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淺談明代嘉靖萬歷兩部《固原州志》的文化價值

2021-09-10 07:22:44張志海楊永成
史志學刊 2021年1期

張志海 楊永成

摘 要 明代嘉靖、萬歷兩部《固原州志》,是固原現存最早的地方志書,是研究明代固原歷史文化的重要史志資料,為以后志書的編修提供了可資的重要參考,更為今天研究固原歷史文化提供了寶貴的基礎性文獻資料。

關鍵詞 明代 固原州志 文化價值

明代嘉靖十一年(1532)總制陜西三邊軍務的唐龍與兵備楊經編修了固原現存最早的志書《固原州志》,明代萬歷四十三年(1615)總督陜西三邊軍務的劉敏寬與兵備董國光等人又編修了一部《固原州志》。這兩部《固原州志》(以下簡稱《州志》)是固原歷史上現存最早、最完備的史料匯編[1],記載了本地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社會發展情況,收錄了大批彌足珍貴的史料,對研究明代固原、乃至寧夏和西北地區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獻價值,其中有關固原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等歷史資料的記載,可與有關史傳互相參證、互為補充;有關固原山川、古跡、文武衙門、戶口、稅糧以及明代中后期固原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守邊大臣攻守策略的探討,還有藝文志等篇章中記、序、詩歌、奏議等文獻資料非常豐富,為《州志》所獨有[2]。

嘉靖《固原州志》最早記載關于“固原”地名的由來,志書引用有關文獻資料進行論證認為“大原(太原)”就是西周時期游牧民族獫狁頻繁活動的固原及其周圍地區,為以后學者考證固原的歷史文化提供了直接豐富的史志資料。

嘉靖《固原州志》纂修者楊經率先將“大原(太原)”與固原的地名聯系起來探討和論證大原古來指固原。“固原”這個地名與“大原”“原州”聯系起來,是楊經最早提出來的。他在嘉靖《固原州志》卷一《創建州治》中說:“周宣王時,獫狁內侵,至于涇陽,命尹吉甫將兵伐之,至于大原。原之名始見于此,乃雍州涇河北之大原,非冀州汾水所出之太原也。后魏于此置原州,廢。唐武德初,復置原州,皆因大原之舊名。《綱目》書:唐貞元三年(公元787年)冬十月,吐蕃城故原州而屯之,故原之名始此。今名固原,音同而字不同也。”[1](P1)楊經在這里論證的是,當年周宣王出兵所到之“大原”,在雍州涇河地區,非冀州之“太原”;今日(明代)之固原,即后魏之“原州”,是在周宣王出兵所到之“大原”建置的;固原系改“故原州”之“故原”而得名[1](P146-147)。

明代三邊總制唐龍在考據方輿地理、分析固原軍事地理形勢后也提出“大原”在固原州的說法。唐龍作為明代飽學之士主持三邊軍務,對固原及其周邊進行全面的地理調查后,反復仔細觀審,制成軍事地圖。他在嘉靖《固原州志》序言中說:“嘉靖辛卯之冬,敬奉天子命,秉鋮而至,首務考據方輿,揆敘形勢,乃縮而諦觀之,撫然嘆曰:薄伐嚴狁(獫狁),至于大原,其在斯乎!”[1](P1)明朝駐固原封疆大臣、三邊總制文韜武略,經實地勘踏,共識大原為固原,廓清歷史迷霧,其推斷應更具有權威性、可靠性[2](P22)。

明清之際的思想家、學者顧炎武對“大原”的考據一言九鼎。顧炎武在《日知錄》卷三《大原》一文中認為:“尋求大原,應當尋求涇陽的所在[3](P22)。”因為周宣王時,獫狁內侵,“至于涇陽”,涇陽應在涇水之北,也就是今甘肅平涼西,所以他確認“周人抗御獫狁,必在涇陽、原州之間”,也就是今固原北界。程俊英先生在《詩經與楚辭精品·小雅·六月》中注云:“大原:古地名,在今甘肅平涼縣”。這里的“平涼縣”,依當時地域也是包括固原在內的。《東周列國志》注評中確認太原即今固原[4](P19)。《清一統志》繼承顧炎武的說法,認為西周時期的大原還包括今天寧夏固原以北的地方[5](P72)。

