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燈光設計是美術館展陳設計的重點,對于展陳照明技術的應用,決定著美術館的整體風格,也決定著展品的展出效果。為了讓美術館的展覽效果更加理想,對于美術館當中展陳設計技術的應用要點需要進行進一步總結,通過對技術要點的不斷探討,才能推動技術的改革,讓美術館的藝術魅力得到進一步體現。
【關鍵詞】展陳照明;美術館;技術應用
燈光照射的效果,對于美術館的展覽效果是有著直接影響的,決定著美術館的展覽風格與格調。富有美感的燈光設計,能夠讓美術館之美提現得更加淋漓盡致。隨著藝術領域的不斷發展,藝術理念的不斷創新,我們也要對美術館的展陳照明技術應用重新展開探討,結合時代趨勢思考如何利用照明的技術去體現藝術之美。
一、美術館燈光布局的基本要求
相較于其他的燈光來說,展覽燈光具有特殊的性質,在實際開展展陳設計時,也必須要結合展陳燈光的實際特點進行設計,要格外注意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是對于美術館當中的書畫作品,特別是油畫作品,色彩的強化十分重要。這類作品的展示,燈光顯色指數應當超過90。而對于色彩相對來說較為簡單的作品,如水墨畫作品,展示時的燈光顯色指數則應當在60或以上。一般情況下,書畫文物的展覽,照明時燈光的色溫應當控制在不超過3300K,陳列室所使用的光源,應當將色溫控制在不超過5300K,同類展品的照明色溫應當保證一致。其二是考慮到美術館內的展品經過燈光的長期被照射,老化速度會因燈光輻射出的紫外線與紅外線而加速,特別是紙質的資料、敏感的書畫、織物等等,更容易受到燈光的影響。故應當科學控制光照,避免展品受到過度損壞,可以采用低輻射燈具亦或是為燈具加設防輻射燈罩。除此之外,還要盡可能減少展品的曝光時間,閉關期間應當盡可能阻隔館內光源。其三是要重視對于炫光的控制,這也是燈光控制的重中之重。為了保證炫光與參觀路徑一致,對于炫光的方向以及投射角度都要做好調整,亦或是利用遮光罩或是蜂窩防眩網等去解決炫光問題[1]。
二、不同文化背景下展品的用光技巧
東西方文發展至今,已經逐漸演變出了各自的鮮明特色,逐漸形成了成熟的藝術體系。但是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中西方文化體系逐漸開始融合,美術館內展品的類別也愈發傾向多樣化,館內展陳燈光設計也有著與以往不同的要求。為了凸顯文化特色,要基于東西方的文化背景,設計不同的采光方案。東西方的文化在社會形成的初期便已經有了明顯的差別,以至于對于后續的藝術形式、審美等各方面的發展都產生了直接影響。在西方文化的發展初期,因西方狩獵文化的影響,西方文化也體現出了狩獵視角的特點。西方作品重視焦點透視、結構構建,。同時隨著西方哲學文化的發展、也融入了哲學理念。后期隨著西方宗教文化的發展,神話作品也進入了主流范圍內。西方的藝術作品如同是通過一雙無形的眼睛去看世界,看內心,素描、油畫、水彩等藝術形式都產生于西方,都是西方藝術特色的證明。因此館內展出西方作品的部分,需要結合西方文化的視覺習慣、藝術審美去進行燈光設計,體現出西方文化的特色。例如對于以西方神話為主題的作品,特別是展現天堂的作品,應當將打光的重點集中在上端,采用輻射狀的、偏暖色的光源,表現出如同太陽照射天堂一般的神圣感。而東方社會因受到農耕文化的影響,早期的藝術形式多與自然有關,注重天人合一,重在體現人與自然的融合。山水、花鳥,都是自然靈氣的體現,也是東方作品的主要題材。東方作品重視意境表現,燈光的設計也同樣要從意境出發,為了保證畫面的完整性,應當采取多點打光的方式,將整個畫面完整映射出來,讓畫面中的山、水、人等要素相互輝映,相得益彰[2]。
三、立體展品的布光
美術館內的展品并不只包含畫作,除此之外,也包括許多其他形式的展品,如雕塑等等。畫作所展現的是二維畫面,而立體的展品,所要展示的畫面則是完全不同的,立體的展品需要有更多層次,表現出不同的線條、肌理,這是展品的生命。在燈光設計過程中,也要符合展品的立體展示需求。一般來說,對于立體的展品,要從兩側上方使用多盞燈進行陣列照明,要結合重點照明與一般照明,讓作品的立體感更強,體現出不同角度的投影效果。在立體作品的展陳過程中,要通過燈光亮度、對比度的調整營造出不同的明暗、灰度效果,并且合理搭配光影,讓立體作品更加栩栩如生,讓觀眾有視覺上的享受。
四、展覽引導燈光設計要求
展覽空間決定著展示的實際需求,美術館與作品的大小,對于燈光設計有不同的要求,包括燈的數量、亮度、對比度等等,都要根據展覽空間進行設計。為了體現出更理想的展覽效果,美術館可需要合理調整燈光的色度、亮度等等,用燈光去合理分割展示空間,不僅能滿足基本照明需求,更能凸顯出美術館的風格特色,凸顯良好的氛圍[3]。
結語:在美術館的設計過程中,展陳燈光設計時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燈光的強弱、色彩的明暗、都決定著最終的照明效果。而為了得到更理想的照明效果,必須要結合館內展品的類別、文化的背景等去開展燈光設計,讓燈光映襯出藝術之美,讓美術館的藝術氣息體現得淋漓盡致,才能受到更加廣泛的關注與認可。
參考文獻:
[1]許雪妮.展陳設計在美術館中的運用[J].藝海,2019(02):100-101.
[2]劉晴明.淺析美術館的展陳照明[J].藝術家,2019(01):166.
[3]Emrah Baki Ulas,Mirjam Roos.新光線下的藝術——談博物館與美術館照明[J].中國博物館,2014,31(04):92-99.
作者簡介:鄒佩吟(1986.9.8-),女,漢族,中國成都,職稱:助教,學歷:博士(在讀),研究方向:藝術學(策展)。
(四川電影電視學院 61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