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崢 王曉晞
摘要:新形勢下,隨著“全民旅游時代”的到來,特色小鎮建設就如雨后春筍般的呈現到大家的視野當中。從全域旅游的整體性和系統性出發,需要地方結合自身的特色,提供歷史性的機遇,展現民族文化魅力,促進多元化和個性化的發展路徑。特色小鎮綜合體達到延伸之后,就形成了全域旅游產業鏈條。以當地經濟為突破口,集“產、城、人、文”于一體,詮釋全域旅游的內涵,助力地方經濟的轉型與升級,務實基礎,加大基礎建設,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本文首先提出了需要探究的主要內容與問題,之后,地方性根據當前的現狀,分析發展的意義,并且在內涵的解讀中,全面推動旅游特色小鎮建設,拉動地方經濟發展指引,針對性的構建出科學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全域旅游;旅游特色小鎮;發展路徑
一、問題的提出
所謂的全域旅游,就是在一定的區域當中,以旅游為核心產業,完成這個范圍內的優化配置,實現關聯結構升級,達到產業融合的境界。全域旅游需要具備地域全局觀,要素協調觀,領域全覆蓋,服務體系化,生態可持續化[1]。所謂的旅游特色小鎮,就是以特色產業為基礎,需要保持生態環境,挖掘文化內涵,提高服務功能性格,突出特色兩個字,完成綜合性旅游項目的建設和可持續發展。從內在的需求看,需要以“旅游 +”推進產業融合,打造特色旅游產品集群。加快產城融合,確保發展成果全民共享[2]。加快小鎮建設旅游化,實現旅游要素配置全域化。調動社區居民廣泛參與,增強居民文化認同感。也就是說,需要以旅游為主導實現產業融合與產品創新,提升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旅游化,挖掘與彰顯特色文化,促進當地居民的自覺參與和維護。但是,在實踐的過程中,可以看到,旅游產品不夠豐富,旅游產業全域聯動較為薄弱,以旅游景觀全域化還沒有實現。交通、餐飲等配套設施不完善,社區建設和服務有待加強,景點建設不夠科學,旅游成果全民共享還沒有實現,無法完成旅游景觀全域化[3]。地域文化融入不夠,小鎮居民參與度偏低,政策缺乏統一管理。鑒于此,如何使用旅游特色小鎮的優勢適應全域旅游戰略來加快發展?如何助力各地區經濟轉型和升級,為推動鄉村振興夯實基礎?如何從全域的角度對旅游小鎮進行規劃?
二、全域旅游背景下特色小鎮發展的重要意義
(一)加大各地區資源要素協同整合,實現地區經濟發展
從本質上看,在不一樣的地區當中,各自的文化歷史背景與特色都是不一樣的。全域旅游背景下的特色小鎮發展建設,需要將當地的經濟與文化,社會相互結合起來,統籌發展,加大基礎建設,提高相關服務產業的發展,最大限度的增加當地的就業問題。與此同時,還可以有效的優化結構,提高民眾的參與程度,加大資源共享,增強質量和服務水平。另外,還需要在整體的基礎上,完善基礎設施,提高民眾的素養,加大環保建設,形成和諧共處的局面[4]。
(二)提升地區產城融合發展,完成經濟社會文化的和諧共生發展
在城鎮化發展的進程中,特色小鎮建設,也需要秉承科學發展觀的主要思想,在全域旅游的基礎上,以特色產業為基礎,將特色產業和生產有機的融合到一起。另外,還需要跳出原有的思維方式,在平行的時間或者是空間中,保持產業特色發現,并且還保持和諧性,并不是沖突性。另外,還需要在高質量的旅游服務中,統籌發展,加大區域融合。
(三)探究地區經濟發展差異化,為未來特色小鎮提供借鑒
在當前的視角看,在整體的角度上看,全國上下已經存在著200多個特色性的小鎮。這些小鎮都存在自身的特色,并且形成了一個系統性的工程。可以在多元化的基礎上,統籌發展,加大產業結構的調整。還有部分地區的特色小鎮,還在持續性的建設中,并且處于觀望的局面。在地域全局化的視野下,協調發展,打造區域效果發函,呈現城市功能,完善公共設施,打造屬于自身地區的名片[5]。
三、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特色小鎮發展路徑
(一)嵌入區域全域旅游整體規劃,差異化各地區特色小鎮旅游產品
在進行小鎮旅游產業升級的過程中,需要克服品種單一的問題,并且需要彌補結節性的不足,向著一體化的發展路徑實施建設,豐富旅游產品,將觀光休閑、度假運動、展覽購物等相互結合起來,提升大家的互動性和文化性。另外,特色小鎮整體布局之間存在著較大的聯系。此時,就可以完善交通設備,加大風俗習慣的差異。在合理的范圍內,提高競爭力。另外,還需要結合特色產業的差異化,形成資源互補,體現不一樣的功能性[6]。讓大家一個熟悉的環境中,向著另外一個特色的領域進行感受不一眼的風土人情。根據自身特色,流形成虹吸效應,帶動小鎮其他的產業發展,并且互利共贏。
