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云曉
摘要:當前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存在諸多問題,嚴重阻礙鄉村振興步伐,需要積極采取措施做出改變。對此,本文對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面臨的重點問題進行分析,主要包括經濟創新意識不足、經濟發展體系不健全、農村資產規模存在差異等方面。為改善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現狀,提出了科學有效的應對措施。力求通過探索新型經濟發展模式、健全經濟管理體系、加強資金扶持、推行惠農政策等方式,推動鄉村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增加農民經濟收入,實現鄉村振興目標。
關鍵詞:農村集體經濟;鄉村振興;產業轉型
0 引言
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振興鄉村經濟,壯大集體經濟發展的戰略,為新農村建設與發展指明了方向。但是,國內農村地區受資源、地理位置等因素影響,在經濟發展與鄉村振興中面臨許多問題,主要體現在思想意識、發展體系、資產規模等方面,對農業產業化發展與轉型升級帶來諸多阻礙。對此,應明確鄉村振興重點,充分發揮農村基層組織力量,通過探索新型經濟發展模式、健全發展體系、加大扶持力度等方式,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繁榮發展。
1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面臨的重點問題
1.1 經濟創新意識不足
國內許多貧困地區收入主要依靠上級財政支持,自身增收手段單一,加上部分村干部思想十分保守,經濟創新意識不足,沒有制定長遠規劃,導致當地資源優勢未能充分發揮出來,嚴重阻礙集體經濟發展步伐,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始終未能達成。同時,農村人才流失問題嚴重,已經成為農村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越來越多高素質、懂技術的農村青年勞動力進城發展,并安家落戶,導致鄉村“空心化”嚴重。在農村產業方面,不但缺乏有文化、懂技術的新農民,還缺乏掌握旅游文化、電商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發展模式創新轉型。
1.2 集體經濟發展體系不健全
農村地區經濟發展主要依靠產業與項目來實現,但在實際工作中,因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規劃不科學、發展體系不健全,常常出現盲目跟風、考慮不周等問題。究其原因,一方面受當地實際條件的制約,如地理位置、交通通達性、資源等等,很難獲得更多發展機遇,無法吸引資本投入;另一方面,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體系不完善,管理理念落后,目光不夠長遠,在面對變化莫測的市場經濟時很難靈活應對,在選擇項目與產業時脫離了實際,匆匆開展,盲目生產,最終很難實現預期目標,甚至還會為農民帶來經濟損失。
1.3 農村資產規模差異顯著
我國國土面積廣闊,東部、中部與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速度不同,導致不同區域農村集體資產規模也產生明顯差異。從整體來看,東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高,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態勢良好,資產較為豐富,但中部與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速度相對緩慢,總資產量較小,與東部地區差異明顯。據調查,2020年東部地區平均資產超過1560萬元,而中西部地區平均資產不足400萬元,嚴重制約了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與開展。
2 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路徑
2.1 樹立創新意識,探索新型經濟發展模式
針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落后,創新意識低下、發展困難等問題,村干部應積極轉變思想觀念,樹立創新意識,并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積極探索新型經濟發展模式。對于農村人才流失嚴重的問題,應健全人才保障,依靠良好的政策吸引人才回歸鄉村,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助力鄉村振興目標實現。
一方面,因地制宜謀求發展。要想實現農村集體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應對自身現有資產與資源優勢進行挖掘和盤點,結合當前市場需求,因地制宜的選擇發展項目,促進三種產業的有機融合,幫助農民實現增長增收目標。例如,山東萊陽地區借助自身農業特色產業優勢,創建自己的農產品品牌,根據市場需求先后推出萊陽梨、萊陽芋頭、萊陽五龍河鯉等地標性農產品,并逐漸創建特色農產品產業集群,逐漸做大做強。同時,當地還注重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誕生出“魯花花生油”“龍大粉絲”等許多國內知名企業品牌,創建完善的農產品加工鏈條。據調查,當地農產品每年加工量達到180余萬噸,為當地農業發展謀取巨大的經濟效益。
另一方面,健全人才保障。村組織管理職能發揮與鄉村振興都離不開人才的支持,這就要求農村地區健全人才保障,以優厚的條件吸引人才回歸鄉村,并留住現有人才,為鄉村振興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具體措施如下。一是村領導班子優化重組,注重后備干部培養,拓展人才招聘渠道,充分發揮青年干部在村組織中的作用,選調優秀大學生村官到農村掛職,助力農村經濟建設與發展;二是加強村干部與農民培訓教育,充分發揮示范基地、黨校等培訓資源,邀請農業專家、技術骨干等深入基層提供技術指導與理論培訓。例如,萊陽地區邀請省果樹所、農業大學專家學者到現場為果農進行技術指導,傳授最終栽植方法、病蟲害預防技術等等,使果農種植水平得到顯著提升,促進當地果業的優化升級。
