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明






摘要:旁安金礦區位于北巴顏喀拉造山帶大場金礦田東北緣。1∶20萬水系沉積物測量結果顯示,Au、As、Sb元素與鄰區相比具有明顯高背景特征;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顯示,Au元素異常規模大、強度高,并伴生Mo、Sn、Hg、W等元素異常。利用1∶1萬土壤地球化學測量縮小找礦靶區,圈出以Au元素為主的土壤綜合異常15處(AP1—15),異常濃集中心突出,梯度變化大,套合好;綜合異常受北西向斷裂和早—中三疊世昌馬河組雙重控制。通過對土壤綜合異常AP2、AP6查證,探獲4條礦體,金資源量2.08 t,金平均品位2.76×10-6,該礦床達到小型規模,證實綜合異常為礦致異常。通過對區域成礦地質條件的分析,并與鄰近大場金礦區進行對比,結合土壤地球化學測量結果,認為旁安金礦區具有良好的找礦潛力。
關鍵詞:地球化學特征;綜合異常;找礦潛力;旁安金礦區;玉樹
引 言
隨著青海省政府“三年取得新進展與新成果、五年實現重大突破、八年形成勘查開發新格局”“358”目標的提出,全省先后建立了17個整裝勘查區,以實現找礦的重大突破。位于青海南部北巴顏喀拉造山帶內的大場金礦整裝勘查區作為首批整裝勘查區之一,率先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先后發現了大場、扎家同哪、加給隴洼、旁安、滅格灘等多個金礦床(點)[1-4],形成了大場金礦田。這些金礦床的發現,拓寬了青海南部大型、超大型金礦床的礦產資源分布格局,使該地區成為中國重要的貴金屬找礦基地之一,也成為了研究大型金礦床的重要基地。
前人對大場金礦整裝勘查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核心區典型礦床上,對典型礦床的地質特征、礦床類型、成礦年代、礦床成因及成礦物質來源等做了大量工作[2,5-10]。但是,該礦田核心區外圍的礦床(點)由于規模相對較小且分散,研究程度很低[4]。旁安金礦床位于大場金礦田核心區東北緣,中心點地理坐標:E96°14′00″,N35°28′00″。本文通過對不同比例尺地球化學異常特征進行分析及異常查證,總結有效找礦方法組合,結合區域成礦地質條件,并與鄰近礦床進行對比,以期為旁安金礦區或大場金礦田及外圍的進一步找礦工作提供借鑒。
1 區域成礦地質背景
旁安金礦床大地構造位置處于東昆侖南部北巴顏喀拉造山帶北緣西段。北部以布青山斷裂為界,與阿尼瑪卿縫合帶毗鄰;南東以巴顏喀拉山中央斷裂為界,與中巴顏喀拉造山帶相鄰(見圖1)[4,11-12]。區域地層呈北西向展布,與主構造線走向基本一致,由老到新主要為上二疊統布青山群馬爾爭組基性—中基性火山巖及碳酸鹽巖,下—中三疊統昌馬河組砂礫巖、砂巖夾板巖及砂板巖互層,中三疊統甘德組砂巖夾板巖、火山巖、灰巖,上三疊統清水河組長石石英砂巖、長石巖屑砂巖夾粉砂巖,古近系古新統—始新統沱沱河組復成分礫巖、含礫砂巖和始新統—漸新統雅西錯組碳酸鹽巖。其中,昌馬河組為主要賦礦地層。區域地層普遍遭受低綠片巖相變質作用[13]。
區域斷裂十分發育,按展布方向主要分為北西向和北東向2組。其中,北西向斷裂形成早,規模大,為北傾逆斷裂,形成時代為印支晚期,具有多期活動特征,控制著地層、巖體及礦體的展布方向,具有明顯的控巖、控礦作用;北東向斷裂多為平移斷裂,形成較晚,規模大小不一,形成時代為燕山期[4,14],對北西向斷裂及礦體具有破壞或改造作用。區域褶皺發育在三疊系砂巖、板巖地層中,以復式褶皺為主,規模不大。
區域巖漿活動較弱,侵入巖主要在扎加一帶沿北西向斷裂呈小巖株狀侵位于昌馬河組,成巖時代以燕山期為主,其次為印支期,巖性主要為二長花崗巖、花崗閃長巖、二長巖等。
2 礦區及礦床地質概況
