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茂華
初中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對初中生進行德育的主要學科,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文化道德素養等。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師在課堂中應該積極開展德育,對現有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進,幫助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獲得知識技能與道德素養的雙重發展。
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內容
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實際上包含了許多與德育內容有關的素材。教師應該對教材中現有的內容進行深入挖掘,并且在日常的課程中不斷滲透,從而進一步加強德育。教材中有關德育的素材十分豐富,符合初中生這一年齡階段的特點,能對學生的成長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比如,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維護國家的利益》就對學生進行了愛國教育;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民主與法治》幫助學生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以及法治觀念等。教師可以通過對教學素材的挖掘,加強德育。例如,在教學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生命的思考》時,教師可以發現許多小故事,該單元的主要內容是使學生感受到那些平凡人的偉大之處,從而學習他們的精神。在進行這一單元的講解時,教師可以滲透樂于助人、友善等德育內容,并與理論知識相結合,使學生能在受到德育的同時學習到專業的基礎知識。
在課堂中滲透情感
其一,在正式開始學習課程之前,教師可以先調動學生的情緒,使學生對本堂課程充滿期待,為課堂營造出一種更加積極向上的氛圍。其二,在課程進行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和學生積極溝通與交流,為雙方的情感交流構建起一座橋梁。這種自然的情感流動,能讓學生有被尊重的感覺,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還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師生交流的過程中,雙方的情感與思想也會產生碰撞,可以輔助教師更好地開展德育,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其三,有的初中生心中認為道德與法治課程和自己的生活有一定距離,因此在聽課的時候難以有所觸動,因此在授課的過程中,教師也要注重這門課程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在生活的基礎上使學生深入理解德育知識。
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滲透情感時,教師需要具備真情實感,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熱情,從而更好地調動課堂氛圍。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扮演一名引導者的角色,積極與學生產生互動,并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尊重學生的觀點,使學生通過與教師的感情交流,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比如,在教學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中國人、中國夢》的時候,教師可以先從網絡上找一些宣傳片作為課堂導入,讓學生觀看近年來我國的發展與變化,讓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有所觸動。在這種氛圍之下,學生在課堂中的積極性會有所提升,同時也會產生一些思考。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暢想祖國未來的樣子,聽聽學生的想法。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在班級內巡視,和每組學生都聊一聊他們眼中的中國夢,談談他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未來的夢想。學生在說出自己夢想的時候,教師可以問學生一些較生活化的問題。比如,有學生說自己希望成為甜品師,那么教師可以詢問:“你平時喜歡吃哪種甜品?自己會不會動手做一些?”這種融入情感的談話形式會使課堂氛圍更加融洽,也可以使學生對未來充滿向往,使德育在課堂中潛移默化地滲透。
應用生活情境教學法
生活情境教學法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應用主要表現在,為學生打造出更加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使學生更好地融入課堂之中。這一方面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另一方面能使學生縮小與知識的距離,使學生產生更多的思考。應用生活情境教學法時,采用多媒體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方式。隨著我國科技的不斷進步,多媒體技術也走進了課堂之中,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教師可以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選擇多媒體的形式(可以使用音頻、視頻)創設生活情境。除多媒體之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平時的實踐活動。課外實踐活動一方面能進一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內容,另一方面能通過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體驗感,使其對知識的掌握更加牢固。
比如,在教學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建設美麗中國》這一課時,教師首先可以通過動畫的形式,播放目前世界正在面臨的各種資源環境危機,這種形式能夠使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到本課的主旨內容。與此同時,在日常的實踐活動中,教師也可以讓學生成立資源保護小組,觀察校園中的浪費現象,同時制作一些防浪費的標語等,使學生通過課本了解相關資料后,及時在生活化的場景中實踐,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
初中階段的學生大多處于青春期,常常會感到迷茫,因此教師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開展德育對中學生而言意義重大。教師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不斷提升教學的整體質量,使學生全面發展,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
(作者單位系江蘇省濱海縣第一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