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昕宇
摘要:大型交響組曲《夢橋》用音符同步記錄下完全由中國設計與制造、刷新多項世界橋梁史記錄的港珠澳大橋建設,由一首歌曲升級為交響組曲,邀請中國頂級演奏家和樂團錄制專輯,并于國家大劇院首演。機遇與挑戰并存,建設者與作曲者超越了自我,將中國制造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境界。
關鍵詞:港珠澳大橋? 交響曲? 專輯? 創作? 演出
港珠澳跨海大橋最早由香港建筑師胡應湘1983年提出,2009年12月15日開工,主體工程2016年9月27日貫通,2018年10月24日全線貫通。在波濤洶涌的伶仃洋上,萬建設者經過近10年夜以繼日的勞作,構建由55公里跨海大橋、人工島、7公里海底隧道、高速公路為一體的建筑巨制,展示中國基礎設施建設實力,加速珠三角地區經濟發展,是“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地標性建筑,中國“十二五”重點工程,是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
黑格爾說:音樂是流動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樂。大型交響組曲《夢橋》于港珠澳大橋通車當日通過網易云音樂平臺正式發布,作曲家方崠清深入實地歷時3年創作而成,用音符譜寫世紀工程,特別獻給大橋的建設者,是其2016年大型三重協奏曲《俠》后的又一代表作品,也是其中西合璧、大氣唯美、細膩精致創作風格的新突破。
一、錄制與演出
2017年6月29日,大型交響組曲《夢橋》專輯,在北京進行錄制。作品集結當代中國古典音樂最優秀的演奏家,國家級的表演藝術,呈現中國建設者的奮斗華章。世界級建筑彰顯的中國力量,交響樂呈現的重量級豐富與恢弘,流動與凝固之間的匹配交相輝映、相得益彰。史詩般的組曲由五個樂章組成,從自然、歷史、人文、科技等方面勾勒改革開放以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國家路線,向一代又一代的勞動人民敬禮。作品在起承轉合之間自由開合,在浩瀚云圖中領略黎明的曙光、大海的深沉、搏擊的吶喊、苦難的過往、激情的歲月,音樂長卷娓娓展開,渾然天成,扣動每個人業已張開的心弦。
樂曲歷時47分10秒,震撼效果堪比經典電影配樂,不同的是,譜寫對象不是虛構的故事情節和畫面,而是惠及人類的超級工程,以及生生不息、默默無聞的勞動者群體。弦樂群的堅實溫暖、定音鼓、大鼓的鏗鏘有力,銅管群的響徹云霄,大提琴、古箏、鋼琴的舒展和力量,故事在音樂中。如果配以港珠澳大橋的視頻及畫面,音樂與橫跨海面的高聳大橋、浩渺深邃的大概、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會自然融合。
第一樂章,獻給歲月(序曲),奏鳴曲式結構。綿延的低頻弦樂勾勒浩瀚大海寂靜的黎明,一如近代我們黑暗的屈辱歷史,孕育生命的蒼茫大地,華表的紋理間記載。繼而溫暖舒緩的弦樂響起,銅管組嘹亮的號角響徹天際,宛如旭日東升,將溫暖帶向人間,混沌天地逐漸清明。鏗鏘的定音鼓與持續運行的動力節奏,弦樂與管樂的相互交替,宛如逐漸沸騰的血脈,更似嘹亮的集結號,凝結勞動人民投入到創造時代的歷史洪流中。整段音樂充實強烈的戲劇性對比,層層推動時光跳動的脈搏,越來越寬宏與激越的音響,揭示港珠澳大橋從無到有的孕育過程,新的時代華章漸漸響起……
