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濤
摘 要:本文選擇正處于高速發展期典型的山水城市——廣州市從化區作為案例,分析其城市特點與現狀交通,指出其在交通規劃方案面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軌道交通集約出行、道路網絡城鄉一體化管理、特色生態旅游交通提升的策略。
關鍵詞:山水城市;交通規劃;從化區
0 引言
上世紀90年代初錢學森教授正式提出“山水城市”[1]這一概念,學術界和規劃界廣泛關注。受自然地理條件的影響,山水城市交通發展在不同時期和發展背景下面臨的種種困境。新時代我國將全面推行生態文明建設重要戰略思想,山水城市將成為“美麗中國”戰略的重要載體。如何讓山水城市的交通系統保障青山綠水和城鄉和諧發展,有效支撐城市空間和產業布局,是交通規劃從業者亟待研究的領域。本文選取了正處于高速發展期典型的山水城市——廣州市從化區作為案例,分析其城市特點與現狀交通,指出其在交通規劃方案面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交通規劃策略,嘗試性提出可實施性的方案以供參考。
1 從化區概況
1.1 城市發展概況
從化地處廣東省中部,廣州市東北面,珠江三角洲到粵北山區的過渡帶,離珠三角發展成熟區約40 km,距離廣州中心城區約60 km[2]。從化區東北部以山地、丘陵為主,中南部以丘陵、谷地為主,西部以丘陵、臺地為主。境內有100多個湖泊水庫,12萬公頃青山,森林覆蓋率67.2%,屬于典型的山水城市。2019年,從化區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355.86億元,戶籍人口64.17萬人,城鎮化率44.8%,低于廣州其它區,城鄉二元結構明顯。
1.2 交通系統現狀
1.2.1 對外交通方面
(1)交通樞紐較單一,承擔不起對外快速輻射功能:僅有三個客運站,僅從化客運站有對外功能,鰲頭、溫泉客運站尚未正式開通;從化客運站以對市內班車為主,與軌道14號線功能有一定重疊,承擔不起對外快速輻射作用。
(2)區域道路以南北向為主,東西向缺乏;高速出入口分布不均:南北向通道均以高快速路為主,共5條,但東西向缺乏,目前僅通過省道對外聯系;靠近中心城區的高速出入口較少,僅1個街口出入口,同時西部出入口也僅1個。
(3)與市中心區聯系耗時長、通道壓力大,且過于依賴個體交通,一定程度削弱從化與市中心聯系。
1.2.2 內部交通方面
(1)鎮際交通通道數量不足,且與過境交通功能重疊,造成局部擁堵:鎮際交通與過境交通重疊,如國省道G105、S355既是過境交通通道,也是太平、鰲頭與從化中心城區聯系的鎮際通道;鎮際道路局部擁堵,介數中心性高的路段集中于G105和S355,網絡穩健性差,高峰時段擁堵。
(2)中心城區功能過于集中、路網形態差及管理不足共同導致交通擁堵:中心城區功能過于集中在街口老城區,人口密度達8 000人/平方公里,自身內部出行占比40%;路網形態差,南北不通、東西延展性差,且道路條件不好,導致交通難疏解;交通管理滯后,2/3的主次干道被停車,機非混行,信控路口少,引起交通秩序亂。
1.2.3 旅游交通方面
節假日外部通道“快不了”,內部景區“夠不著”:京珠高速、大廣高速等外部通道被來往廣州的過境交通占據,市中心至從化耗時超過2小時,內部通道尤其景區聯系通道較少且條件差,且停車占用道路,致使節假日高峰景區交通擁堵嚴重。
2 山水城市交通規劃面臨的問題
以從化為例,對此類山水城市交通規劃面臨的問題進行了總結,具體如下:
2.1 生態功能優先度高,交通建設、用地開發受到一定限制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作為自然稟賦優良的城市,需要守住生態保護的紅線,控制開發建設規模,控制生態環境承載力、實現人與自然、人與城市的融合等等成為新時代背景下對于山水城市規劃的基本要求。因此,生態文明建設對山水城市的交通系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山水城市的交通系統需要集約規劃、品質提升。