礦區地層出露單一,主要為下—中三疊統昌馬河組(T1-2c)(見圖2),呈北西向展布,與區域主構造方向基本一致,可進一步劃分為3個巖性段。其中,下部砂礫巖夾板巖段巖性為灰—灰綠色長石石英砂巖、長石砂礫巖夾遞變細礫巖、砂礫巖、粉砂巖、粉砂質板巖;中部砂巖夾板巖段巖性為灰綠色中細粒巖屑砂巖夾灰黃色中粒巖屑長石砂巖、板巖;上部砂板巖互層段巖性為灰綠色中厚層中細粒巖屑石英砂巖與灰—深灰色鈣質板巖互層,該段為區內主要含礦巖性段。礦區斷裂發育,以北西向逆斷裂為主,形成時代為印支晚期,走向約280°,傾角45°~68°,與區域性深大斷裂近于平行,具有多期活動特征,地表長3.0~7.2 km,寬2~27 m,為主要控礦構造;其次為北東向平移斷裂,形成時間相對較晚,形成時代為燕山期,對北西向斷裂及礦體具有破壞或改造作用。礦區未見侵入巖出露。
礦區圈出4條礦化蝕變帶,均賦存于昌馬河組中,長0.6~3.4 km,寬0.4~27.0 m,產狀(195°~240°)∠(38°~65°)。礦化蝕變帶內巖性主要為碎裂砂巖、碎裂板巖,地表巖石破碎、石英脈發育,多見細脈狀、網脈狀褐鐵礦化。受熱液活動影響,圍巖蝕變具有明顯的分帶性,自賦礦圍巖至遠離礦體依次發育硅化、黃鐵礦化、毒砂化、絹云母化及碳酸鹽化,這些圍巖蝕變與熱液成礦關系極為密切,是熱液成礦作用所表現出的標志性蝕變現象[11]。通過槽探、鉆探等探礦工程控制,在礦化蝕變帶內圈出4條礦體(M1—4)和3條礦化體,礦(化)體呈條帶狀、脈狀、透鏡狀,走向北西,傾向南西,局部產狀略有變化;長200~400 m,寬0.44~3.67 m;金品位1.10×10-6~2.83×10-6,最高品位10.8×10-6。礦石中金屬礦物主要為黃鐵礦、毒砂,脈石礦物主要為石英、長石、方解石等。
3 地球化學特征
3.1 景觀地球化學特征
礦區位于高原內部丘陵和盆地相間的自然地貌景觀區,海拔4 450~4 800 m,為典型的內陸高寒山區氣候,天氣寒冷,年溫差和日溫差大,多風少雨,蒸發量大,年平均氣溫在0 ℃以下,霜凍期長,凍土發育[11]。區域內大部分地區被黃土、風成沙及高寒草甸覆蓋,僅局部見少量基巖出露。
3.2 1∶20萬水系沉積物異常特征
1∶20萬水系沉積物測量結果顯示,區域內Au、As、Sb、Hg、Cu、Zn、Co、Ni、Ti、Li、SiO2、Fe2O3、Na2O等元素(或氧化物)豐度較高,且Au、As、Sb元素與鄰區相比具有明顯高背景特征。此外,含礦地層昌馬河組中As、Au、Hg、Mn、Sb、W等元素富集程度高,變異系數大,成礦可能性大,為主要成礦礦種。
3.3 1∶5萬水系沉積物異常特征
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在區域內圈出5處綜合異常。其中,綜合異常HS112覆蓋旁安金礦區,主異常元素為Au,組合元素有Mo、Sn、Hg、W(見圖3、表1)。 Au元素異常形態規整,呈條帶狀、橢圓狀,沿北西向構造展布,其內包含25個異常點,極大值20.50×10-9,平均值7.85×10-9,面積5.7 km2,襯度1.57,異常規模8.95,具有明顯濃集中心與三級濃度分帶。組合元素Mo、Sn、Hg、W的極大值分別為3.50×10-6,4.70×10-6,163.00×10-6,9.40×10-6,面積分別為2.40 km2、1.70 km2、0.90 km2、0.60 km2,異常規模分別為2.88,1.87,1.34,1.29,各元素異常在空間展布上套合較好。該綜合異常處于主要含礦地層昌馬河組內,且與北西向斷裂具有較好的套合關系,顯示了良好的找礦潛力。
3.4 1∶1萬土壤地球化學異常特征及驗證效果