第二樂章,獻給歷史(古箏協奏曲),由中國“十大”青年古箏演奏家、中央音樂學院教師蘇暢領銜演奏。在古箏與西方大型交響樂團的映襯里,訴說700年前,曾留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代民族英雄文天祥過“伶仃洋”的歷史畫面。在相互的激烈碰撞中,時空轉換,而今跨海建橋,中國人的民族氣節在古今時空承接。最具代表性的中國樂器、具有2000多年的琴音,穿越古今歷史長河,橫跨東西音樂,一琴與樂團大眾碰撞出時代強音,傾泄出民族的宏圖大志。
第三樂章,獻給建設者(鋼琴協奏曲),由青年鋼琴演奏家、中央音樂學院教師李美彥領奏。從設計到施工近10年,建設者數萬個日夜的持之以恒,建造了當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偉大工程。鋼琴呈現的果敢、堅定的打擊樂般的音效,不斷推進的節奏與韻律,表現了大橋建設者勇往直前、夜以繼日、艱苦奮斗的工作熱情。樂曲一開始就是熱火朝天的施工場面,音樂的力量與韻律震撼撲面而來。
第四樂章,獻給大海(大提琴協奏曲),由大提琴演奏家、中央音樂學院附中校長娜木拉領奏。舒緩深邃、寬廣細膩的溫柔旋律娓娓蕩漾,在人與自然的愛與依存中,索取與回饋可持續的良性循環著,跨海之橋連接兩岸。大提琴的柔和與深情得以酣暢淋漓的詮釋,對孕育生命海洋的敬畏,包容而深沉。
第五樂章,獻給港珠澳大橋(引子與進行曲),是新篇章的號角。歷經三萬過個日夜建設,在東升陽光的照耀下,一條鋼鐵巨龍躍然海面,港珠澳大橋的巨大身影映入眼前。在持續柔和的音符播撒下,一股強勁的力量逐漸凝聚。進行曲的動感前行中,一個更加恢弘的氣氛逐漸形成,時代的巔峰業已鑄就,新的征程又將起航。
作品由中國愛樂樂團、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等首席演奏家聯合樂團演繹,陳允、李喆、龍翔、楊錳等首席演奏家錄制,弦樂組就50人,所有演奏人員近百位。音樂總監為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閉幕式錄音師江松松,2018年上海新索音樂有限公司出版發行。樂譜1000多小節、數十萬音符。作曲、演奏、錄音多環節的頂級配置,成就頂級發燒唱片。
2019年6月6日,大型視聽交響音樂會“夢橋——致敬港珠澳大橋”在國家大劇院隆重首演,在京城引起轟動。由港珠澳大橋工程建設工會聯合會、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鐵建電氣化局集團有限公司、中鐵大橋局集團有限公司、中鐵山橋集團有限公司主辦,《橋梁》雜志社承辦。
錄制轉換為演出,音樂以新的面貌與視角呈現,演出陣容也作了升級。在巨幅投影下,指揮家李心草先生執棒中國交響樂團演出,小提琴演奏家呂思清、大提琴演奏家娜木拉、青年鋼琴家元杰、青年古箏演奏家蘇暢等一線演奏家傾情加盟,呈現一場以橋梁為主題的音樂盛會。
攝影之于方崠清音樂創作,標題性音樂的可視性畫面感躍然眼前,在流動的樂聲中。抒情的浪漫旋律,大氣與細膩之間沖擊帶來的感染力,他妙筆生花的任意揮灑。關注大眾主體,使他的音樂娓娓道來,深入淺出的語言,有經典電影配樂的迷人氣質。
二、創作歷程
方崠清,最具實力與思想的當代青年作曲家之一,師從著名作曲家葉小綱,獲第五屆中國音樂最高獎“金鐘獎”“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作曲比賽第一名。擅長從古典文學中取材,以標題性的作品、影視配樂的磅礴和深情、音畫般的視聽、西方技法講述中國故事,作品經常上演于多國的主流音樂節及知名音樂廳,獲得很高評價。他不僅是作曲家,也是攝影家,《夢橋》專輯封面圖片就是其攝影作品。
