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桂飛 袁宇俊






【摘要】兒童的觀察能力是在學習過程中實現的。掌握觀察的規律和能力,幼兒就等于有一把認識世界的“金鑰匙”,打開一扇認識事物的大門。本文以種植活動為媒介,針對中班幼兒在南瓜種植活動中觀察后呈現等問題,設計了一系列種植玩學,讓幼兒獲得成長閱歷,旨在幫助幼兒在種植活動中不斷提升觀察能力。
【關鍵詞】種植活動;觀察能力
一、提出問題
現象一 走馬觀花式種植觀察活動
每周一次的種植活動持續開展,孩子們興奮的來到種植區,有孩子大聲道“哇,我們的植物長高了!”不一會,有孩子跑到老師面前:“老師,我們可以走了嗎?”
現象二 寫生式種植觀察活動
孩子們人手一本觀察記錄本、一支筆,向種植園地進發。師道:“請小朋友們看一看種植的植物有什么變化?你可以找到一個位置,將你的發現用筆記錄下來!”說完,有的孩子立馬就找到一個作畫舒適的地方開始大肆創作;有的小朋友圍著植物轉了一圈看看小伙伴的記錄表“臨摹”起來;有的小朋友干脆將記錄表丟在一邊“放飛自我”。
觀察是信息輸入的通道,是思維探索的大門,敏銳的觀察力是創造思維的助推器。沒有觀察就沒有發現,更不能有創造。在種植活動中,幼兒雖然能通過觀察,發現植物的外形特征、生長周期、生長需求及植物與環境之間的生態關系等,但并非純粹的種植,因此,通過現象發現,孩子們觀察能力存在不足現象:一是觀察的目的性不強、任務不明確,難以激發幼兒的觀察興趣;二是缺乏觀察的正確方法,難以支撐幼兒深入觀察;三是觀察記錄隨意,難以推進幼兒持續性觀察。因此發揮好幼兒的有目的、有計劃的知覺活動的一種高級形式,是需要培養敏銳的觀察力。
二、實操解決
(一)根據植物生長過程的不同形態抓住有價值的觀察要點生成活動
種植活動中,根據植物固有的生長規律和周期進行觀察。在南瓜生長中,孩子們可以觀察到從南瓜子→南瓜苗→南瓜藤→南瓜花→南瓜結果→南瓜成熟的生長的整個形態上的變化過程,這整個生長變化的過程就是幼兒一個長期觀察的對象。因此,給幼兒空間,創造重點和長期的全面觀察的條件。
案例1:在確定了本學期的種植植物為南瓜后,我請小朋友們收集了南瓜種子,大部分小朋友拿來的南瓜子都是干的,但是宸宸小朋友拿來的南瓜子卻有所不同。于是,孩子們就此提出了自己的疑問。
幼兒1:老師,為什么這些南瓜子是干的,而宸宸拿來的瓜子是這樣的?
幼兒2:它摸起來黏黏的、濕濕的,這是剛剛從南瓜里面挖出來的吧?!
幼兒3:這個種在泥土里也能長出南瓜來嗎?