(二)在全域旅游中,加大特色小鎮旅游供給與體驗旅游市場需求之間協調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在很多的小鎮當中都是以鄉鎮為基礎,將地方的優勢呈現到大家的面前。在一些沿海的地區中,他們就會以水產為基礎,發展自己的特色小鎮,并且解決本地的就業問題。在一些中西部的地區,也存在自己獨有的資源優勢,展現不一樣的韻味。特色小鎮融合了地區優勢,關注產業和規劃的融合,保持了產業文化和生活的發展。只有不斷的結合,才可以建立出屬于自己的特色格局,并且在實時性的發展路徑中,不斷的創新。例如:鄉村休閑、婚紗攝影、餐飲購物、商貿產業等都可以在整合中,形成特色結構,加大體驗、商業、養生、度假等內容的附加值拉伸,形成產業大格局[7]。
(三)建立區域一體化旅游品牌,創建全域旅游產品體系
在整體的大格局中,將文化傳承和“現代時尚”文化融合起來,以文化為引領,打造民族品牌綜合景觀,推進品牌戰略。建立小鎮的主題游活動,延伸旅游軸線。使用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方式,形成品牌聯動,擴大對應的知名度。打破原有的消費格局,促進地方旅游和區域的協同發展,建立產品體系,以消費者的心理,整合思想,向著多元化的方向進行延伸。在空間和時間的整合中,對相關的文化、自然、產業等進行融合特點,關注生態環境保護,加大歷史文化的建設,加大特色品牌的發展。
(四)以產城融合戰略,營造特色小鎮可持續增長優勢
一般的情況下,當前的社會發展與整體的路徑發展存在著很大不一樣的地方。按照不一樣的思維邏輯,可以分為重產業特色和重旅游特色兩個類型。在跨區域的基礎上,統籌發展,加大基礎建設,破解基礎難題。把控特色小鎮的發展方向,建立全域的模式,保持產業融合。找到兩者之間的契合點,延長當地的產業鏈,為以后的其他產業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例如:深圳蛇口地區,就是結合自身的實際,將舊的工業區和建筑、文化相互融合起來,提升了城市的轉型,保持了科學的發展動力[8]。
(五)全域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特色小鎮公共服務體系
需要在生態“三生融合”的基礎上,保持“多規合一”的建設路徑。將本地居民和旅游者相互結合起來,不斷的完善公共基礎建設。在營造宜業、宜居、宜游的視野下,增強的功能品味。不管是當地的居民,還是外來的游客,都需要找到屬于自己的歸屬感。要改善不同景區之間的道路聯通,為自駕游的客戶提供更多的便利性,建立居民生活的綜合功能體。提升當地民眾的參與性,構建咨詢和共享平臺。在旅游外加新業態的基礎上,完善配套的設施,保障居民的生產和發展需要。
四、實踐分析
例如:浙江仙居縣神仙氧吧特色小鎮,就是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保持戰略化的全局發展,將歷史資源和自然資源相互結合起來,建立了屬于自己的“生態產業、美好生活”的旅游產業,展現了“六美”的形象[9]。建立了“全域景區化、景區一體化”的發展格局,打造綠色生態的山水新城特色小鎮,并且一躍成為了全國5A級景區。在“旅游+新業態”的產業方向中,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全域旅游特色小鎮新典范。打破體制壁壘,多部門統籌規劃。整合旅游資源,多景點與服務體系共同開發。探索旅游深度,統籌地區全面發展,成為了“中國山水畫城市”。也就是說,借助自身人文與自然資源優勢,形成了屬于自己的品牌。因地制宜,充分發揮自身資源優勢。找準發展方向,統籌資源實現發展目標。統籌社會發展要素,全面協調整體社會發展,成為了典型的特色小鎮樣本。
例如:大豐荷蘭花海旅游小鎮,也是在全域旅游的基礎上,實施有效的建設發展。在“旅游 +”的基礎上,加快產城融合,統一風格,應挖掘在采摘、觀賞、休閑等方面的價值。調動社區居民廣泛參與性,將文化精神巧妙植入。推進花卉與旅游業的融合與創新,開展花卉修學旅游與技術,發展鄉村嘉年華等活動[10]。彰顯異域風情特色,將鄉土民俗和歷史遺存,傳統工藝,舌尖美食等內容相互結合在一起。另外,當地還使用攝影大賽的方式,愛情文化與婚慶相互結合起來,延伸旅游產業鏈。