2.2 健全經濟管理體系,推動產業升級
針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缺乏長遠、科學規劃等問題,先要健全經濟管理體系,然后引入當代企業管理的成功經驗,使產業布局得以優化,才可引導農村經濟朝著正確的方向邁進。
(1)創建重大事項民主決策機制。在村內成立股東大會,選舉出監事會與董事會,以市場為導向創建靈活可靠、模式先進的集體經濟發展機制,對經濟運行風險進行科學評估。在農村資產所有權基礎上創建收益分配機制,按照法律規定提取一定比例收益作為公積金與村組織管理費用,剩余資金按照比例分給集體成員。
(2)吸取當代企業成功管理經驗。將經營管理職責落實到個人,使重大決策更加科學、利益分配更加清楚明了。創建季度檢查、隨機抽查機制,以村集體經濟發展、黨建工作開展情況作為檢查與考核的主要內容,并將經濟效益與管理者報酬掛鉤,發揮激勵作用,創建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3)引入先進的互聯網技術,實施“互聯網金融+現代農業”模式,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利用科技對日常運營情況進行后臺監管,準確挖掘和評估潛在風險,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4)發展鄉村旅游業。根據當地地理特點與文化特色,開展特色農業與鄉村旅游業,開發當地獨特的文化資源、景點等,吸引各地游客前來感受當地民俗文化,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例如,甘肅三雷鎮著手打造蘋果采摘園與辣椒種植基地,將農業融入到生態旅游之中,以地區差異打造具有當地特色的風景區,使第一產業朝著第三產業轉型,農村集體經濟收入也隨之增加。同時,還應打造綠色鄉村,注重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對道路以及兩側花壇進行修建,種植觀賞性樹種等等,實現美麗鄉村建設目標,培養居民綠色生態觀念,推動鄉村經濟朝著綠色、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2.3 加強資金扶持,推行惠農政策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為使農村集體經濟得到壯大,縮小區域間經濟發展差異,政府應從財稅、金融等方面著手,加強資金扶持力度,引導村集體開展多元建設模式,并推行一系列惠農政策,使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擁有充足的資金與政策支持,具體如下。
(1)加大資金扶持力度。農、林、牧等部門應不斷加大農業項目資金扶持力度,為扶貧開發、畜牧業、水利工程建設等與農村經濟發展相關項目提供專項資金支持,吸引更多企業投入鄉村振興建設之中,由此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根據不同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方向與建設需求,還應給予定向扶持。例如,部分組織領導力較弱的鄉村,應鼓勵村內建設“村社一體合租社”,借鑒成功案例,為集體經濟發展提供穩定載體;部分鄉村外源融資較少,可鼓勵企業與農村建立結對幫扶關系,由企業為農村建設提供資金與技術支持,通過集體經濟與企業相結合的方式,有效解決產權開放化問題,使鄉村經濟發展模式得以創新,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2)推行稅費優惠政策。村集體在農產品加工、畜牧養殖、種植業中的所得,可根據國家稅收政策享有一定額度的優惠。對于興辦集體經濟項目的企業,國土、發改等部門在用地手續辦理時流程盡量精簡,提供優先辦理服務,并享有耕地占用稅優惠政策。同時,還應強化組織保障,依靠頂層設計對農村經濟發展的管理與指揮,如明確村級合作組織定位、村集體資產管理方式等等,促進惠農政策的設計與推行。
(3)加強金融服務。支持村集體將依法擁有處分權的林木、林地使用權抵押給金融機構,由金融部門為其提供信貸支持,用于鄉村振興建設。對于資金缺口較大的鄉村,可創建專項扶持資金,如創業啟動金、貸款貼息等等,提高財政轉移支付額度與范圍,并降低農行貸款門檻,延長貸款期限,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資金支持。
3 結論
綜上所述,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各級領導應正視自身存在的問題,深刻意識到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價值,并堅持以效益為中心,采取有效措施改善農村經濟發展現狀,努力縮小城鄉收入差異。在實際工作中,可通過探索新型經濟發展模式、健全經濟管理體系、加強資金扶持、推行惠農政策等方式,依靠新思想與新技術,妥善解決農村經濟建設中存在的各類問題,挖掘當地特色資源,促進產業優化轉型,為鄉村經濟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參考文獻
[1] 張新玲.淺談新時期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策略[J].中國集體經濟,2018(16):8-9.
[2] 崔日明,韓淵源.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路徑研究[J].農業經濟,2019,385(5):8-9.
[3] 蔣海萍.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路徑研究[J].全國流通經濟,2020(4):101-102.
[4] 王軍,王方毅.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路徑研究[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9(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