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秀華
【摘要】目的:對施行腹部手術并發粘連性腸梗阻病人予以整體化護理服務的效果探析。方法:選擇從2018年4月-2019年4月入本院施行腹部相應手術后出現粘連性腸梗阻的病人40例,以整體化醫護服務模式對其展開相關護理,并評估護理后入選病例的病情歸轉狀況,以探究整體化醫護模式踐行于腹部手術并發粘連性腸梗阻病人護理中的效果。結果:40例病人腸胃能力的恢復平均時間是(8.17±1.24)d。隨訪數據指出,38例腸梗阻病情歸轉良好,占95.00%;2例粘連性腸梗阻復發病例,占5.00%。和護理前病癥狀況比對,病人在護理后的病情總體歸轉效果較好,差異明顯(P<0.05)。結論:腹部相應手術后并發粘連性腸梗阻病人醫護操作中實踐整體化護理,能降低腸梗阻的反復率,進而提升總體預后醫療成效。
【關鍵詞】腹部手術;術后并發癥;粘連性;腸梗阻;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2026-5328(2021)01-087-02
行腹部手術后,病人常伴有腸梗阻炎性癥狀,這種術后癥狀在臨床中較為典型。粘連性的腸梗阻形成因素較復雜,且手術指證把控方面存在難度,對其展開醫療處理時可能誘發腹腔、短腸、腸瘺等部位組織并發感染[2]。本文選擇從2015年4月-2016年4月入本院施行腹部相應手術后出現粘連性腸梗阻的病人40例,以整體化醫護服務模式對其展開相關護理,并評估護理前、護理后入選病例的病情歸轉狀況,以探究整體化醫護模式踐行于腹部手術并發粘連性腸梗阻病人護理中的價值,現將本次調研內容作如下陳述:
1.對象及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擇從2018年4月-2019年4月入本院施行腹部相應手術后出現粘連性腸梗阻的病人40例,入選病人于術后都出現典型腸梗阻體征,主治醫師依循粘連性腸梗阻診治標準開展病癥判別,并已確診。含有23例男性、17例女性,年齡間于18-78歲,平均是(47±9.51)歲,腹部手術種類:9例胃部術者、7例腸道術者、8例闌尾炎術者、6例脾手術者、5例腹膜術者、5例肝膽術者。以上病例各項基礎性資料比較,沒有突出差異(P>0.05),可進行同期對照評估。
1.2方法
對全身病人施予一般性的常規醫護操作,項目涉及:禁止進食、腸胃降壓、補給營養液、均衡水電解質、協調機體酸堿、心理疏導、膳食引導等。在此前提下增用整體化醫護服務模式展開具體護理:
(1)心理層面的疏導護理。經手術因素及腸梗阻的負性影響,病人心理上受到較大應激刺激,為消除諸多不良心理及情緒的干擾,護士除強化術口護理、予以鎮靜藥劑外,注重增強心理層面的疏導干預強度,即使用適宜的心理緩解方法排解病人不良心理,使其更好地配合各項醫療操作措施,增強預后康復質量。
(2)人工式腸運動護理。待病人各項體征趨向于平穩狀態后,依據每例病人的實際病情狀況,指導及協助其展開人工性腸活動訓練,例如,上肢伸展、彎曲、握拳、往上舉、拉伸等,每次15-20遍,1日2-3次。另外,呼吸練習也相當重要,于平臥狀態下以鼻吸入氣體,回縮唇部再緩慢呼出氣體,呼氣時保持數數,數至“7”時迸發“噗”的聲音,每日練習4小時。下肢練習以床下活動為主,若難以下床或體力不支者,護士輔助其適時拍背、翻轉身體。
(3)人工腹部按摩干預。運用順、逆時針互相交替的手法方式施行腹部按摩,每日早晨、夜晚時段行1次,按摩持續20分鐘,不間斷實施7天,手法力道從輕柔轉換到較重,再從較重轉換到輕度。
(4)減少胃腸內實際壓力。對胃部、腸道等減壓時,以負壓性吸引器為設備,使胃腸內減壓變小并維持吸引通暢。于行術后第3天時,緊密探查病人肛門開合狀況,并運用開塞露對其實施刺激,促使腸道內部運行更為通暢。
(5)膳食引導方面護理。在一段時間內,病人受腸內梗阻影響不能進食食物,護士對其予以腸道外營養補給護理,且在膳食方面作出合理化、科學化行為指導。病人可進食后,先食用適量流質食物,待3天后轉為食用半流質性食物,10天后能進食一定量的軟食。秉持“循序漸進”、“少吃多餐”原則,以促進胃腸早日恢復機能。
1.3數據處理研究
運用SPSS21.0版統計軟件對本次所有相關的調查數據予以整合處理,當中,( ±s)表示計量數據,(n/%)表示計數資料;運用 2檢驗組間計數資料的對比,計量資料比較通過t檢驗,組間數據對比差異顯著時表示為P<0.05。
2.結果
經護理及綜合評估知,40例病人腸胃能力的恢復平均時間是(8.17±1.24)d。隨訪2月數據指出,38例腸梗阻病情歸轉良好,占95.00%;2例粘連性腸梗阻復發病例,占5.00%。和護理前病癥狀況比對,病人在護理以后的病情總體歸轉效果較好,差異明顯(P<0.05)。
3.討論
伴隨腹腔鏡技術于外科手術中的普遍化運用發展,腸梗阻(尤其是粘連性梗阻)的出現率日漸增多[2]。因為這種并發性癥狀有嘔吐惡心、腹部劇痛等典型表征,所以嚴重妨害到病人機體的康復狀態[3]。強化腸梗阻方面的醫護干預強度,將系統性、科學性護理模式踐行在粘連性腸梗阻的醫護操作當中,是以綜合醫療理念為引導的整體化護理形式,其能妥善地落實各項服務措施,使每例病人接受到優質、適宜的醫療護理[4]。
此次調研所得結果顯示:40例病人腸胃能力的恢復平均時間是(8.17±1.24)d。隨訪數據指出,38例腸梗阻病情歸轉良好,占95.00%;2例粘連性腸梗阻復發病例,占5.00%。和護理前病癥狀況比對,病人在護理后的病情總體歸轉效果較好,差異明顯(P<0.05)。
綜合以上陳述,在腹部相應手術后并發粘連性腸梗阻病人醫護操作中實踐整體化護理服務,能縮短病人住院時長,并減少腸梗阻反復幾率,有助提高總體預后康復成效。
【參考文獻】
[1]高磊,劉寒松,胡揚喜,等.腹腔鏡腸粘連松解術中應用幾丁糖治療粘連性腸梗阻56例療效觀察[J].山東醫藥,2013,53(45):105.
[2]王維健,政峰,沈曉覽,等.腔鏡手術與開腹手術治療粘連性腸梗阻對C反應蛋白、前白蛋白和降鈣素原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4):399-401.
[3]段栩飛,葉國剛,孫烜,等.腹腔鏡腸粘連松解術治療小兒小腸粘連性腸梗阻臨床分析[J].中華小兒外科雜志,2013,34(7):504-507.
[4]楊瓊柳,韓必亮,林進喜,等.生長抑素對腹腔鏡手術治療粘連性腸梗阻療效的影響[J].中國生化藥物雜志,2015,(5):124-126.
黑龍江省漠河縣興安衛生院 ?16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