例如:江蘇溱潼小鎮就是在全域旅游的基礎上,建立“產、城、人、文”四位一體平臺。濕地公園風景區成為國家 5A 級景區,存在“蘇中周莊”的美譽。不僅有歷代的詩人和畫家前來撐腰,還會在原生態“水上廟會”的基礎上,造就了溱湖籪蟹等系列特色產品,與此同時,還形成了特色的茶文化。推進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屬于當地的PPP融資模式,增強當地居民參與力度。另外,還會挖掘文化重點,建立會船文化表演,特色龍舟賽。延伸旅游產業鏈,建立地方特色餐飲企業,實施農家樂垂釣體驗項目。打造了獨一無二的“夜”特色,形成了獨特的“溱湖八仙宴”。另外,在濕地公園內部還增加了和游客的互動項目,讓大家在真實的活動中,感知不一樣的世界。茶花盛開的季節中,還可以組織游客前來采摘和體驗,熬制地方性的特色茶花醬。春天可以賞花吃海鮮,夏天可以逛夜市,吃八鮮,秋天可以吃螃蟹,游濕地,冬天可以泡溫泉,吃當地的特色小湯包,擴大了自身的影響力,保持了世行的需求。
例如:廣西民族特色小鎮從“景點旅游”向“全域旅游”的方向實施轉變。完成多維度功能文化創新,增加人文情懷。完成特色資源文化創新,將生態文明、民居建筑、人文藝術等內容相互結合起來,歸納總結。完成文創產業藝術創新,突出民族建筑風格。使用新的工藝,打造具有綠色環保。在壯、漢、瑤、苗、侗、毛南、回、京和仫佬等民族的基礎上,擴大文化內涵,總結經驗,立足本體特色,使用自然環境,促進業特色設計發展。
總結:
隨著社會的進步,全域旅游下的旅游特色小鎮的發展,需要以旅游引領融合為穩健發展路徑,以統籌助力發展為和諧宜居旅游環境,以文化凸顯特色為旅游的精髓,打造特色小鎮品牌建設,以生態保障民生,向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方向惠民經濟,低碳發展。滿足經濟轉型和旅游業發展的需要,打造自身特色產業鏈,挖掘特色旅游資源,找到景觀節點,傳承當地特色,順應發展趨勢,建立屬于自己的世外桃源。全域旅游和特色旅游小鎮相互融入,改善民生,促進城鎮化發展,突出當地文化韻味,保持特色文化與產業經濟融入,促進當地區域圈建設,為以后的產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以此來實現大家共同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徐鯤,王英,唐雲.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的旅游經濟效應研究——來自地級市準自然實驗的數據[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7)
[2]史立華.湖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長李全明 “全域旅游”托起秀美湖州的新夢想[J]. 當代企業世界(透明樓市). 2016(10)
[3]厲華笑,楊飛,裘國平.關于目標導向的特色小鎮規劃創新思考——結合浙江省特色小鎮規劃實踐[J].小城鎮建設. 2018(03)
[4]王永祥,駱爽,王松.全域旅游視角下歷史文化型特色小鎮發展策略研究——以云南玉溪市江城特色小鎮為例[J]. 城鄉建設. 2020(07)
[5]吳自濤.文化型海島建設的思考與對策——基于外伶仃島的分析[J].中共珠海市委黨校珠海市行政學院學報. 2018(05)
[6]鄭夢真,朱朝枝.福建省歷史文化型特色小鎮發展評價研究——以嵩口鎮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13)
[7]周穎,王兆峰.長江經濟帶旅游資源開發強度與生態能力耦合協調關系研究[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 2021(01)
[8]郭玉蘭.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文化旅游強省建設——以山西省為例[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 2019(05)
[9]周慧麗,陸曉雨.打造文化與旅游相得益彰的全域旅游 助推經濟轉型發展[J].經濟研究導刊. 2020(27)
[10]白鵬飛,程思語,陳妙.全域旅游視域下延安紅色旅游創新發展對策分析[J]. 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9(03)
課題:本文為“2019度年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結項論文 課題遍號:2019031203013
1.北華航天工業學院 065000
2.河北省廊坊市永清縣韓村鎮中心校 06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