《夢橋》的創作周期為三年,是建國后第一部獻給中國橋梁建設者的交響作品,主辦單位與作曲家的初期愿景為一首歌曲。2017年初,經過兩年選拔,大橋之歌征集活動結束,《夢橋》(韋東慶作詞、方崠清作曲)等五首歌曲經專家組委會評審并公布。自2014年活動開始,社會各界多以大橋建設者、大橋工程、歷史文化、改革創新和走向海洋五個元素進行創作。
歌曲《夢橋》以天使般的童聲(白亦琳演唱)哼鳴引入,溫暖的弦樂將音樂畫卷展開,孕育希望的種子。柔和的女聲(紀敏佳演唱)訴說偉大事業夢,厚實的男聲(靳韜演唱)將鏡頭逐步定格在熱火的建設現實。歌曲是同名交響曲第五樂章的主題,是交響曲的核心韻律。
2015年初,《橋梁》雜志社社長楊志剛和港珠澳大橋管理局黨委副書記韋東慶初次與方崠清接觸,請為港珠澳大橋寫一首歌曲。不久,他親赴伶仃洋上的施工現場,濤濤海面和高聳的大橋,遠遠超出了自己的想象,內心是深深的震撼。同年8月,方崠清第二次到現場,深入建設者中緊密交流,了解施工中的苦樂酸甜。
采風結束后,方崠清對大橋領導說,與世界矚目工程相配的,也只有恢弘豐富的交響樂可以體現,多方位多角度的立體展示。主管領導領會了方崠清的藝術構思,并委約其進行交響曲創作。
接受任務后,方崠清多次往返北京和珠海,深入了解工程施工進度,創作與施工同步。完成了同名歌曲后,開始集中創作交響曲。自我構思,并參考了大橋之歌征集活動中同行的創作方向,反復推敲中逐漸確定了段落主題,標題次序、曲式結構、調式調性及矛盾沖突等。
方崠清并發揮自己的創作優勢,選用了古箏、鋼琴、大提琴與西方交響樂協奏的形式,是他一貫的拿手好戲。從中不難看出其不同時期的創作脈絡和延續,第二樂章的古箏協奏部分,是最后完成的。為了創作,方崠清出海五次,親身深入施工一線,三年全身心的投入只為這部作品。
期間,方崠清還在建筑工地為建筑工人舉辦了一場古典音樂的普及講座,在音樂及建筑的異曲同工之妙里,在務虛與務實之間,結合自身創作精力與經驗,深入淺出的介紹受到大家的歡迎。在場聽眾踴躍提問,以至講座時間拖長。大家領略到了藝術的包容性,傳播性、美學追求及自身不可取代的藝術特色。
作品的成功之處在于:譜寫當代中國名片式的代表作品港珠澳大橋,緊扣時代脈搏,彰顯國家實力,展示中國制造的大國工匠精神;勞動人民是創造時代的英雄,港珠澳大橋建設者是勞動大眾的縮影,極具代表性;作為當代頗具影響力的作曲家,方崠清將自身創作優勢發揮到極致,并有了新的突破,實現藝術創作的又一次美麗蛻變;港珠澳大橋相關單位的大力支持及積極配合,是作品順利完成的原動力;中國古典音樂圈頂級樂團、演奏家、錄制、演出字源的頂級配置,使作品得以最完美的發燒級呈現;各種相關頂級資源的優化配置,完成了中國橋梁界和音樂界的一大盛事。
結 論
積極響應黨的號召,文藝工作者要學會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優秀文化,肩負“一帶一路”的文化責任,音樂是一種抽象的表現形式,極富感染力,和繪畫、書法、舞蹈、文學、建筑、科學等聯系緊密。方崠清大型交響曲《夢橋》譜寫了一項世紀建筑,是華夏兒女誠摯的中國夢。
創作出更多優秀的民族作品,貼近人民群眾的生活,結合西方優秀的作曲技法,在更多更好的舞臺服務更多的人民群眾。方崠清也表達了以后的創作規劃,把中國夢系列繼續下去,關注國家設施建設中蘊含典型家國情懷的事件,展示中國氣象,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