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流行語是互聯網時代語言發展的產物,聚焦著當前社會發展中的熱點事件和現象,在語言文化傳播方面有其獨一無二的地位。本文以生態翻譯學為視域,結合當前異常復雜的網絡環境,從語言和社會環境兩個方面分析了漢語網絡流行語翻譯的生態環境,并運用“三維轉換”原則來具體分析漢語網絡流行語的英譯過程,以滿足公眾的交際需求,促進漢語網絡流行語及其文化的傳播。
【關鍵詞】生態翻譯學;網絡流行語;“三維轉換”
一、引言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互聯網已經成為信息傳播的主要渠道,也成為人們日常交流的重要載體。隨之網絡流行語也如雨后春筍般鋪天蓋地而來,進一步帶動了網絡語言和網絡文化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們的整體文化素質。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國內外環境影響下會出現不同的網絡流行語,這些流行語映射著當前社會發展中的熱點事件和現象,但是對于這一新領域的翻譯缺少指導原則。因此,如何在漢語特定的文化語境下正確闡釋網絡流行語引起了國內外眾多學者的關注。網絡流行語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呈現方式,其生態環境紛繁復雜。本文將網絡流行語的英譯探究與胡庚申教授提倡的生態翻譯學理論相結合,為翻譯學者展示更加恰當的部分網絡流行語英譯版本,使廣大讀者對網絡流行語的翻譯有進一步的認識。
二、生態翻譯學概述
生態翻譯學詮釋的是從生態學角度來研究翻譯,是“生態學”和“翻譯學”的融合,翻譯的根本在于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要圍繞翻譯生態環境不斷進行適應性的選擇。[1]胡庚申教授受進化論的啟發,結合當前翻譯生態環境,提出了生態翻譯學這一理論。“適應選擇”是他的主要觀點,即譯者是在相對的生態環境中展開翻譯活動的,強調“翻譯生態”和“共存共生”,為了實現一定的翻譯目標,形式不同的譯文力求共存共生。
“三維轉換”原則是生態翻譯學的核心研究方法,即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的適應與轉換。胡庚申教授認為在“三維轉換”原則中,語言維研究的主體是文本的語言信息,注重文本語言信息的表達。文化維側重構建雙語文化環境,注重翻譯過程中的文化背景差異。交際維側重平衡原文和譯文的交際生態,注重人的交際意圖。在整個翻譯理論體系中,在具體翻譯實踐的過程中,這三個維度彼此關聯,相輔相成,譯文的優劣取決于三個維度融合度的高低。
三、網絡流行語翻譯的生態環境
翻譯的生態環境是生態翻譯學理論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原文、原語和譯語所呈現的世界,即語言、交際、文化、社會及作者、讀者、委托者等互聯互動的整體。[2]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要不斷適應翻譯的生態環境,使得其中各個要素之間達到平衡,從而進一步規范化網絡流行語的翻譯。作為信息化時代的產物,網絡流行語翻譯生態環境有其獨特的特點,可以從語言和社會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語言方面
網絡流行語源自于漢語,但卻在使用和表達上與漢語有所不同,加之英漢兩種語言屬于不同類型,英語重形合,而漢語重意合,這就使得譯者在翻譯時必須要分析網絡流行語的語言構成。受構詞法影響,英漢兩種語言在構詞上有差異,譯者在對漢語中的派生詞進行翻譯時,導致產生不同的譯文版本。[3]例如漢語中常見的詞根+后綴的用法,“-精”這一詞根派生出“檸檬精、鴿子精”等詞。在翻譯這些詞時,受后綴的影響,會出現不同的譯文,多樣化的譯文也讓讀者一時難以理解。
此外,受某些方言口音、不清楚的發音影響產生的諧音現象對漢語網絡流行語也帶來了極大的沖擊力,更新了其表達方式,也為翻譯帶來了一定難度。例如網絡上流行的:歪果仁(外國人)、雨女無瓜(與你無關)、要你寡(要你管)等。“雨女無瓜”源自少兒奇幻劇《巴啦啦小魔仙》演員口音帶來的搞笑語,原意是“與你無關”(I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you)。譯者在翻譯這些流行語是一定要了解其原語表達,否則會讓讀者在理解上有偏差,不能明白其真正的意思。
(二)社會環境方面
網絡流行語反映著當前社會發展中的熱點事件和現象,其產生平臺層出不窮,涉及到各種交際、選秀和網絡直播平臺;渠道來源多種多樣,各種影視、綜藝娛樂等節目是其主要來源;眾多網民對其也是心無旁騖,尤其是青年人,他們注重個性和自我價值,是網絡流行語的主要青睞者。如在娛樂新聞中會常聽到“人設”(personal design),“人設崩了”等詞。“人設”是“人物設定”的簡稱,好的人設能夠幫助明星很快圈粉無數,也有利于其經紀團隊炒作。還有如“放肆克制體”,源自電影《后會無期》中的臺詞:“喜歡就會放肆,但愛是克制。”隨后被網友進行改寫,很快成為網上的熱梗。還有例如被很多年輕網友鐘愛的網絡詞語“白干安”(fair,clean and quiet),來自演員李易峰的一張微博頭像“白皙、干凈、安靜”,借此很多網友上傳自己“白干安”的照片展示自己。
社會環境對網絡流行語翻譯的生態環境影響極為復雜,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需理解相應的背景知識,盡可能使讀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四、生態翻譯學“三維”轉換視角下網絡流行語的英譯