2.2 城市與鄉村二元化顯著,規劃、建設、管理等方面缺乏良好的銜接
從化區城鄉二元化特征較明顯,尤以道路交通為甚。目前城市道路和公路仍分屬于不同的職能部門進行管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推進,越來越多的鄉村地區成為了城鎮,從前的公路也變成了城市道路。對于公路市政化現象,目前行政管理體系和技術規范等均較少涉及,如何制定公路的技術標準和控制要求,也是山水城市交通規劃面臨的一大問題。
2.3 山水天然分割導致路網結構承載力不足,難以適應機動化交通需求
受地理特征的影響,山水城市越江交通、穿山交通供需矛盾十分突出。過去解決此類交通矛盾時,往往孤立地討論的設施供給與布局問題,缺乏從城市路網的整體格局和空間形態的角度來分析問題。對于山水城市而言,越江設施或是穿山隧道的資源短缺的矛盾將長期存在。
3 從化區交通規劃策略
3.1 軌道交通集約化發展
3.1.1 構筑從化綜合交通樞紐,打造從化樞紐陸地門戶
從化區建設用地少,未來隨著珠三角城際的進一步完善,從化納入珠三角城際系統也是必然的趨勢,從化有建設鐵路、城際綜合樞紐的需要。規劃建設從化鐵路樞紐,填補無火車站的空白,定位為市域輔樞紐,有利于增強廣州對粵東北地區的輻射力和影響力。
3.1.2 引入國鐵、城際、城市軌道,三網全方位對接廣州市軌道交通系統
國鐵方面,穩定廣河高鐵、預留贛廣高鐵、爭取廣中珠澳高鐵知識城北和從化聯絡線;城際軌道方面,優化肇清佛從城際和深莞增城際;城市軌道方面,優化地鐵37號線,北延地鐵14號線至從化鐵路樞紐,新增地鐵42號線。三網融合,實現30分鐘內到市中心、機場、清遠等周邊地區,60分鐘內到南沙、佛山、東莞等,2小時覆蓋珠三角城市,3小時連接粵東、粵西地區。
3.2 城市道路和公路一體的技術標準與控制要求
3.2.1 城市道路與公路“一張圖”管控
由于城市道路體系有一套明確的技術標準與控制要求,為方便相關部門行政管理,形成管控“一張圖”,首先需要明確城市道路等級與公路等級體系的對應關系,一、二級公路對應快速路、主干路,三級公路對應次干路,四級公路對應支路。公路除高速公路外,進入城市規劃建成區即成為城市道路的組成部分,其控制與管理應按其在城市中所處相應道路等級執行。
3.2.2 公路紅線控制建議
公路紅線寬度確定有以下兩點原則:(1)紅線以公路中心線為對稱,寬度下限值必須大于路基寬度;(2)結合《公路路線設計規范》、已批控規和村莊規劃中的公路寬度[3]。高速公路紅線寬度為60 m、100 m,一級公路為40 m~60 m,二級公路20 m~40 m,三級公路10 m~20 m,四級公路4 m~10 m。
3.3 “串、建、聯、密”提升生態旅游特色交通
山水城市一般具備優良的旅游業資源,從交通的角度來看,這就要求從化區需要彰顯從化生態旅游特色,“串、建、聯、密”四字訣即充分利用現有的道路、旅游資源,通過串聯、新建、連接、加密旅游通道的方式,構建北部生態區環線公路。
4 結語
本文分析了山水城市——廣州從化城市與交通發展的情況,結合最新的政策理念,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交通規劃領域的應用,利用問題導向與目標導向的互動分析,提出可實施性的多種手段與對策。
參考文獻:
[1]張國伍.交通運輸系統分析[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1991.
[2]廣州市交通規劃研究院.廣州市從化區綜合交通規劃(2015-2030).2020.11.
[3]林群.高速發展時期城市交通發展戰略實施研究[D].同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