針對綜合異常HS112濃集中心開展了1∶1萬土壤地球化學測量詳查工作,采樣網度200 m×20 m,采樣深度15~40 cm,樣品介質為C層細巖屑、細砂土、粉砂土,部分覆蓋厚度較大地區,采集B層下部坡積殘積物,樣品粒度20目至60目,質量大于150 g。完成測線48條,共采集樣品5 453件。測試元素為As、Au、Hg、Sb,測試工作在青海省地質礦產測試應用中心完成,測試方法為:Au元素采用化學光譜(微金分析)法,As、Hg、Sb元素采用等離子體質譜法。
通過詳查,進一步圈出15處土壤綜合異常(AP1—15)(見圖4),異常重現性好,規模大,濃集梯度變化大,峰值高,全部分布在昌馬河組地層中,以條帶狀沿北西向斷裂展布,具有受地層和構造雙重控制的特征。其中,土壤綜合異常AP2、AP6異常規模最大、強度最高。需要說明的是,本次測量在對Au元素異常進行分解的同時,圈出了Sb、As元素異常,而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并沒有圈出Sb、As元素異常。
土壤綜合異常AP2呈條帶狀,與北西向斷裂大致平行,與次級破碎蝕變帶吻合,Au元素異常內共有異常點數64個,極大值281.00×10-9,均值17.13×10-9,面積0.25 km2,襯度2.86,異常規模0.72,具有明顯濃集中心與三級濃度分帶。組合元素As、Sb的極大值分別為66.05×10-6,31.70×10-6,面積分別為0.08 km2、0.19 km2,異常規模分別為0.08,0.41,各元素空間上套合較好(見圖5、表2)。通過探礦工程驗證,在異常中心圈出3條礦化蝕變帶,其內發育強褐鐵礦化、硅化、碳酸鹽化蝕變;圈出3條礦體(M2、M3和M4),長80 m,厚0.75~2.02 m,金平均品位1.70×10-6~5.56×10-6,最高10.80×10-6,證實該土壤綜合異常為礦致異常。
土壤綜合異常AP6異常呈條帶狀,與北西向斷裂大致平行,與次級破碎蝕變帶吻合,Au元素異常內共有異常點數46個,極大值146.00×10-9,平均值12.74×10-9,面積0.16 km2,襯度2.12,異常規模0.35,具明顯濃集中心與三級濃度分帶。組合元素As、Sb的極大值分別為98.51×10-6,208.00×10-6,面積分別為0.10 km2、0.15 km2,異常規模分別為0.11,1.19,各元素空間上套合較好(見圖6、表3)。通過探礦工程驗證,在異常中心圈出1條礦化蝕變帶,其內發育強褐鐵礦化、硅化、絹云母化、弱綠泥石化及碳酸鹽化蝕變;圈出1條礦體(M1),長80 m,厚3.67 m,金平均品位1.51×10-6,最高2.51×10-6,證實該土壤綜合異常為礦致異常。
4 找礦潛力分析
旁安金礦區位于北巴顏喀拉山金、銻成礦帶北西段,大場金礦田東北緣,具有良好的成礦地質背景。區域性深大斷裂甘德—瑪多斷裂從區域內穿過,為含礦熱液的運移和富集提供了良好通道,為主要導礦構造,而兩側的次級斷裂則為主要容礦構造。目前,區域內已經發現大場、加給隴洼、格涌尕瑪、扎家同哪、滅格灘等多個金礦床(點),礦床類型以構造蝕變巖型為主,控礦地層主要為昌馬河組。旁安金礦區位于區域性深大斷裂旁側的次級構造中,與緊鄰的大場金礦床對比,二者位于同一控礦構造帶內,礦床類型均為構造蝕變巖型,賦存地層均為昌馬河組;礦石類型以硫化物蝕變碎裂巖型為主;圍巖蝕變以硅化為主,次為碳酸鹽化和絹云母化;礦化主要為黃鐵礦化、毒砂礦化。硅化與金礦化關系最為密切,具有多期次特征。因此,旁安金礦區具有良好的尋找構造蝕變巖型金礦體的潛力。
旁安金礦區位于北巴顏喀拉Au、Sb、As、Hg、Cu、W地球化學異常帶內,異常元素組合以Au、Sb為主,伴有Hg、Mo、Cu、Sn等元素異常。前人對大場金礦區內礦體進行的原生暈測量,結果顯示,Au、As元素異常和高濃度帶與礦體緊密相伴,Hg、Sb元素異常顯示為前緣指示元素特征,Cu元素異常顯示為近礦指示元素特征,且主要成礦元素具有自西向東、自上而下為Hg、Sb→Au、Sb、As→Au、As的元素垂直分帶特征,旁安金礦區主成礦元素具有類似分帶特征,并且主元素為Au,組合元素以As、Sb為主,據此推測旁安金礦區與大場金礦區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學成礦背景,成礦條件有利。