明代駐節固原的陜西三邊總制(總督)都熱心文化教育事業,造就了固原歷史上蔚成風氣的文化氛圍。明代《固原州志》記錄了他們推動固原文化教育發展的業績。

駐節固原的明代陜西三邊總制(總督),是固原當時社會主流,他們的文化意識影響著本地社會發展。三邊總制(總督)從首任總制王越始,至末任總督李化熙,期間170余年,先后有61人67次出任,明代嘉靖、萬歷《固原州志》中詳細記載了其籍貫、出身和政績。這些人都是進士出身并且身兼要職,或者以左副都御史、巡撫左都御史、兵部尚書官品,或者以戶部尚書、兵部侍郎兼都御史、太子太保兼左都御史的身份出任固原陜西三邊總制或總督,顯示了明代固原軍事地位的重要性,體現出文人在當時社會的崇高地位,他們文化意識濃厚,給固原文化繁榮創造了良好的發展條件。明代固原衛、州、縣學校大多數與文廟(即孔廟)建造在一起,并稱為儒學或廟學,衛、州、縣學除各有訓導外,衛學有教授,州學有學官(學正),縣學有教諭;學校以四書五經為主要教學內容,并根據固原為用武之地這一特點,“專教軍職子弟讀《百將傳》《武臣大誥》,以為講武保身之策”[6](P78);同時按照明制規定,在校學生必須兼讀《御制大誥》及本朝律令,以強化封建專制[7](P1284)。科舉中式人數的多少是評判明代教育發達程度的重要標準之一,駐節固原的三邊總制對科舉相當重視,僅在《萬歷固原州志》中有名可查的鄉試成功者就有17人,如趙性粹官至云南知府、單濱任桂陽知州、彭璘授灤州知州官至浙江按察司僉事,而考選升入國子監讀書的貢生就有149人[7](P1285)。明代固原考中舉人和進士共計20人,從明朝開國至三邊總制的設置前的107年間,考中者5人;從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王越總督三邊軍務至明末的170年間,考中者15人,可見三邊總制設置后中舉的比例更高,而且固原僅有的2名進士均出于三邊總制設置后,這些成績與固原軍事地位的逐漸提高有著重要的關系,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三邊總制設置對固原文化教育事業的促進作用是毋庸置疑[1](P87)。

秦紘注重推動固原文化教育建設。弘治十五年(1502),任陜西三邊總制的秦紘在固原修建孔廟。次年主持修建固原州儒學,這是當時的教育管理機構。《萬歷固原州志·藝文志·圍原州儒學建尊經閣記略》記載,“公以廟學草創,狹陋弗稱,不可視為傳舍,乃命生員張正學總理其事,易城中之地為廟學之基”[2](P116)。固原州儒學于弘治十八年(1505)九月才竣工,以大成殿為主體的廟學建筑群壯麗森然,正殿覆以琉璃,雕梁畫棟,門戶敷金,殿后有明倫堂,堂后有教師宿舍四間、學生宿舍四十間,并有飯堂、糧倉[3](P352)。這件澤被后世的盛舉受到時人的贊許。嘉靖六年(1527)檢討王九思在其所撰《總制秦公政績碑記》記載:“修孔廟,廣學舍,詩書之化,人才彬彬焉相繼出矣”[2](P118)。秦紘離任20余年,人們對其功績仍然念念不忘,欲立祠以祀之。

王之誥、石茂華修建(修復)影響固原文化歷史進程的尊經閣。隆慶三年(1569)任三邊總督的王之誥,主持修建了固原明代的官修藏書機構尊經閣,為固原圖書館事業之始。萬歷元年(1573)石茂華總督陜西三邊,始檄固原兵備道及有司再建尊經閣,重新修建了被毀的尊經閣,其規模宏大,“上下三重,高三丈八尺五寸,間三丈七尺,深一丈八尺,周圍出檐一楹,深七尺,始工于四月,至十月而告成”,“儲書籍,以便于諸生誦習”[4](P1285)。修建過程中固原兵備道兼苑馬寺少卿馬文健、固原兵備道副使晉應槐、固原州知州江化鰲均參與,“皆與有勞焉”[5](P340)。石茂華在固原創建城南書院,并為書院開辟學田,他同時還撰寫史料價值極高的《固原州儒學建尊經閣記略》[2](P121),為后人了解尊經閣的基本情況留下寶貴的資料。

