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煜



與所有90后的年輕人一樣,周少旺有著陽光率真的性格,有著美好的夢想和人生追求,不同的是,他選擇了一份與奉獻相伴,與危險同行的職業——消防!
“我們家大伯、二伯都是當兵的,受他們影響,高中畢業后我也入了伍。后來,從武警部隊到了消防崗位上,現在的我覺得投身消防是一種驕傲。”
真實的訓練生活
說到消防救援人員,你會想到什么?嚴格的訓練,可怕的自律,隨時準備挺身而出面對危險?
通過與周少旺的交流,我們發現,這些想象完全就是他們生活的日常。
早上五點半,城市中的大多數人還在睡夢中,周少旺和隊友已經將被褥疊成方塊狀,穿戴整齊開始了一天的體能訓練。一個半小時后,早訓結束,他們會有一個小時休整和打掃寢室的時間,然后又要投入到新的一輪訓練中。
“一般情況下,我們每天訓練時間在8到9個小時。”對于他來說,百來次俯臥撐、仰臥起坐只是起步,負重下蹲、負重長跑都是必修課,即便身體酸痛也不能隨便停止。“只有不斷苦練、加練,才能保持體能,以應對各種突發狀況和險情。”
很多人羨慕消防救援人員健碩的身材,殊不知背后的汗水和傷痕,遠比我們想得要多。
光有發達的四肢不夠,現代消防對于消防救援人員的“頭腦”同樣有著很高要求。“所以平時我們也需要學習各類救援的理論和業務知識。”在他看來,學習是伴隨終生的事情,要想更好地完成各類救援行動,專業知識的儲備必不可少。“每當有機會去其他地方參加培訓、集訓,我都不會錯過,并且會把所學到的知識和隊友們分享,希望大家可以共同進步。”
成就更好的自己
事實上,這些“準備”都是為了能在關鍵時刻,保證和拯救更多生命與財產安全。
夏天多雨季,進入汛期對于周少旺和隊友們來說,意味著要時刻做好防洪防汛的準備。去年7月連日降雨,太湖水位持續上漲,已超警戒水位,急需調集人員、器材前往一線參加抗洪搶險任務。“我們到達現場時,汛情已經很危險了。太湖堤壩一直在受著洪水‘攻擊’,隨時都有坍塌風險,而暴雨天卻沒有停止的跡象。”那次抗洪經歷,周少旺一直深深記在腦中。“連夜裝沙袋、固堤壩,大家奮戰一線七小時不曾休息,終于趕在大雨前完成加固任務。”
完成加固不代表可以撤離。
此后一個月,周少旺與隊友都駐扎在太湖流域,疏散危險地段人員、給居民運送物資、救援被困人員,一次次往返于洪水之中。但他直言,任務完成之后,第一反應并非“解脫”,而是自豪,“盡自己全力,挽救了更多的生命與財產,就是我們這份工作的意義所在。”
這當然不是周少旺最驚險的救援。自入隊以來,他參加過的大大小小滅火救災抗洪搶險戰斗不計其數。這些經歷也豐富了他的實戰經驗,鍛煉了他過硬的綜合素質,成就了更好的他。
你的歲月靜好,是他們的負重前行
截至目前,周少旺已經連續5次被評為優秀士兵、6次優秀黨員、2次優秀學員,榮獲個人三等功兩次、四次嘉獎。這些實打實的榮譽見證了他的成長,也蘊含著外人無法體會的辛酸。
就以上文提到的去年7月的任務為例,其實在駐扎太湖流域前,周少旺正準備休假回家與家人團聚。而對于消防救援人員來說,每一次休假都需要等上很長日子,一旦錯過下一次有長假可能需要等一年。“已經習慣了,假可以留著下回休,必須先保證面臨洪澇災害的百姓的安全。”
這樣舍小家、為大家的情況,也不是第一次在周少旺身上發生。“最開始,家人并不是特別理解。畢竟我們工作特殊,不僅常年遠離家庭,還要時刻與危險為伍,他們擔心是正常的。”周少旺說,為了緩解家人的擔憂,他會常常與他們分享自己工作、訓練日常,以寬慰妻子和父母。
但當提起女兒時,他臉上難掩落寞。“她今年已經三歲多了,而我們見面的次數總共只有五六次。”都說女兒是爸爸的心頭肉,每次回家看到對自己有些陌生的孩子,他都不免傷感。“每次回家短短幾天,剛剛和她熟絡起來,就又要背起行囊回部隊了。”現在的他,最大的希望就是可以早日把妻子和女兒接到身邊,增加陪伴的時間。
周少旺坦言,這樣的現象在消防救援人員的身上很常見,但對于職業的堅守和尊敬,讓他們更愿意以樂觀的心態應對現狀。“我們都堅信,孩子們長大后一定會理解父親的選擇,很多隊友也表示,希望孩子們長大后也能和爸爸一起并肩戰斗。”
透過周少旺,理解整個消防救援人員群體,我們真實體會到了那句“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只是有人負重前行”的深刻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