幼兒4:我覺得濕的不能長出南瓜吧,它種在泥土里可能會爛掉。
在開展觀察種子活動之前,孩子們會各自通過多種途徑收集南瓜種子,有的去商店購買;有的從成熟南瓜中直接獲取種子;有的則拿來了炒熟的南瓜子。為創造多種途徑獲取經驗的機會,孩子們在自發狀態下展開了對種子的細致觀察。
(二)根據南瓜種植活動的不同成長期提高幼兒多維觀察能力發展
幼兒觀察能力的發展需要掌握一定的觀察方法,師幼通過開展專門的種植活動來提升觀察能力。
1.多感觀察
中班幼兒不能僅僅局限于用看的方式進行粗略的觀察,調動幼兒可以通過看、聽、摸、問、聞、測量等多種方法來進行對植物的觀察。幼兒不僅覺得有趣好玩,而且對觀察事物等特性也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認識。如“南瓜大探秘”的活動中,小朋友除了對南瓜進行細致的觀察外,還親自將南瓜里的籽挖出來,并品嘗南瓜做出來的食物,調動了幼兒的觸覺、嗅覺和味覺感官。
2.有序觀察
在種植活動中,幼兒從植物的根、莖、葉等多方面進行有目的、有順序的觀察。養成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從整體到局部等順序觀察的習慣。尤其是在比較觀察中,對比幾種不同的植物,孩子們發現了菜地里混進了玉米苗和黃豆苗,從而說出自己的發現。
3.比較觀察
比較觀察在幼兒種植活動中是運用較多的一種觀察方法。通過比較觀察,我們可以知道同一事物在不同階段的特點或者不同事物之間的相同之處,使觀察更加具體,更加細致,更加全面。如,以同一植物不同生長環境對比:盆里的南瓜和菜地的南瓜,我們特別設置了一個對照組,請孩子們定期觀察并作了一定的記錄。通過種子發芽和根系發達情況對比,讓孩子們直觀地感受植物在不同的生長環境會有不同的生長情況。如圖4
孩子們在整個觀察和記錄過程中,逐漸獲得了對比觀察的經驗,師幼一起將記錄結果進行整理制成了表1“盆種植和菜地種植南瓜種子發芽時間”,我們由表格可以看出來,盆里的南瓜種子和菜地的南瓜種子的發芽時間出現了很大的差異,發現盆里的種子發芽早于菜地的南瓜種子。以此來引導孩子們能結合天氣和溫度的變化記錄來分析原因,從而得知水分和溫度是種子發芽的重要影響因素。
4.對比觀察
在日常種植活動中,例舉相似生長過程植物要根據中班幼兒生理發展階段特點,不斷增加觀察的難度,引導幼兒有目的的帶著問題觀察和思考。
(三)基于幼兒成長閱歷的不同表象呈現有價值的觀察路徑生成活動
教師始終從幼兒角度出發,追隨幼兒的興趣點,尊重幼兒的好奇心,讓幼兒進行主動探索,在發現、對比和合作中去真正的學會觀察,不斷提升自己的探究能力。
1.多種方式激發幼兒觀察興趣
(1)排班輪崗,專屬命名,建立主人翁意識
活動中存在“走馬觀花”式的觀察現象,認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幼兒對種植植物缺乏歸屬感以及責任感。由于沒有專屬于自己管轄的區域或者是某一植株,幼兒的觀察興趣不高漲。在南瓜種植中,從支付寶“螞蟻森林”中遷移啟智,以此參考制定了班級種植園地規則:每人認領一棵植株并自己命名,可以重點觀察自己的南瓜,也有助于幼兒的長期觀察。另外,孩子們希望每一天都能關注到植物生長情況,于是幼兒提出了排班輪崗制度。此方式對于幼兒來說也是一件充滿責任感和使命感的事,孩子的觀察興趣自然就得到了提升。
(2)小隊組建,分工合作,激發觀察的興趣。由于幼兒具有較強的好奇心,在觀察活動中容易走神,而小組合作的方式,可以將幼兒按照隊長、記錄人、發言人等多種職責進行合理分工,每個小朋友都承擔一份角色,在自己的小組中發揮著自己的作用,使得觀察活動更加高效。
(3)實踐操作,滿足想法,激發再思考熱情。實踐是孩子探索學習的有力武器。在觀察活動中,幼兒總是會有很多的奇思妙想,教師在面臨幼兒創意的想法時,應該鼓勵幼兒并積極幫助幼兒進行實踐,從而激發幼兒不斷思考。
2.感知引導提高幼兒觀察能力
在幼兒掌握一些比較科學的知識時,教師可以通過游戲化的方式,讓幼兒在玩中學,獲得相關觀察體驗。如南瓜開花了,孩子們開始認真地觀察。有的說:“花摸起來毛毛的,形狀像個星星”;有的說:“中間有一個長長的花蕊”;還有的說:“這個花蕊長得好像枇杷呀!”“哇!老師我們的南瓜長出來了!你們快來看呀!”