駐節固原的陜西三邊總制(總督)整修城池并開辟人文景觀,傳承固原厚重的歷史文化,明代《固原州志》記錄了他們彰顯社會責任的價值。

固原鐘鼓樓既是軍事地位的象征,也是體現當時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重要建筑景觀,反映了明代本地歷史文化濃厚的氛圍。《嘉靖固原州志》在《固原鎮鼓樓記》中記載,正德庚午年(1510),督察院右都御史張泰任職陜西三邊總制駐節固原時,擴修固原軍事地位的象征景觀鐘鼓樓。《萬歷州志》在《建制志》中這樣記載:鼓樓,在制府前。僉事楊勉修。總制張公(張泰)、副使景佐重修。上有巨鐘,識云“宋靖康元年鑄”。稍折而南,樹二豐碑,覆以廳,東曰“平定西夏露布”,西曰“松山紀績碑”:軍門平羌碑,平虜碑記。總制郜公(郜光先)置南北鼓樓。總兵王縉刻八陣圖于石。鐘鼓樓以磚石圍砌,東懸鼓、西懸鐘,形制宏大,雄偉壯觀,用于振軍威、明節制、廣教習,顯示了固原作為三邊總制的雄壯威嚴,成為后來文人感古追昔、傾思壯懷之物,明清駐節固原的文武官員先后都留下了贊頌鐘鼓樓的詩篇[5](P317)。明代前七子之一康海如撰成《固原鎮鼓樓記》,刻石留存;嘉靖年間三邊總制唐龍在鼓樓前建《三邊形勢圖》碑,彰顯出固原作為三邊總制的空曠蒼茫雄壯之境。“西閣風高鼓角雄,南來形勝倚崆峒。青圍睥睨諸山繞,綠引潺湲一水通。”“重城列戍通三鎮,萬堞緣云俯六盤。”(楊一清《固原重建鐘鼓樓》)[1](P132)鼓樓作為著名的人文景觀,引得將軍詩興勃發、辭章雄健。鼓樓與三邊總制府之間還建有望軍樓,雄壯不讓鼓樓[2](P132)。

樂溥堂、后樂亭、魁星樓等人文景觀寄托著有志之士振興固原文化的希望。固原城北五里處有一泉,水暖冬不結冰,溢水成湖,古稱北漁池。石茂華在固原任職時對暖亭進行修整,亭上有匾曰“樂溥堂”,并作《樂溥堂記略》詳細記載,供游人觀光賞心納涼,聽四面鶯歌,頗具情趣。時人把此地與神話中的蓬萊仙境相比,謂之曰“蓬沼聽鶯”。嘉靖十四年(1535)總制唐龍修建固原歷史上最具特色的文人園林建筑南池子(在州城南三里),又名“后樂亭”。《萬歷固原州志·藝文志》記載有唐龍《后樂亭記略》。任三邊總制的秦紘于弘治十四年(1501)創建固原魁星樓,兩年后落成;道光二十五年(1845)陜甘總督楊忠武捐俸金重建;光緒末年固原知州王學伊倡議地方鄉紳并帶頭捐資重建;1926年書法大師于右任登閣游覽,題寫對聯“瑞應須彌山 翠接文瀾閣”。之后魁星樓又稱文瀾閣,是固原現存較完整的明清古建筑之一[3](P56)。

駐節固原的陜西三邊總制(總督)吟詩作賦注重理性思考,形成明代詩旅文化的特色,明代《固原州志》在《藝文志》中記錄他們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固原的社會發展。

歷任三邊總制(總督)熱心于固原文化的傳播,其詩作成為固原乃至寧夏南部邊塞詩絕唱。明代院部大臣駐固原節制西北軍事,除其政治軍事目的之外,對當地文化建設與繁榮具有積極作用,其生活方式、文化意識無不熏陶和浸染固原本地的文化。他們愛好讀書,文學造詣極深,又長期沉浮宦海,內心情感世界極其豐富,善于吟詩作賦,從獨特的軍旅生活視角感受出發寫下了不少記述軍旅生活的古體詩歌,或抒發情懷,或低吟淺唱,或慷慨激昂,具有較高的藝術魅力和審美價值,為固原古代歷史文化發展繁榮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僅嘉靖、萬歷兩部《固原州志》就保存散文、詩歌60余篇,是固原古代文學的一筆珍貴遺產[4](P354)。

