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新順 徐雅潔 劉旭倩
摘 要: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穩定成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本文分析了企業、產業、城市從傳統物流向現代供應鏈轉變的時代要求和現實意義,探討了供應鏈在農業、制造業、流通業等領域的構建思路,并針對河南供應鏈起步晚、標準不一、人才概乏、大企業少等問題提出了政策建議。
關鍵詞:供應鏈;產業鏈;供給側;流通體系
1 現代供應鏈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
2017年8月,國家商務部、財政部聯合發布的《關于開展供應鏈體系建設工作的通知》,規劃了一批重點城市,開展供應鏈體系建設,同年10月,國務院又出臺了《關于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對下一階供應鏈的工作任務進行指導;在2020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提出的2021年第二項重點任務就是“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進一步明確了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穩定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再一次表明現代供應鏈發展對國家的重要意義,這也從側面印證我國已經全面邁入供應鏈體系創新與應用的發展新階段,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價值鏈的競爭與合作,提升我國在全球供應鏈競爭中的優勢。
2 從傳統物流向現代供應鏈轉變是時代的必然
供應鏈是以客戶需求為中心,優化資源配置,提高服務質量和服務效率,實現產品開發、生產、采購、銷售、服務等全過程優化協同的組織形態。以現代供應鏈建設為主要抓手,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力度,深入推進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
2.1 我國傳統物流的歷史回顧
我國的傳統物流發生于計劃經濟時代,以國營為主要存在方式,主要從事商品的運輸和儲存。20世紀90年代,民營企業不斷發展壯大、第三方物流開始出現,傳統物流的生存空間受到擠壓。一方面,我國整個物流行業的重心在中小型民營企業,而這些企業的信息獲取、流通相對遲緩,渠道較少,各環節之間的聯系也比較松散。在這種情況下,物流企業就很難根據外界環境的變化及時作出調整,服務效率和客戶的滿意度較低,影響物流企業的發展與壯大;另一方面,傳統物流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較低,信息傳遞效率較差,造成信息滯后,信息時效性受到嚴重影響,導致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無法滿足市場需求。
2.2 現代供應鏈順應新時期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
供應鏈在全球有幾十年的歷史了,在國外已經發展到一定階段,在國內雖然發展很快,但主要還是依靠市場的力量。進入新時代,企業開始重視供應鏈的作用,甚至提出“得供應鏈者得天下”。但從整體上來看,我國供應鏈仍然處于初級階段,存在流程冗雜、環節過多、信息阻塞、惡性競爭等多種亟需解決的問題。信息技術不斷發展,供應鏈與互聯網、大數據等有機結合,向數字化、智慧化方向發展,進入智慧供應鏈新發展階段。
2.3 從傳統物流向現代供應鏈轉變的現實意義
十九大將現代供應鏈正式提升為國家戰略,以標準化、信息化以及信用體系的構建和人才培養為保障,以供應鏈與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的深度融合為路徑,積極創新,培育現代供應鏈新發展理念,發展新技術,促進資源要素的整合,搭建現代智慧供應鏈體系,持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我國在全球經濟市場上的地位。這種轉變的現實意義,第一,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確保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穩定關鍵在于增強自主可控能力。第二,中國經濟已經進入高質量增長階段,要注重質量的提升,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對物流成本的有效控制,物流成本的控制需要進行統籌規劃,基于供應鏈的思想和理念,整合各方資源,優化流程、調整結構,確保整體成本最優,從而獲得長期競爭優勢。第三,現代供應鏈就是創新生產方式,通過創新產生新的價值,特別是通過提高有效供給,形成新的社會需求。第四,構建全球供應鏈體系,打造開放型經濟發展平臺,深入參與全球治理。
3 現代供應鏈需要重點突破的幾大領域
3.1 供應鏈在農業領域的構建與突破
農業自古以來在我國都占據著重要地位,生活質量的快速提升使得消費者對農產品物流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農村、鄉鎮地區的物流發展環境相對落后,而且農產品對信息的時效性要求相對比較高,但是現在我國農村的條件還很難做到農戶能夠及時了解到相關的政策及信息,因此,信息不暢通也掣肘著農業的發展。
基于現代農業產業化的發展現狀,探索產業融合發展道路,形成兩種現代農業供應鏈組成方式:一種是生產資料供應商+農戶+核心企業+銷售商+消費者;另一種是生產資料供應商+農戶+農業合作組織+企業+銷售商+消費者。
3.2 供應鏈在制造領域的構建與突破