(一)語言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
生態翻譯學中語言維的適應選擇轉換,可以被闡釋為譯者在翻譯時對原語和目標語語言形式的適應度進行選擇轉換。語言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著眼于語言本身,英漢語言文化差異頗大,在翻譯漢語網絡流行語時,基于網絡流行語翻譯生態環境語言方面的影響,首先要分析網絡用詞的規律和表達形式,然后對其進行相應的選擇轉換。[4]
例如上文列舉的“放肆克制體”,這一用語并不符合標準的漢語的常規表達,其原文是“喜歡就會放肆,但愛是克制”。英譯版本有:(1)按照字面表達采直接翻譯為unbridled but restrained style;(2)You would be unbridled if you like someone, but love means restraint。從語言維來看,譯文(2)通過對句式和詞義的選擇實現了文本信息的對等,也保證了語義方面的平衡,英語讀者能夠通過譯文理解原語的意思,同時也能夠感受到漢語的語言魅力。
(二)文化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
文化維的適應選擇轉化,指的是譯者在進行翻譯時詮釋和傳遞雙語文化內涵,文化維就是要關注文化性質和內容在英漢語言中的差異。漢語網絡流行語的形成有其獨特的文化背景,反映著當前社會流行事件和廣大網民的想法。因此,譯者在翻譯時,需要探究兩種語言的不同文化背景,在此基礎上進行適當轉換。
如2019年初流行的網絡詞“檸檬精”,字面意思是“檸檬成精”,檸檬本身帶有酸味,多用于自嘲式地表達對別人的嫉妒和羨慕。“成精”一詞在漢語中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廣大漢語讀者對其內涵了解甚深,對英語讀者來說卻是文化空白。按字面意思翻譯可直譯為:lemon ogre,英語讀者會對直譯內容產生歧義,造成理解障礙。另一種譯文為the green-eyed monster。“Green”在英語中可以表示“嫉妒、眼紅”之意。追溯其文化淵源,the green-eyed monster(青眼怪物)就出自莎士比亞的悲劇《奧賽羅》中。這一譯本充分考慮到中西文化的差異,滿足了讀者在文化方面的預期,實現了文化維的恰當性轉換。
(三)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
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是指在翻譯過程中譯者要以兩種語言的交際目的為基準進行適應性選擇轉換。交際維適應性選擇轉換側重兩種語言的交際層面,即譯文最終要體現兩種語言的的交際效果。翻譯是英漢語言之間交流傳遞信息的橋梁,在語言和文化的基礎上完成其交際目的。因此,譯者在翻譯網絡流行語時,要權衡利弊,讓目標語讀者理解其內容,實現交際效果。
例如2018年走紅的網絡語言“真香警告”,來源于節目《變形記》,城市男孩王境澤初到農村時撂下狠話說他就是餓死,死在外面,也不會吃別人一點東西,隨后卻端著碗邊吃邊說“真香”。[5]根據語境,“真香”代表了“打臉的意思”,指發誓不做某種事但最后還是做了。“真香”的譯文版本有:so delicious;give a lap in the face;Hypocrisy alert。如果采用第一種直譯的方法,英語讀者會產生理解的盲區,實現不了語言交際的最終目的。后兩種譯文版本雖然改變了語言形式,也沒有傳達原文的信息內容,但英語讀者可以領會其中的意思,達到了交流、溝通的目的,適應了交際維的選擇轉化,滿足了讀者的交際需求,實現了翻譯作為溝通橋梁的作用。
五、結語
網絡流行語是互聯網時代語言發展的產物,聚焦著當前社會發展中的熱點事件和現象。本文以生態翻譯學為視域,結合當前異常復雜的網絡環境,從語言和社會環境兩個方面分析了漢語網絡流行語翻譯的生態環境,并運用“三維轉換”原則來具體分析漢語網絡流行語的英譯過程,希望譯者在翻譯時從多個維度尋找突破口,實現語言、文化和交際的適應性轉換,產出更多更好的網絡流行語英譯版本,促進漢語網絡流行語及其文化的對外傳播。本次研究也存在不足之處,舉例分析不夠全面透徹,有待進一步探究。
參考文獻:
[1]胡庚申.生態翻譯解讀[J].中國翻譯,2011(6):11-15.
[2]胡庚申.生態翻譯學:建構與詮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11-12.
[3]胡殿龍.生態翻譯學視角下網絡熱詞的英譯[J].隴東學院學報,2020,(1):6-10.
[4]胡琴.中國網絡流行語的語言特征及其英譯策略[J].蚌埠學院學報,2016(2):112-114.
[5]陳德彰.熱詞新語翻譯譚(七)[M].中譯出版社,2019.
作者簡介:石亞娟(1984—),女,甘肅慶陽人,蘭州財經大學長青學院外語系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
基金項目:本文系蘭州財經大學長青學院2020年度院級科學研究項目“生態翻譯學視角下漢語網絡流行語英譯研究”(項目編號:Cqky2020-01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蘭州財經大學長青學院 甘肅蘭州 7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