楊一清對固原歷史文化發展的影響最為代表。楊一清先后于明正德元年(1506)、正德五年(1510)和嘉靖三年(1524)三次總制陜西三邊軍務,在署理固原陜西三邊總督期間,為加強明代西北邊備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貢獻,同時也留下描寫固原歷史風貌、山川景色、戰爭場面的詩作。《西征日錄》就是他總制陜西三邊時的見聞,除了記載和描寫固原乃至西北的風光和景觀外,就是他的強國之策、富民之道。諸如他奏準實施的吸引商人運糧至邊地、以糧食易鹽引的“開中鹽法”,為解決邊軍糧餉而實行的商屯和民屯,尤其是移民招商屯田、草場的保護與馬政建設等奏議,為西北的開發作出過一定貢獻,對于今天經濟社會發展仍有借鑒意義。

《藝文志》中詩、記、序、奏議等內容豐富多彩,駐節固原的守邊大臣對固原的山川形勢和戰略地位很多精辟的論述,說明《固原州志》的編寫更趨完備成熟。

保留在《州志》的人物傳記及輯錄的碑記、奏議、序、頌中駐節固原的守邊大臣對固原的山川形勢和戰略地位很多精辟的論述,在今天仍有很大的啟發意義。諸如“固原者,陜西西北大鎮城也。………成化初,滿四亂,因升為固原衛。后累置文武重臣守備,故又設固原州。而總制(總督)大臣居此以鎮,凡榆、夏、甘肅諸鎮,皆聽命焉”[1](P48)。“固原長壕大塹,連山峻極,四塞之接而襟帶之固也。”“固原居中而執其樞,左顧則赴援緩、靈,右顧則迎應甘、涼,擊長山之蛇以合左右之節,逐中野之鹿以成掎角之形,固原實有焉。”[1](P50)“今天下大鎮五,陜西有三。然榆林依紫塞,寧夏負賀蘭,甘肅盤合黎而居祁連總兵各作一邊,長城自堅萬里。唯此固原,雖里受敵實眾,矧八郡成維,諸道攸通,邊一隙,西寇稀突,漠漠平原,莫可扼過,三輔為之震驚。故元載議城于至德,曹瑋筑軍于成平,忙哥刺立路于至元。”[1](P49)近人張維在評論《嘉靖州志》時說:“此書策議邊防,時有偉識,其論固原形勢難于戰守,一反方志夸張之習”[1](P148),這個評論是很中肯的。

“記”,是記載和反映明代及其以前固原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諸如《重修朝那湫龍神廟記》《重修顯靈義勇武安王廟記》《創造城隍廟碑記》《重修北亂池神廟碑記》等藝文志資料,不但記當代事、追溯和記載前代的事,而且再現了一處處固原歷代文化建筑景觀。《固原增修廟學記》《固原增修廟學后記》是明代固原文化教育發展的里程碑式的記載。《固原鎮新修外城碑記略》詳載了固原筑城的過程、規模和設施,是明代固原文化建設的一個縮影。

“序”和“奏議”等,多著眼于軍事方面,重在戰局和防御,但也與文化有密切聯系,嘉靖和萬歷兩志均表現了這一特點。在《嘉靖州志》中有序6篇、有奏議3篇,在《萬歷州志》中頌、歌、行、后序共計5篇,在軍事方面最具代表性,如《設險守邊大省勞費奏議》《設重險以固封守奏議》《平虜凱旋詩序》等,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與固原歷史有關的重大事件,文獻資料十分珍貴,參考價值很大。

