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燊
摘要:國家只有同時擁有“海權”和“海洋權益”的情況下,才能將海洋資源變為國家和人民需要的價值。一國“海權”力量的強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海洋權益”的獲得。
關鍵詞:海洋權益;海權;維權執法
向海圖強,二十一世紀以來,海洋權益逐漸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熱點,爭奪海洋戰略地位和資源的斗爭日趨激烈,各國紛紛調整海洋權利主張,推動海洋向國土化方向發展。《海權論》中指出:“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控制了世界”,如何把握理解“海洋權益”和“海權”間的內在關聯,有助于更好的維護國家海洋權利。
一、海洋權益的法治要義
維護國家海洋權益是法律理論和實踐命題。學界和實務界從不同視角對海洋權益的理論基礎、現實成效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究。實務界的研究側重于海洋權益的具體實施內容,包括海洋維權中的刑事執法權、刑事司法權的實施問題,總體來說缺乏戰略性和系統性反思。而學界則側重于國家海洋權益的法律保障研究,特別是相關海洋權益的維護和保障問題,理論性有余,可操作性有待提高。這多少與學界和實務界缺少互動有關,即學界沒有海洋維權執法實踐經歷,而實務界則吝于實踐沉淀、理論建構與創新。從目前海洋權益研究的主題來看, 可以劃分為幾個層面:第一是基于海洋法對我國海洋權益的界定;第二是對我國現有的海洋權益有關的法律保障機制的評析;第三是對我國與周邊海洋國家的海洋權益法律爭端的研究;第四是關于海洋法新興領域對我國海洋權益影響的研究。海洋權益研究的首要命題是國家海洋權益的法律界定。概念確定后,海洋權益目標、任務、核心和底線也就明晰了,才能引領維權實踐,謀劃未來。國家海洋權益是個現代命題,從政府層面看,1995 年我國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完整和海洋權益, ”1997 年我國政府工作報告強調“重視邊防海防建設,維護國家主權完整和海洋權益, ”2013 年我國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從黨中央層面,1992 年黨的十四大提出“今后軍隊要更好地擔負起保衛國家領土、領空、領海主權和海洋權益,維護祖國統一和安全的神圣使命。”2010 年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保障海上通道安全,維護我國的海洋權益。”2012 年中共十八大提出:“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2013 年 7 月 30 日,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建設海洋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要進一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推動我國海洋強國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要做好應對各種復雜局面的準備,提高海洋維權能力,堅決維護我國海洋權益。并提出著力海洋維權向統籌兼顧型轉變,堅持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相統一,維護海洋權益和提升綜合國力相匹配等戰略觀點,闡釋了國家海洋權益深刻內涵。
二、海洋權益的理解
海洋權益概念在我國海洋界已經使用多年,1992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和毗連區法》第一次在正式法規中使用了這個概念:“為行使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領海的主權和對毗連區的管轄權,維護國家安全和海洋權益,制定本法。”隨著我國海洋法律法規的不斷健全和海洋維權執法工作的不斷推進,海洋權益概念的研究也逐步深入。從廣義上理解,海洋權益是國家在海洋上的權利和利益;從狹義上理解,海洋權益是國家在海洋事務中依法可行使的海洋權利和依據此權利可獲得的海洋利益的總稱。廣義上的“海洋權益”是其固有的,是自然賦予的;狹義上的“海洋權益”是指因法律賦予而享有的,或者說是受國際、國內海洋法所認可、保護的。在國際海洋法律法規制度不斷發展完善的今天,維護海洋權益的各類行為應得到法律的約束,才能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可和接受,因此狹義的海洋權益定義由于其范圍界定明確,其對我國海上維權執法力量維護海洋權益更具指導意義。
三、海權的理解
海權的概念源自古代人們對“制海權”、“海上霸權”或“海洋統治”的理解。早在古羅馬時代,人們就有了“海權”的意識。古羅馬曾提出海洋應歸羅馬所有的主張,威尼斯曾宣布其擁有整個亞得里亞海。從10世紀起,英國國王就宣稱自己是不列顛海洋之王,丹麥與挪威聯合王國曾企圖控制整個北海;15世紀末,西班牙與葡萄牙以所謂的教皇子午線瓜分了世界海洋,該線以西歸西班牙,其他國家在海洋上的通商航行都要經葡、西兩國的許可。西方的近代海權觀念是隨著地理大發現逐漸拓展的。最早明確“海權”概念,并將之理論化、系統化的是美國思想家馬漢。馬漢在他的《海權對歷史的影響(1660-1783)》一書導言中說明其目的就是要闡明“海權對歷史過程和國家繁榮的影響”。馬漢極端強調“海權”,但他對這個名詞并未作任何明確的界定。在他的著作中,這個名詞往往代表兩種意義:一是經由海洋優勢獲得的制海權。二是生產、航運、殖民地和市場,兩者總稱為“海權”。總結馬漢的海權思想,可以將“海權”最基本的內涵理解為國家在經濟、軍事等方面控制和利用海洋的力量。隨著社會的發展,尤其是科技的發展以及海洋經濟與資源戰略價值的提高,“海權”的外延有了很大的拓展。國家海洋局戰略研究所的楊金森先生認為,現代海上力量歸結為一個“體系”,或許可以稱為“國家海上力量體系”,它由8個領域近30個方面組成,一是國家的海洋戰略,包括全民族的海洋意識、政府的海洋政策、國家支持海洋事業發展的總體能力;二是海洋地理環境和資源,包括海岸線的長度、海域面積、海洋的區位和海洋資源;三是海洋自然力,包括海洋水文、海洋氣象和海底地形;四是海洋調查研究能力,包括船只、科技人員、儀器設備、近海和大洋調查研究能力;五是海洋水文氣象保障能力,包括海洋環境監測、海洋預報和海洋信息服務;六是海洋開發能力,包括產業種類和規劃、開發裝備數量和水平和產業就業人數;七是海洋防衛能力,包括海洋軍事力量、海洋防衛運輸能力和海洋防衛動員體制;八是海洋管理能力,包括海洋法規、管理隊伍和管理體制。因此現代意義的海權概念簡單來說就是國家的海洋綜合國力,是衡量國家海洋實力和能力的重要指標。
參考文獻:
[1]楊金森,《中國海洋發展報道》海洋出版社,2007年版本
[2]馬漢,《海權論》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本
[3]《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海軍出版社,2016年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