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汝紅
摘 要:教書育人是教師的本質工作,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育人的難度與意義更加的大。而歷史作為傳承我國五千多年文化的重要學科,其中蘊含了十分深厚的底蘊,對于學生優良的品質培養有著很大的作用。基于此,本文主要針對如何在高中歷史課堂中開展育人教學進行了詳細分析,希望能夠對相關人員有所幫助。
關鍵詞:高中歷史課堂;育人教學;新課改
引言:高中歷史課程教學的目的不只是讓學生尊重歷史,同時還得讓學生懂得利用歷史活動發展規律,并在認識歷史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三觀。與其說歷史教師是在教授歷史,倒不如說歷史教師是在借助歷史知識教育學生怎樣做人。所以在具體教學中,廣大高中教育工作者應該清楚認識到這一點,采用合適的方式充分發揮歷史課堂的育人作用,促使學生更好的發展。不過就具體情況來看,因為應試教育的影響,使得部分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往往側重于學生應試能力的培養,所有的教學活動都是圍繞此來組織開展,對于其他方面比較忽視,這樣嚴重阻礙到歷史課程育人作用的發揮,不利于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就這一方面來說,加強在高中歷史課堂中開展育人教學探究意義重大,具體分析如下。
一、在高中歷史課堂中開展育人教學的必要性
(一)當代青少年犯罪比例逐年上升
近年來,青少年犯罪已然成為十分突出的一大社會問題,例如馬加爵、許力等。青少年犯罪不僅會對社會產生很大的不良影響,同時對于雙方家庭也會有著很大的打擊[1]。而在高中歷史課堂中合理組織開展育人教學,則能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并且在遇見問題的時候可以借助史實進行反思,從源頭上把控青少年犯罪情況的發生,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二)德育教育是各項教育工作的核心
青少年是社會發展的后備力量,是國家的希望與民族的未來,他們的素質水平直接關乎到國家與民族的命運。所以當前我們國家對于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十分重視,并且多次強調。不過就具體情況來看,當前學校教育管理中依舊存在很多的不足,十分看重智育,對于德育則比較忽視。而這就需要高中歷史教師清楚認識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勇敢承擔起這一重任,在教學實踐中加強“育人”。
(三)歷史學科特征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不僅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文化,同時還造就了各種優良的品格。所以說,相比較于其他學科,歷史學科在育人方面有著顯著的優勢。例如歷史知識博大精深,所以極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歷史以史鑒今,能夠讓學生信服;歷史中存在很多杰出的人物,可以當做學生的榜樣。而對于高中歷史教師來說,就應該將這些合理利用起來,促使學生道德品質的發展,使其成長為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為國家發展與社會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
二、高中歷史教學中育人效果不理想的原因
(一)客觀原因
當前高中歷史教學育人效果不理想的客觀原因主要就是具體教學中存在顯著的淡化德育的情況,這樣嚴重阻礙到歷史教學中育人效果的提升。首先就是師生都十分看重分數,對于德育方面則比較忽視。這樣導致在課堂上,教師往往只顧著知識的灌輸,而學生則忙于接收,無暇顧及到其他;其次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往往側重于知識技能目標的達成,對于情感價值觀目標則比較忽視;最后就是在教學評價上,考試成為唯一的評價方式,而分數則是重要標準。這樣也就強迫教師側重于知識技能的教授,長此以往,便會導致歷史教學逐漸偏離育人目標,整體教學效果難以得到提升。
(二)主觀原因
高中歷史教師在具體育人中應該嚴格遵循知行統一、循序漸進等原則,而且應該多角度的進行問題分析,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進行歷史的評價,發揮學科育人效果[2]。不過就當前情況來看,雖然我國已經實施了素質教育,倡導教師樹立“以生為本”的理念,不過在具體落實中,依舊難以擺脫對成績分數高度重視的外部環境。而且就當代高中生而言,存在著個性鮮明、自主性強等特點,如果教師依舊沿用傳統灌輸式模式,很有可能引起他們的抗拒,難以達成理想的效果。
三、在高中歷史課堂中開展育人教學措施
(一)從更高的角度審視歷史課程
高中歷史教師應該站在更高的角度審視教學內容,并且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高中歷史學科具體可以分為歷史史實、世界歷史、經濟歷史以及政治歷史這幾個部分,而教師在這些部分內容教學中,不應該僅局限于教材,而是需要從更高的層次進行分析,使得學生可以體會到各個板塊內容想要表達的道理。
例如在歷史史實這一內容教學中,教師便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歷史的分析,并且掌握其發展規律,最終實現發現歷史真諦的目的。如不斷的戰爭與起義說明了只有真正為人們利益抗爭的政府才能獲得勝利,獲得廣大人們群眾的支持。總的來說,高中歷史教師應該讓學生明白人和的重要性,教導他們在今后的為人處事中因能夠給嚴格遵循“人和”這一原則。而在經濟歷史板塊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分析與講解讓學生明白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一道理,讓他們弄清楚經濟會影響到一個人,甚至是一個國家的地位[3]。而在政治歷史板塊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明白“只有一個中國”、“只有共產黨才能帶領中國持續發展”的道理,同時讓學生應用馬克思主義的方式去思考與看到問題,并有意識強化他們的愛國情感。
(二)充分了解與熟悉歷史教材內容
高中歷史教材內容是教師育人目標達成的重要基礎,所以需要教師充分了解與熟悉歷史教材內容,并且發掘其中蘊含的哲理,然后合理呈現出來。在具體發掘中,高中歷史教師應該盡可能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再借助歷史知識、事件以及人物等去教育學生。這樣能夠避免學生在知識學習中產生陌生感,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最終達成理想的教學目標。