根據相關研究結果分析,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首個市場在制造行業。傳統制造業的產品質量和生產技術有待提高,資源的合理配置以及創新能力的提升為傳統制造業的改革帶來了更大的挑戰。一方面,從企業內部來看,傳統的供應鏈僅作為企業的一個內部流程來進行管理,每個企業都有各自不同的供應鏈流程,在供應鏈構建時要學會用集成化的思維對企業內部的業務進行優化升級,加強各個環節之間的聯系。另一方面,從企業外部來看,雖然我國的供應鏈管理剛剛興起,但是供應鏈管理系統逐漸得到重視,已經同企業資源管理系統(ERP)以及客戶關系管理系統(CRM)一起成為企業管理信息建設的關鍵。但是利用供應鏈帶動產業整體發展,最終達到供應鏈協同運作的目的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目前,企業內傳統的供應鏈流程已無法滿足下一階段的發展需要,基于斯坦福3A供應鏈管理方法,對現有供應鏈進行更新和升級。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從技術上提供供應鏈的管理水平,升級管理系統,應用智慧供應鏈技術、區塊鏈、供應鏈精益化管理技術等。
3.3 供應鏈在流通領域的創新與應用
商貿流通業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性產業,供應鏈在流通領域的建設有待加強,供應鏈的創新變革與推廣應用刻不容緩。近年來,我國的流通行業取得了巨大進步,但是由于種種歷史遺留問題,導致其發展基礎不牢固,我國商貿流通業的專業化水平同發達國家相比較低,同時還面臨著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一是較弱的服務觀念和意識。商貿流通是企業和消費者之間的橋梁,但其服務意識淡薄,嚴重影響消費者的用戶體驗。二是流通費用和物流成本過高。嚴重影響產品質量及服務水平的提升,同時也對行業發展造成一定的資金壓力。三是效率低。行業與行業之間、行業內部沒有形成有效對接,市場信息閉塞,各個作業環節之間的信息互不聯通,無法滿足市場需求。
3.4 積極穩妥地推進供應鏈金融
供應鏈同金融業的深度融合是推動實體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國供應鏈金融發展時間較晚發展速度較快,必然造成許多缺陷。對此,政府搭建了全國及地方各級信用信息共享平臺,一方面,支持和鼓勵供應鏈核心企業以及商業銀行建立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為小微企業提供更多安全可靠的融資渠道。另一方面,支持和鼓勵金融機構以及供應鏈核心企業積極對接人民銀行征信中心搭建的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平臺,開展線上應收賬款融資,拓寬供應鏈金融的發展模式。
4 河南加速發展現代供應鏈的對策建議
目前,鄭州雖然被列入全國供應鏈體系建設首批試點城市,但是,河南供應鏈起步晚、標準不一、人才匱乏、核心企業少,加快現代供應鏈建設已迫在眉睫。
4.1 轉變觀念是當務之急
雖然供應鏈發展迅速,但對大多數企業來說,它還是一個新興事物,最大的阻礙在于思想觀念上的轉變,受傳統思維方式的影響,物流和產業的融合度不高,簡單的存儲和運輸承包給外部企業,但是采購和廠內物流依舊控制在企業內部,無法充分發揮全產業鏈流程優化的作用,而產業以及城市供應鏈體系的建設更無從談起。
4.2 加速河南全球供應鏈管理中心的建設
河南省地理位置優越,“米”字形鐵路樞紐的建設為其供應鏈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河南省供應鏈發展起步較晚,大部分企業仍處在傳統運作階段,真正運用將供應鏈管理用在實處的企業相對較少,而且河南缺少規模較大且真正意義上的專業供應鏈管理企業。因此需要加大供應鏈體系建設的力度,提升發展高度、擴大輻射范圍,帶動周邊地區甚至全國供應鏈發展,早日實現河南打造全球供應鏈管理中心的發展戰略。
4.3 加速企業供應鏈管理探索實踐仍是重中之重
目前,相當一部分企業仍然將物流與供應鏈混為一談,大多企業運用的還是傳統的推式供應鏈管理,而非現代化的拉式供應鏈管理,企業各個系統缺乏有效聯系,運行效率低下。河南省不斷提高在供應鏈管理方面的投入,積極培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示范企業,組織搭建供應鏈服務平臺。響應國家的政策號召,開展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示范城市試點,制定相應的政策,為企業發展創造有利環境。
4.4 多渠道加快高層次供應鏈人才的培養
實際上,歐美發達國家的供應鏈人才培養方面已經走在了前列,麻省理工有全球第一的供應鏈管理專業。目前,我國許多高校設置有物流工程和管理類專業,在MBA工商管理專業碩士培養目標中設立供應鏈管理方向,但作為獨立的供應鏈專業目前還是空白。政府應該加大力度,支持高等院校開設供應鏈管理相關專業和課程,同時,加強校企合作,為人才培養創造更好的環境。供應鏈企業同專業科研機構開展合作交流,為企業員工提供學習的機會,加強供應鏈高層次實用型人才培育,特別是在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河南省“五區一群”發展戰略以及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培育具有全球視野的高層次供應鏈人才,加快河南省現代供應鏈的建設與發展。
我國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開啟“十四五”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進入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以及加快鄭州國家中心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實現鄭州市“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努力在中原更加出彩、中部地區崛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走在前列,這就要求我們要將供應鏈作為重要抓手,助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通流通堵點,接通產業鏈和供應鏈上斷點,提高企業對于產業鏈供應鏈的協調控制能力,以新作為、新擔當譜寫現代化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