《州志》記錄了與固原發展有關的人物,留下了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文史資料。《嘉靖州志》在《前代原州人物》和《前代名宦》兩節中,載有北魏至金代的歷史人物四十人。《萬歷州志》在《官師志》和《人物志》中,記載了從東漢到宋的歷史人物六十六人。志書中關于這些人物的記載,如《宋史》卷二百七十七《劉綜傳》,記載劉綜曾“獻議于鎮戎軍置屯田務”“詔從其請”,但并無具體內容。而《嘉靖州志·劉綜傳》,卻詳載“宜置屯田”的具體措施和理由:“請于軍城四面立電田務,開田五百頃”,可以解決“本軍一歲給芻糧四十萬石束”的問題,同時可以免除“遠民輸送”之苦[1](P30)。這些資料,可補正史之不足,是很珍貴的。人們可以從這些歷史人物(如宋代政治家范仲淹,楊門名將楊文廣等)在一個地區建樹的政績武功,熟悉地方掌故,了解地方歷史,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單列“祠祀志”為獨立門類,這說明州城建筑景觀的增多,直接反映出明代修志體例的成熟。“桐祀志”專載明代在州城內或州城外圍的三十處建筑景觀,諸如文廟、城隍廟、玉皇閣、社稷壇、上帝廟、文昌祠、東岳廟、三青宮、太白廟、火神廟、睡佛寺、地藏、磨針觀等。由于駐節固原陜西三邊總制歷經時間長、跨度大、人數多,這種特定的歷史背景有力地促成了新的人文景觀的不斷建設,為后人留下了憑吊的景觀。“制府專祠”“道鎮專祠”,不單是一種建筑景觀,而且是陜西三邊總制這一獨特的政權建制的產物,也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

建制與沿革、物產分布、驛站、田賦和人口、區域經濟等人文信息資料比較豐富,顯示了明代《固原州志》的社會功用價值。

建置沿革概括地展示了固原悠久的歷史文化。萬歷《固原州志》在《地理志》中明確系統地記載了固原的歷代建制:“固原州,古雍州域,世居戎狄種落。春秋為朝那,秦為義渠、烏戎。自秦昭王滅之,始開北地郡。漢武帝析置安定,蓋兼有涇、邠、隴、會之地。晉仍舊。元魏太延二年(436)置原州,尋改郡,屬太平。宇文周天和四年(569),筑原州城,已置總管府隸焉。隋大業初廢府,又別置平涼郡屬之。唐復屬原州。宋至道三年(997)建鎮戎軍。金升軍為州,元初仍為原州。至元十年(1274)立開城府。明降縣以屬平涼府。”明代中后期由于西北邊疆地區軍事的需要,固原由一個隸屬平涼府的小縣,很快變成一個駐節“三邊總制”的大鎮。“初,開成縣設在固原之南四十里。洪武初,固原設巡檢司”。“景泰元年(1450),始筑固原城。”三年,“立為守御千戶所”。“成化三年(1467),北虜內侵,攻破開成縣,因徙縣治于固原。”“四年,土達滿四反,……改固原守御千戶所為固原衛。”[1](P69)

經濟史料記載了明代社會相對穩定時期固原的經濟發展情況。《嘉靖州志》對經濟史料的記載比較簡單,沒有列出專門章節介紹田賦,只有《土產》一節列出物產的種類,只是在《文武衙門》中簡略地反映出來;《萬歷州志》則有《田賦志》,既記載了物產種類,又記載了戶口、田畝、賦稅、均徭銀,以及屯田、屯糧、屯草的具體數字。如果把兩部《州志》有關的數據放在一起比較,對研究明代的軍事屯田制度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在戶口方面:《嘉靖州志》所載固原州有民匠雜役戶(手工業)七百七十三戶,男子三千三百三十八丁;而《萬歷州志》記載則增加到一千一百六十七戶,口五千三百八十八丁。在田賦方面:《嘉靖州志》所載年收夏稅一千八百三十石多,秋糧二千六百零九石多,兩項合計四千四百三十九石多;而《萬歷州志》記載,年收夏秋糧只有本色二千一百九十九石多,如換成折色,則只收一千七百八十三石多。通過具體的數字對比,從中看出賦稅減少了,人口增加了,說明萬歷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相對穩定。《萬歷州志》分別在《總制秦公政績碑記略》《官師志》中記載了三邊總制(總督)官方開辦手工業作坊的情形,秦紘“推演古法,造兵車,造火器”,劉天和“造兵車,獨輪,挽之以施火器”;同時由于秦紘“開府辟城郭,增兵收鹽利,惠商以實塞”,固原“自是商賈云集,物貨流行,人有貿易之利,官得經費之資,公日富矣”,地方經濟得到發展[1](P89、118)。

鹽引與商賈反映了明代固原商貿繁榮情況。《嘉靖州志》詳盡地記載明代固原鹽引機構與營銷情況,由總制秦紘奏設的固原鹽引批驗所,在州城內設東、西、南、北、中五大鹽廠,實際上是靈州鹽課司下設的“批發部”,不但為當時陜西邊的軍用馬匹的交易、軍用糧食儲運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而且由于到鹽引批驗所驗稅的支引鹽數量大,批發的鹽課數量大,商人眾多,促進和繁榮了當時固原的商貿。正像駐節固原總制陜西三邊軍務楊一清所描述的“鹽商云滃,鹽廠山積,固原荒涼之地,變為繁華”[2](P341),可見固原鹽引批驗所以及在城內設置的五大鹽廠的規模和本地商貿經濟的發展程度。

