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菁
摘 要:為提高山區公路交通安全保障水平,減少山區交通事故的發生,研究山區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設計有重大意義。本文以陜南境內干線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為實例,采用主動引導和被動防護相結合的設計原則,分析了各種安全防護設施的設計要點,總結設計體會。
關鍵詞:安全生命防護工程;山嶺重丘;設計
0 前言
為了全面提高公路設施的服務水平,保障道路行車安全,2014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的意見》(國辦發[2014]55號),決定在全國實施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2015年3月發布了《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實施技術指南》,提出了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的實施是一個長期、持續、不斷改進的過程,應統籌規劃、分布實施、不斷完善,逐步提高公路交通安全保障水平。
目前,公路交通數量增長迅速,受公路路線長、面廣等客觀因素影響,以及環境及資金等眾多因素的制約,質量和功能、服務和管理等方面還不能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特別是部分早期建成的山區公路臨水臨崖、坡陡彎急,缺乏必要的安全設施,存在較高安全風險。因此,開展我國公路特別是山區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的設計研究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陜西南部地區公路沿線多以山嶺重丘區地形為主,臨河、深溝、急彎、陡坡以及視距不良路段隨處可見,生命安全防護設施缺乏,對行車安全造成了很大的隱患。本文以陜南山區某省道安全生命防護工程為對象,探討山區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設計要點。
1 項目背景
工程所在地屬山嶺重丘區公路,項目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公路自然區劃Vl區。地震烈度為Ⅶ工度。
本項目全線以中高山越嶺線和漢江支流任河沿溪線為主,全長144.9公里,其中84公里長為三級公路,路基寬度
7.5 m,設計速度30 km/h;60.9公里長為四級及四級以下公路,路基寬度4.5 m~6.5 m,設計速度20 km/h。本項目不改變原有路線各項技術標準,結合地形和具體情況,完善原有安全保障設施,保證安全視距,降低交通事故概率。
2 公路安全狀況評估
2.1 公路現狀及存在問題
(1)標志:既有道路標志主要由指路、禁令、警告標志等組成。全線標志設置種類齊全,但數量不足,與主要公路交叉處大多設置有指路標志,急彎、陡坡等路段僅部分設置有警告標志。
(2)標線:全線有約60公里設置有路面中心線,部分路段中心線剝落嚴重,與高速連接線、國道交叉口處設置有交叉口標線。全線無減速震蕩標線。
(3)護欄:既有道路護欄種類較多,從九十年代的示警墩到近年來安裝的波形護欄,既有道路護欄設施歷經多次完善,現有護欄主要以波形梁護欄、連續墻式護欄、城垛式護欄、示警墩、示警柱等組成,對既有護欄逐個描述如下:1)部分段落大修后,沿線護欄防護部分失效;2)舊有護欄設施損壞;3)未設置防護措施路段;4)陡坡、急彎處未設置或舊有護欄防護能力不足。
2.2 既有公路風險評估
根據設計人員實地調查發現,項目路線沿線部分彎急、溝深的陡坡路段未設置防撞護欄;或已設置砼護欄路段,修筑時間久遠,舊防撞墩防護安全性不滿足安全保障要求。現狀公路的風險水平高。
3 工程類別及綜合處治措施分析
3.1 排查方法
本項目既有道路為三級/四級公路,根據《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實施技術指南》要求,并結合項目實際情況,本次方案設計采用指標法進行判別,確定需要進行安全生命防護工程的路段。
