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巧珍
【摘要】本文主要從分析工匠精神與學生職業道德培養進行闡述說明。工匠精神是一種追求完美以及極致的態度品質。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應當注重對學生職業道德與工匠精神的培養,提升人才培養的素質,但同時還應當對人才培養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最后提升職業道德與工匠精神途徑的深入研究。
【關鍵詞】工匠精神;職業道德;培養措施
引言:結合當前社會發展的局面來看,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應當從工匠精神的內涵出發,從而促進學生工匠精神的全面發展、弘揚職業道德,促進教學質量得到有效提升,并將學生培養成為實用型以及技能型全面發展的人才,從而通過構建系統的“工匠精神”來培養學生的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等精神。
一、工匠精神的內涵
(一)敬業。敬業是從業者基于對職業的敬畏和熱愛而產生的一種全身心投入的認認真真、盡職盡責的職業精神狀態。中華民族歷來有“敬業樂群”“忠于職守”的傳統,敬業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也是當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之一。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就主張人在一生中始終要“執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執事敬”,是指行事要嚴肅認真不怠慢;“事思敬”,是指臨事要專心致志不懈怠;“修己以敬”,是指加強自身修養保持恭敬謙遜的態度。[1]
(二)精益。精益就是精益求精,是從業者對每件產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精益求精、追求極致的職業品質。所謂精益求精,是指已經做得很好了,還要求做得更好,“即使做一顆螺絲釘也要做到最好”。正如老子所說,“天下大事,必作于細”。能基業長青的企業,無不是精益求精才獲得成功的。
(三)專注。專注就是內心篤定而著眼于細節的耐心、執著、堅持的精神,這是一切“大國工匠”所必須具備的精神特質。從中外實踐經驗來看,工匠精神都意味著一種執著,即一種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與韌性。“術業有專攻”,一旦選定行業,就一門心思扎根下去,心無旁騖,在一個細分產品上不斷積累優勢,在各自領域成為“領頭羊”。在中國早就有“藝癡者技必良”的說法,如《莊子》中記載的游刃有余的“庖丁解牛”、《核舟記》中記載的奇巧人王叔遠等。[1]
(四)創新。“工匠精神”還包括著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創新內蘊。古往今來,熱衷于創新和發明的工匠們一直是世界科技進步的重要推動力量。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工匠,如倪志福、郝建秀等,他們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改革開放以來,“漢字激光照排系統之父”王選、“中國第一、全球第二的充電電池制造商”王傳福、從事高鐵研制生產的鐵路工人和從事特高壓、智能電網研究運行的電力工人等都是“工匠精神”的優秀傳承者,他們讓中國創新重新影響了世界。
二、分析從工匠精神的職業道德入手措施研究
(一)發揮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
教師是學生學習品質以及職業品質所形成的主要關鍵人。教師的教學主要包括了傳道授業解惑三個部分。只有三者之間的相互促進,才可以使學生得到健康的成長。傳道,要求教師應當以引導學生成長的目標為指引;授業,要求教師將所講的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的內容傳給學生,使學生可以學足學會,掌握更多的知識技巧;解惑,主要指的就是教師可以為學生解決學習當中出現的問題,不能忽略引導學生的責任。在職業院校的知識以及技術的學習當中,教師應當實行自身的“傳道授業解惑”責任,否則就不能讓學生感受到技術當中的“工匠精神”。因此,職業院校的教師應當做好為人師表的責任,發揮自身的優勢,從而使學生發展成為符合社會發展的工匠人才。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實行雙創教育與工匠精神的結合,就是不斷創新教學方式,并結合學生的學習內容,引導學生不斷探索中專業的技能與知識。還可以為學生提供教育資金的支持,創建就業與創業的平臺。
(二)重視文本內涵挖掘,在教材中挖掘工匠精神
職業院校語文教材所選取的材料大部分都是古今中外優秀文學作品,所蘊涵的都是歷史、哲學、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其中主要反映就是積極向上、健全的人格,進而深刻的反映出了歷史和現實生活中人們所密切關注的問題,同時所表達的情感真摯。工匠精神融入語文教育教學應當先從語文課文入手,尋找到教材中所蘊涵的工匠精神,進而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舉例來說《柳敬亭傳》,主要說的就是柳敬亭其人其事。本文特別值得一提的就是文中描述了其說書技藝經人指點日臻精湛的過程。文中用三個“期月(過了一個月)”描述了其三次進階的過程。這是古代“技能技術型”人才的成才過程,更是執著專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典型表現。又比如《學習研究“十六字訣”》,“十六字訣”所說的就是“博聞強記,多思多問,取法乎上,持之以恒”。這樣具有工匠精神的例子有很多,只有教師不斷的挖掘語文教材,工匠精神就可以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三)強化學習過程,在教學中培養工匠精神
培養工匠精神不僅要注重文本內容的挖掘,同時還應當注重教學流程中的逐步滲透。在從古至今的經典研讀探究過程中,鼓勵學生專注執著于教師給出的問題的探究,不能因為遇到難度的問題就輕易的放棄;精益求精地深入挖掘,不因偶有收獲而放棄探尋;創新進取式地提出個性化意見,不人云亦云,拾人牙慧。不僅如此,教師為了達到以上的要求,還應當不斷的進行教學策略。
結束語:總而言之,在當前新時代發展的過程中,應當促進學生工匠精神以及職業道德的全面發展,進一步促進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在新時期發展下,職業院校應當從實際情況出發,促進課程退休的創建,注重產教結合的教學發展,壯大師資的力量,從而培養出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工匠精神”人才。
參考文獻:
[1]崔春曉.將工匠精神根植于護理專業學生職業道德培養的研究[J].智庫時代,2019(02):167-168.
[2]趙琴琴,陳寒.高校強化學生職業道德與工匠精神培養的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8(01):79-82.
[3]杜陳晨.將工匠精神根植于護理專業學生職業道德培養的探討[J].衛生職業教育,2017,35(18):54-55.
(江蘇省泰興中等專業學校 江蘇泰興 22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