包職業學院(以下簡稱“SISO”),用實力與成績告訴那些依然對職校生有所偏見的人,職業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為。
這其中到底有著什么樣的精彩故事呢?
本期期刊,記者專訪了SISO黨委書記、校長嚴世清,讓他為我們講述,這所高職院校一路走來的故事。
熱忱鑄堅定
2008年,園區通過幾年大力開展服務外包業務,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并于2007年被商務部、信息產業部和科技部聯合授予全國第一個“服務外包示范基地”稱號。同年5月,為了更好的為園區服務外包產業提供專業人才,促進產業發展,蘇州工業園區服務外包學院誕生,并在建校之初就提出了“為產業辦教育”的口號。
但在談SISO的成長前,我們想先聊聊嚴世清。
“我是2009年到SISO的,可以說,參與了學校籌備和建設的整個過程。”在2009年之前,嚴世清的身份是蘇州大學博士生導師。很多人好奇,為什么這樣一位博導、教授,會選擇到一所在當時看來還“前途未卜”的高職院校任職呢?
“轉換職業賽道,我并沒有考慮太多,倒是真正來了學校,這里老師對職業教育的熱忱,學生的表現打動了我。”他直言,來到SISO后,自己思考了很多,考慮了很多,“特別是如何針對職業教育的特色,對學校進行變革,以讓學生接受更好的教育,獲得更光明的前途。”
他將職業教育定位為平民教育。“我們學校有近20%的貧困生,大部分學生都來自普通家庭,而且很多都是其所在家庭和家族的第一代大學生。培養好他們,不但能改變他們個人的命運,而且能改變他們背后的一個家庭、家族甚至一個村莊的命運,從根子上斬斷‘窮根’,助力國家的脫貧大業。”
“SISO 建校以來,始終以生為本,立德樹人,給學生更廣闊的舞臺,讓他們可以發揮所長,找到自己人生的奮斗方向。”經過13年發展,SISO為學生搭建的“舞臺”確實越來越大。這所“一窮二白”建設起來的職業院校,目前已一躍成為江蘇省最年輕的省級示范性高職院校,師生共獲得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特等獎1項、一等獎28項,省級一等獎115項,學生就業率始終保持在98%以上。
跨界的思考
萬事開頭難,更難的是,SISO的發展無先例可循。
2013年,嚴世清率先提出了要開始“跨界融合”的人才培養實踐。在他看來,傳統職業教育受本科教育理念束縛過多,專業設置、人才培養理念以及教育模式等都嚴重制約了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所以,SISO找準痛點,從淡化專業到強化跨界學習能力,以注重一崗多能復合型人才培養作為教育改革突破點,探索形成了特色鮮明的跨界融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有效解決了高職學生缺乏跨界思維能力、發現并解決問題能力、創造性思維、職業崗位遷移能力,不能適應職業崗位發展需求等諸多問題,培養了具有交叉思維和跨專業知識技能的行業從業人才。
“職業教育絕對不能簡單照搬本科高校的學科門類系統,而是要注重學生跨專業的職業能力培養,順進化之理,應未來之需。”嚴世清強調,真正意義上的職業教育應該是一個跨界融合系統。
為了更好地培養出能跨界融合、一專多能的“斜杠人才”,SISO還率全國大專院校之先,實行了“完全學分制”。據了解,在SISO,除了10個德育、勞育學分外,每個學生在120個課內學分中,有74個選修學分,可以自主選擇科目,要求各專業學生必須“文科”“理科”“藝術”專業互選達6個及以上學分。
同時,學校還出臺措施鼓勵教師“跨界”進修,攻讀第二學位。截至目前,教師碩博士比例達97%,156名教師開設了187門跨專業課程。學分制也促進了教學的國際化,學校與美國加州州立大學斯坦尼斯勞斯分校、韓國仁濟大學、泰國宋卡王子大學等國外高校在生物制藥、軟件技術、電子商務等專業領域置換課程總計58門,互認學分185個。
學分制改革激發了師生的內驅力,以此為主形成的《跨界融合型服務外包人才培養體系創新與實踐》也榮獲了含金量極高的2018年職業教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
融合的精妙
要學會游泳,就必須下水。對于技能人才來說,實踐始終擺在首位。那職校生該怎樣實踐?去企業!園區什么多?企業多!
背靠企業,多年來,SISO舞出了不少精彩故事,打破了多年來產教融合“合而不深”的困局。
“我們始終堅持以‘構建校企互融共生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來開展校企合作,推動產教融合。”據悉,SISO通過“平臺合作、校企共建、融合發展、共同治理”四大校企合作機制,緊跟產教融合熱點、解決行業企業痛點、服務教育改革試點,先后與225家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其中80%為園區企業),共建校外實訓基地182家,為學生實踐提供了更多機會,同時為區域產業發展提供大量急需的技術技能人才,形成了產教互惠共贏、校企互融共生的命運共同體。
值得一提的是,學校產教深度融合典范——獨墅湖創客匯,入選中國高等教育博覽會典型案例展示,其先后與企業合作成立的“四中心一工場”,涉及生物制藥、智能制造、電子商務、動漫等行業,助力跨界融合型人才培養。
此外,以企業學院建設為重點,形成現代學徒制標桿——SISO金唯智學院,獲教育部創新發展行動計劃項目等9項殊榮;以中科院納米所嵌入式人才培養為試點,開啟院所合作先河。
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紅利在SISO展露無遺。“融合就是通過校企合作讓學生在校所學與企業實踐有機融合,這是職業院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生命線。”嚴世清直言,教育不能只講究熱忱,更要講究策略,“做人比做事重要,綜合素養比單項技能重要,教會學習方法比教會具體知識重要,學生的潛能是無限的,育人者必須時刻保持思考,去挖掘學生潛在能力,培養他們與社會接軌的能力,盡最大能力為他們走好未來人生路貢獻力量。”
在加快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一流自貿試驗區和打造面向未來的蘇州城市新中心的大背景下,他強調,SISO要繼續深度融入園區發展,體現外包學院的責任與擔當,在高質量發展中貢獻“外包學院樣本”,在攻堅克難中弘揚外包學院“拓荒精神”,走出高端發展、品牌發展的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