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周權
摘 要:教育的本質是“教書”和“育人”, 即在知識和技能的傳授之外, 還應重視對學生為人處世之道的培育, 此高度幾乎超越前者而成為影響學生立身之關鍵。而現代教育“育人”之方向在乎對核心價值觀的靠近, 其抽取于中國泱泱幾千年文明文化之積淀, 歷經舍棄與填充得以凝聚于現代富強、民主等十二詞的價值觀念承載之上。所以, 傳統文化與知識的結合是教育發展之趨勢, 是教書育人高效、全面教學目的達成的重要途徑。以高度思辨和理性為標識的物理學科教學亦不例外。
關鍵詞:傳統文化 物理教學 探析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1.01.020
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提出:“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于引導青少年學生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作用……地理、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課程, 應結合教學環節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內容”。所以, 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不僅是對國家教育政策方針的契合, 且對學生自身與國家發展以及課堂教學模式、氛圍與效果的改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下面, 我便以教學情境、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為綱,對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高中物理教學問題詳做闡述。
一、在課外拓展過程中滲透傳統文化知識
教師通常在物理教學過程當中會運用“類比”這一方法,幫助學生去理解一些抽象性比較強的知識。比如將磁場、電場、重力場進行類比,V-t圖、F-t圖、P-v圖培養學生養成對這些問題的敏感性,這可以有效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而其實類比思維是來自《易經》的思維方式,這是中國最根深蒂固的傳統思維方式,深入到了中國人的骨髓當中。張曉光先生曾經說過,古代中國在文學藝術上面往往擁有著一種浪漫想象的傳統,而同時在科學技術方面的發明創造性也比較強,從而成就了舉世無雙,這種相當程度與類比思維的擅長和保持都具有較為緊密的聯系。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了解到,在物理發展史上利用類比的方法所發現的新理論以及新規律。比如,奧斯特發現了電流周圍有磁場,法拉利用類比的思想探索,發現磁生電,等等。但同時教師也要讓學生知道,要用辯證思維去看待類比方法,類比推理通常會運用在事物之間的相同點來進行推理,結論并不是必然的可靠。
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力學、電磁學、光學熱學等各方面進行學習之前,都可以適當地給學生們介紹一些《墨經》《夢溪筆談》《天工開物》等著作中所蘊含的物理學知識。這些知識有機地融入自身教學過程當中。在課堂上適當地給學生們講述一些近代科學成就,而這也是向同學們滲透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比如在光電效應這一章節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就可以給同學們介紹我國科學家吳有訓用實驗驗證康普頓效應,可以有效讓學生在進行物理課堂的學習過程中激發學生的民族自信心,發揚中華民族的創造精神,挖掘出我國近代科學家先進事跡所體現出來的中華傳統美德,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
二、教學情境的傳統歷史創設,古典時空的氛圍浸染
教學情境的定義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設的情感氛圍”,即其指向為“情感”,創設方式則可為物理環境、教學活動等。傳統物理教學往往依托教材基礎而將教、學思維定位于西方科學辯證的理性思維之下,情境情感指向亦為嚴肅,而忽略學生根深蒂固的基于傳統文化的中國式認知方式。所以,教師應正視并充分利用民族傳統思維與文化, 展其之長,促生之解。
例如:在講解“時間和位移”一節“時刻和時間間隔”部分時, 我先按照教材上的數軸表示法,引導同學們理解用點表示的時刻概念與用線段表示的時間間隔概念。此后, 我提出:“此兩種時間概念亦被古人發現并納入時間研究體系中,但在沒有數軸的前提下,其是如何用獨特的傳統思維和語言表示的呢”。我便帶領同學們通過互聯網查閱得出:《墨子·經上》言:“宇宙, 彌異所也;久,彌異時也。宇乃東西家南北, 久乃古今旦暮。”此即中國較早的時空觀。且在時刻和時間的認識上,亦有:“時,或有久,或無久,始當無久”,即“有久”乃時間間隔,“無久”乃時刻,亦為“始”。可見,中國古人亦有廣闊的時空視野,且如此的文學化用語有效地褪去了時空生硬的物理概念色彩,而營造了一種容易被學生感知的濃濃的古典氛圍情境,其對傳統文化的知識認識和情感亦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三、教學內容的傳統文化轉向,知識內理的古今認知
傳統的物理語言在科學理性的物理思維和學科定位指導下,亦呈現出理性、縝密之特點,此確是理應的學科研究與表述態度,但有效的教學從來不是循規蹈矩而無視學生主體特點的產物。在此層意義下,所謂的理性縝密亦可被詮釋為生硬與陌生,而同可對知識內理進行有效傳遞且亦符合學生認知思維的方式便在于對傳統文化的轉向。
例如:在《牛頓第一定律》一節的教學中,教材中的牛頓第一定律為:“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比绱藛渭兊某橄蠡磉_并不能使學生簡易地理解并加深對其的記憶。針對此,我便引入《墨經》中中國傳統式對力的定義:“力,刑(形)之所以奮也?!薄靶獭币酁椤靶巍?,指物體;“奮”即指物質或精神的狀態改變,亦為對現代抽象“力”的意會性描述。我亦舉出“奮發向上”“奮起直追”等現代詞語與“鳥兒奮而飛起”等語句以讓同學們對其進行更深的理解。這不僅傳遞了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和古人智慧,亦契合學生中國化的思維方式,同時對牛頓第一定律本身做出了同理而不同形的別樣化詮釋。此外,還可以通過選修課程、實踐活動等的設計,豐富教學內容,同時豐富傳統文化的傳播載體。
四、教學方法的傳統思維靠近,認知方式的契合延續
教學方法幾乎是決定教學成敗的關鍵,因其關乎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的接受與內化程度,所以,對于它的研究幾乎成為教研工作的主體。而方法的內核是思維方式的取向,思維則決定于文化,所以中國傳統文化孕育出來的思維才是有效的物理教學應秉持的教學原則。《易經》中“觀物取象, 以象盡意”“方以類聚,物以群分”的類比思維為中國傳統典型的思維方式。張曉光先生也說:“古代中國之所以長期在文學藝術方面有著一種浪漫想象的傳統,在科學技術方面有發明創造性……這在相當程度上都和類比思維有關”。所以,物理教學應恰用類比,并借鑒西方歸納、演繹等思維方式。
例如:在“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與時間的關系”一節的教學中,為使同學們更加清晰形象地理解速度與時間之間的關系,我采用了v-t圖像。類比此,在“牛頓第二定律”《歐姆定律》等章節均采取了相似的“U-I”等圖, 以清晰直觀地解釋物理原理,同時幫助同學們獲得對物理關系共通性的認識。除此之外, 我還恰當地引入歸納、推理等思維方式。例如:在“重力基本相互作用”一節的教學中, 我便引導同學們通過演示、提問、總結的方式從力不能離開物體而獨立存在、證明力的存在和施力受力雙方的相互作用,總結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原理。如此的中西思維的恰當融合與運用將在最大程度上契合、發展學生思維, 提高學習質量和效果。
傳統文化是學生精神之依存,是國家與社會發展之本,在以教書育人為導向的教育領域中,其亦應為伴隨各學科教學之重要教學內容和資源。
參考文獻:
[1] 常愛江《高中物理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的研究與實踐》,山東師范大學,2013年。
[2] 郝磊哲《基于傳統文化教育的學科教學研究》,《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18年第47期。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第9期。
[4] 萬立榮《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融入物理教學的探究》,《物理通報》2015年第5期。
[5] 王遠江《初中物理教學引入傳統文化的思考》,《學子(理論版)》201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