例如在中國近現代史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整個過程這一知識教學中,主要經歷了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辛亥革命等斗爭,最終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在該節課程知識教學中,教師不僅需要讓學生明白這些斗爭的意義,簡單背誦歷史知識點與時間點,同時還得帶領學生深挖教材內容背后隱含的意義,讓學生明白中國成立最為主要的還是人們意識上的覺醒,教育學生通過這種方式思考自己的人生,要想真正改變自身命運,最為主要的還是從改變現在的自己做起,要想受到他人的尊重,首先就得讓自己強大起來[4]。又如在世界大戰知識教學中,教師應該讓他們明白其發生原因,思考怎樣才能有效避免戰爭等。同時,還應該借助此教育學生在今后與人相處的時候應該多為別人考慮,而不是只考慮自己,只有這樣才能達成共贏的目的。
(三)應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
高中歷史教材中存在十分豐富的內容,不過教師在具體教學中不應該僅局限于此,盲目的照本宣科,這樣對于學生的成長與進步有著很大的不良影響。在傳統教學模式下,高中歷史教師往往采用灌輸式教學模式,將課堂當成是自己個人表演舞臺,而學生則十分被動,并在歷史知識學習中大都是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完成,這樣很難將歷史課程魅力充分展示出來,不利于學生興趣的提高,而且還會阻礙到育人目標的達成。針對此,高中歷史教師應該清楚認識到這一點,積極轉變傳統教學觀念,合理應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以便吸引學生的眼球,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
例如在“交通工具和通訊工具的進步”這一課程知識教學過程中,教師便可以轉變傳統純口頭說教的方式,先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呈現之前和現在的交通工具和通訊工具,然后讓學生進行對比,這樣便可以讓學生直觀感受到其進步。之后便提出問題:“你們覺得交通工具和通訊工具還會進步嗎?會進步到什么程度呢?”問題提出之后就將課堂時間交給學生,讓他們大膽的發揮自己的想象[5]。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也應該合理滲透德育教育,讓學生明白科技進步的背后是諸多科學家默默無聞的努力,而要想為社會做貢獻,必須得從現在開始努力學習。
(四)注重歷史教學的社會實踐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高中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只看重理論知識的教學,旨在培養學生的應試能力,提升他們的考試成績。不過在這種模式下,將會嚴重阻礙到育人效果的提升,而且對于學生今后的發展也有著很大的不良影響。針對此,高中歷史教師應該清楚認識到這一點,加強注重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以便幫助學生更好鞏固課堂所學,提升他們的知識應用能力,達成理想的育人教學目標。
例如每個地區都會有著其發展歷史、歷史事件與歷史人物,而高中歷史教師便可以從最基礎的部分著手,引導學生挖掘當地歷史內容。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將學生合理分成幾個小組,然后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究,之后將探究到的內容帶到課堂上和同學一起分享與交流。除此之外,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進入烈士陵園、歷史博物館等參觀,使得學生可以切身感受文化痕跡,加深學生對歷史的感觸。必須得注意的一點,歷史人物有好有壞,所以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合理區分,認識到做壞事最終還是會受到懲罰的,如秦檜等。
(五)合理引入多媒體技術
隨著科學技術不斷發展,教育領域也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多媒體便是重要代表,將其合理引入高中歷史課堂中,能夠將枯燥的知識生動趣味化,從而有效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更好理解與掌握。同時借助多媒體還有助于育人工作的開展。針對此,需要高中歷史教師加強重視,并且結合實際情況合理落實,以便推動教學目標有效達成。
例如高中歷史教師可以舉辦一個活動,讓學生介紹一下自己喜歡的歷史人物,并且說出喜歡的原因,將這些制作成PPT進行講解。高中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自學能力,而通過這種方式,則能很好鍛煉學生的思想意識,使得他們不再盲目的跟隨教師走[6]。而且在演講準備階段,學生也會通過各種途徑挖掘和了解相關歷史人物,認識到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并且以其為榜樣,從而達成理想的育人效果,促使學生更好的發展。
結語
綜上所述,道德品質是一個人成長成才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該清楚認識到這一點,充分發揮課程育人作用,有意識的強化學生的道德品質。具體就是需要教師站在教材之上,從更高的角度與層次引導學生對歷史課程內容進行思考與分析,并且尊重他們的課堂主體性,給機會讓他們充分表達自身看法與觀點,從而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實現綜合素質的提升,為學生今后的學習與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鄭瑞紅. 試論如何有效利用情景教學模式開展高中歷史教學[J]. 考試周刊 2018(47): 153-153.
[2]邵俊清. 以史為鑒,育人以德——試論中學歷史教學中的德育[J]. 新課程·下旬, 2016, 000(011):266-266.
[3]朱燕青. 以史為鑒 育人以德——試論中學歷史教學中的德育[J]. 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 2019, 013(031):257-257.
[4]楊二蘭. 授人以智,育人以德——試論中學歷史教學中的“尚德”教育[J]. 文教資料 2016(5):171-172.
[5]朱小強. 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J]. 教師博覽(科研版) 2020, 010(001):89-90.
[6]蔣愛華. 如何把高中歷史教學與德育教育相結合[J]. 中國科技投資 201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