孩子們對話中,沒有關注到兩個花之間的區別,即南瓜花分成雌花和雄花。此時,老師的讓幼兒對比感知引導就顯得尤為重要。于是,師幼展開了一次《南瓜花大發現》的活動;利用圖片、視頻等媒介,以競猜比拼的方式,讓幼兒在游戲中學會分辨南瓜的雌花和雄花及認識南瓜的生長規律。
3.記錄交流驗證幼兒觀察結果
活動中老師需要成為幼兒的支持者,科學地記錄觀察并及時交流觀察結果,教師應該自身做好兩個準備,一要引導幼兒在觀察時通過自己的方式將看到的事物或者新的發現記錄下來,二要及時組織幼兒分享交流、思考觀察、辯論發現新問題,一起尋求真實的答案。
(1)科學地記錄觀察。在實踐中不斷優化記錄表,為幼兒提供簡明易懂的觀察記錄表格。如圖8:以純文字的表格設計,老師完全忽略了幼兒的年齡特點,導致幼兒在實際操作中,不斷的有小朋友問“老師,這里是記什么的?這個要怎么記呀?”于是,在第一次活動后,教師將記錄表進行了一定的修改。(如圖9)從改進后的觀察記錄筆表上可以看出來,彩色的卡通圖案和文字的結合,能夠幫助幼兒理解觀察的項目,同時,以打“√”的方式記錄,更加便于幼兒記錄。
(2)多樣化的記錄方式。記錄表是觀察記錄的一種方式,靈活交替運用多種記錄方式,有助于幼兒觀察的興致。如有目的的寫生活動,在小朋友們認領了自己的植株后,設計了一次活動《給我的南瓜藤設計海報名片》,內容包含給南瓜藤起名、寫生“畫像”,在繪畫的過程中,進行一個比較全面的觀察,表達呈現觀察的結果。如圖:兩份測量記錄中,幼兒的觀察記錄運用了數字、符號以及圖案等多種表征來表達自己的測量結果。
(3)激勵性的方式促記錄。在《手尺測量南瓜藤蔓》的活動中,小朋友們兩兩合作對認領南瓜的藤蔓進行測量,發現孩子在測量并記錄時,幼幼之間產生了良好互動,但往往忽漏了記錄,為了便于后續回顧,記錄起著關鍵作用,因此,及時捕捉幼兒記錄的亮點,以激勵幼兒觀察記錄的耐心,讓越來越多的小朋友會主動與老師來交流自己的觀察發現和感受,呈現出觀察記錄運用的表征更加的多樣。
總之,在家園共育中培養幼兒的觀察力是幼兒認知世界,增長知識,積累閱歷的途徑。沒有觀察,幼兒就不可能對客觀世界有真正的理解,就不能獲取完整的知識。有了好的觀察力,幼兒就等于有一把認識世界的“金鑰匙”,打開一扇認識事物的大門。
參考文獻:
[1]吳佳紅.比較觀察,探索自然——以幼兒園種植園區為例[A].創新科學教育內容的實踐探索[C].:上海市青少年科普促進會,2013:6.
[2]盧素玉.兒童觀察力培養缺失現象分析與應對策略[J].教育評論,2015(01):137-139.
[3]周瀅.發展幼兒持續觀察記錄能力探討[J].成才之路,2018(02):41.
[4]葉文香.通過種植實踐培養幼兒觀察力[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2(09):96-97.
[5]于曉霞.依循認知規律培養幼兒觀察能力探研[J].成才之路,2018(20):40.
[6]王永梅.自然角活動中幼兒良好觀察能力的培養[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9(01):104.
(象山縣浙師大幼教集團附屬大目灣幼兒園 浙江寧波 315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