3.2 綜合處置措施
(1)急彎陡坡路段。急彎陡坡路段主要風險因素是視距不良或車速過快導致車輛制動失效,易發生兩車相撞、車輛側翻或車輛駛出路外事故。本項目通過設置限速標志、減速標線以控制車速,路側較危險路段設置波形護欄,以達到安全防護措施。
(2)路側險要路段。路側險要路段主要風險因素是車輛駛出路外,翻墜造成傷亡和損失。本項目通過設置視線誘導標志、減速標線以加強誘導,控制車速,其次根據路側危險程度設置波形護欄,加強防護。
(3)平面交叉路口。平面交叉路口主要風險因素是視距不足和線性不良,易發生車輛對撞或碰撞行人等事故。本項目通過完善支線與主線交叉處的道口樁設置,增加被交路口的讓行標志、標線和減速丘的措施進行處置。
4 安全生命防護工程設計
4.1 設計原則
本項目按照安全生命防護工程總體設計原則,確定的設計思路為“主動引導、適當防護、合理保障、舊材新用”,采用主動引導和被動防護相結合的原則。
4.2 交通標志
避免因警告、禁令和提示性標志的頻繁使用,使駕駛員產生麻痹心理。盡量利用現有標志,移除對交通安全有影響的既有非公路標志。
本次設計由于舊路標志基本齊全,只在單個急彎,視距不良路段增設急彎標志,在曲線半徑小于30 km/h設計速度一般最小值的彎道外側設置線形誘導標,平交道口路段設置平交標志,學校路段設置注意兒童標志。交通標志的設置應綜合考慮、布局合理,應符合《道路交通標志和標線》(GB5768.2-2009)的有關規定。
4.3 交通標線
既有道路急彎陡坡處警告標志設置不完善,路面中心線缺損較多,彎道前無減速震蕩標線等設施,加之陜南地區多雨,路面易濕滑,造成本項目彎道處行車安全性極差,事故易發。本次設計采用如下措施進行綜合防護:
(1)完善標線,主要內容為恢復已脫落的路面中心線,在既有路面中心線的基礎上增加急彎圓曲線段外側車行道邊緣線,車行道邊緣線采用振蕩型。
(2)在曲線半徑小于30 km/h設計速度一般最小值的彎道處設置減速震蕩標線及彎道內側水溝邊緣設置反光震蕩車行道邊緣線,補充完善護欄設施及護欄上反光膜,并在曲線半徑小于30 km/h設計速度一般最小值的彎道外側設置線形誘導標。
(3)車輛經學校、村鎮路段前,應設置減速震蕩標線。
(4)寬度不夠路段,加設減速標線以及禁止超車標志和相應的解除超車標志。
4.4 防護設施
既有道路路側防護設置種類較多,修建年代不一,在設計中注重既有護欄的利用,對滿足防護等級的予以充分利用,對不滿足防護等級的優先考慮在既有護欄基礎上提升防護等級,提高舊材利用率,合理控制工程投資。根據路側危險程度、事故率、行車速度和交通流組成等主要因素設置護欄,合理選擇護欄防撞等級。
本次設計針對不同的實際路況,分別選用適當防護等級的護欄。在防撞等級滿足要求的前提下優先選擇波型梁鋼護欄;危險等級較高的路段采用加強A級波形梁護欄。新設波形梁鋼護欄統一采用熱浸鍍鋅處理。由于受山區道路地形條件限制,全段新設鋼護欄端頭不具備采用外展地錨式端頭,統一采用卷板式端頭處理。
4.5 其他設施
本項目有部分路段路基寬度為4.5 m~6.5 m,且常有重載車輛通行,宜設置錯車道。此路段多為臨河陡崖路段,本次設計根據實際情況選取4處路段設置錯車道,寬度6.5 m,長20 m,兩端設置10 m的過渡段。
5 結語
本項目在設計中,嚴格按照現行規范設計,積極慎重地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提高了施工質量,保證了施工安全。施工所產生的少量垃圾,要按照環境保護的要求,盡快清理,集中運棄于垃圾場。建議養管單位要按規定對施工路段設置多級反光式導向標志和施工警示提示,夜間應有反光標記或施工警告燈,提醒過往車輛和行人前方進入施工段落,確保車輛安全通行。
參考文獻:
[1]彭程飛.山區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設計要點與對策[J].決策探索,2018(6):59-61.
[2]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實施技術指南[S].
[3]JTG D82-2009,公路交通標志和標線設置規范[S].
[4]GB 5768.2-2009,道路交通標志和標線[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