馬政反映明代固原輝煌的軍事發展歷史。由于北邊戰爭的需要,馬政盛衰成為終明一代的國家大事,作為牧馬重要基地的固原,也成為其歷史上輝煌時期之一。明代固原衛、苑馬寺、三邊總制的設置,不但成為一級龐大的軍事機構,而且詳細記載了固原馬步駐軍的布防,是研究明代固原軍事、馬政的重要史料。明代固原苑監,是明政府在西北的重要監牧地之一,是朝廷設置在固原的馬政管理機構。兩部《州志》詳細記載了苑馬寺在固原的長樂監隸屬的開城、廣寧、黑水諸苑的地域分布,管領的馬房、草場、馬圈,包括諸苑監的管理人員設置等,可以看到明代在固原的駐軍、馬政、屯田等整體情況[1](P342),是研究明代經濟社會的重要資料。

結語

明代固原鎮是西北邊境的9個軍事重鎮之一,也是陜西三邊總制(總督)駐節之地,嘉靖、萬歷兩部《固原州志》多從邊備角度來詳細談及,并由此展開對明朝邊備政策的反思,諸如邊疆史地、西北治邊名人、有關西北的藝文和固原地名由來以及民族遷徙等,集中體現了固原古代的歷史文化成就,也是研究明代固原乃至寧夏和西北地區十分重要的文獻資料。(責編:沈喬)

Abstract The two “Guyuan State chronicles” in Jiajing and Wanli of the Ming Dynasty are the earliest existing local chronicles in Guyuan, which are significant materials to study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Guyuan in the Ming Dynasty. They provide important references for the future compilation and revision of local chronicles, furthermore, provide valuable basic documentation to study history and culture of current Guyuan.

Key Words Cultural value Ming Dynasty Guyuan State chronicles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自窥自偷在线看| 亚洲视频在线青青| 91久久精品国产|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97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不卡| 亚洲性视频网站| 日韩视频免费| 亚洲国产欧洲精品路线久久| 亚洲男人在线天堂| 久久福利网| 99er精品视频| 亚洲精品日产精品乱码不卡| 久热这里只有精品6| 亚洲精品另类| 亚洲第一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业不| 有专无码视频| 国产丝袜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精品夜恋影院亚洲欧洲| 亚洲天堂福利视频| 亚洲天堂网2014| 日韩第一页在线| 成人亚洲国产| 亚洲有无码中文网| 国产91无毒不卡在线观看| 精品成人免费自拍视频| 色天天综合久久久久综合片| 亚洲香蕉久久| 亚洲人在线| 毛片国产精品完整版| 狠狠亚洲五月天| 国产成人福利在线视老湿机| 亚洲国产高清精品线久久| 欧美激情,国产精品| 在线观看国产精美视频| 国产黄在线免费观看| 91福利免费视频| 国产高清在线丝袜精品一区| 国产视频大全| 国产精品福利在线观看无码卡| 免费不卡视频| 国产福利一区视频| 久久久久中文字幕精品视频| 99ri国产在线| 国产经典在线观看一区| 国产精品欧美日本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欧美激情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午夜电影在线观看国产1区| 欧美午夜视频在线| 日本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男人的天堂久久精品激情| 五月丁香伊人啪啪手机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综合一二三区在线| 在线观看视频99| 久久毛片网| 本亚洲精品网站| 久久精品丝袜| 性欧美在线| 日本福利视频网站| 亚洲无码91视频| 国产午夜在线观看视频| 日韩中文精品亚洲第三区| 午夜限制老子影院888| 91小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版高清| 欧美一区二区福利视频|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图片| 制服无码网站| 在线免费不卡视频|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免费精彩视频| 欧美一级色视频| 欧美天堂在线| 国产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网站|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日本高清视频在线www色| 538国产视频| 国产自在线播放| 国产在线视频导航| 91免费观看视频| 久久激情影院| 精品国产欧美精品v| 国产又粗又猛又爽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