1∶1萬土壤地球化學測量結果顯示,在1∶5萬水系沉積物異常濃集中心內圈出15處以Au元素為主的土壤綜合異常。通過對土壤綜合異常AP2、AP6進行查證,發現4條礦化蝕變帶、4條礦體,證實為礦致異常。通過初步資源量估算,獲得金資源量為2.08 t,金平均品位2.76×10-6,達到小型金礦床規模。而其余13處土壤綜合異常目前尚未進行查證,通過進一步工作,礦區有望取得更大找礦突破。
“1∶20萬、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圈定異常→1∶1萬土壤地球化學測量縮小找礦靶區→工程驗證發現礦體”的找礦方法組合,在旁安金礦區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該找礦方法可為旁安金礦區或整個大場金礦田及外圍的進一步找礦工作提供借鑒。
5 結 論
1)旁安金礦區共圈出15處土壤綜合異常,且異常重現性好,規模大,濃集梯度變化大,峰值高,具有受地層和構造雙重控制的特征。
2)通過對成礦潛力較好的土壤綜合異常AP2、AP6進行查證,探獲了礦體,實現了找礦突破。
3)通過對區域成礦地質條件的分析,并與鄰近大場金礦區進行對比,結合土壤地球化學測量結果,認為旁安金礦區具有良好的找礦潛力。
[參 考 文 獻]
[1] 王維,童海奎,郭世珍,等.青海省大場地區金礦床成礦特征及成因探討[J].黃金科學技術,2009,17(2):23-27.
[2] 胡繼春,李軍紅,王樹林,等.青海曲麻萊縣大場金礦床地質特征及成因探討[J].青??萍?,2010(5):30-34.
[3] 王文,劉應平.青海扎家同哪金礦勘查區地球化學特征與找礦潛力分析[J].地質與勘探,2012,48(6):1 206-1 213.
[4] 王發明,翟玉林,李艷軍,等.青海大場金礦田北緣滅格灘礦區土壤地球化學異常信息提取及找礦預測[J].地質科技情報,2015,34(5):127-133.
[5] 張德全,黨興彥,佘宏全,等.柴北緣—東昆侖地區造山型金礦床的Ar-Ar測年及其地質意義[J].礦床地質,2005,24(2):87-98.
[6] 豐成友,張德全,王富春,等.青海東昆侖復合造山過程及典型造山型金礦地質[J].地球學報,2004,25(4):415-422.
[7] 韓英善,李俊德,王文,等.對大場金礦成因的新認識[J].高原地震,2006,18(3):54-57.
[8] 趙財勝,趙俊偉,孫豐月,等.青海大場金礦床地質特征及成因探討[J].礦床地質,2009,28(3):345-356.
[9] 夏銳,鄧軍,卿敏,等.青海大場金礦田礦床成因:流體包裹體地球化學及H-O同位素的約束[J].巖石學報,2013,29(4):1 358-1 376.
[10] 李善財,李根軍,薛長軍,等.青海加給隴洼東金礦地質特征及找礦預測[J].礦產勘查,2019,10(8):1 784-1 791.
[11] 趙娟.青海省曲麻萊縣大場金礦地球化學特征及找礦潛力評價[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3.
[12] 陳晶,馬曄,卞利.青海省某金礦金的賦存狀態研究[J].地下水,2015,37(6):184-187.
[13] 趙俊偉,孫豐月,李世金,等.青海北巴顏喀拉山地區濁積巖中金(銻)礦成礦地質特征——以大場—加給隴洼一帶為例[J].黃金,2007,28(9):8-13.
[14] 楊占鳳.青海省大場金礦原生暈地球化學特征及深部成礦遠景[D].長春:吉林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