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俠
摘要:鄉村振興依靠人才,而農民是鄉村振興的主體,如何搞好高素質農民教育培訓,提升廣大農民的素質,加快建立一支數量充足、布局合理、質素優良的鄉村振興的先行軍,是擺在各級農技推廣培訓部門的新時代關鍵課題。通過對榆樹市高素質農民教育培訓的實踐的經驗及建議,供各級農技培訓部門借鑒。
關鍵詞:高素質農民;科技培訓
隨著勞動力人口的轉移,農村常住人口約為6億,未來發展城鎮化達到70%以上,也有將近4億農村人口。目前,全國農村鄉土人才超過2000萬,其中80%都是高素質農民,其包括經營管理型、專業生產型、技能服務型三大類。全國返鄉創業人員超過850萬,其中大學生占40%。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需要以上三類人才的數量越來越多,如何做好高素質農民的教育培訓,并通過教育培訓先行軍,達到帶動和引導所有農戶成為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效果,有效地促進鄉村全面振興。
1 教育培訓的現狀
(1)當前,各級農技培訓機構主要通過上級主管部門每年下達培訓任務,通過招生宣傳,培育對象遴選,根據培訓對象要求確定師資,安排指定授課地點,進行理論授課和線上學習,然后組織外出考察,這種教育培訓形式對于已經進行過幾年的培訓學員來說,授課知識會顯得過于死板。
(2)培訓課程相對雜而多,且課堂時間相對短,學員回去之后的線上學習又很難約束住自己,外出參觀考察時又因錯過農時而達不到個體的要求,往往造成了學習和考察內容單一,缺乏創新性。相對知識缺乏系統性和長效性,就很難達到實效性目的。線上教育培訓平臺宣傳力度不夠,影響率和覆蓋率很少一部分,不能惠及大部分農民乃至全體。是培訓普及率達不到100%。
2 教育培訓的優勢方式
2.1 高素質農民的三個特點
(1)創新創業能力。國家之所以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培育高素質農民,就是要通過技術培訓和實踐指導,使一部分高素質農民先期創新創業成功,并通過他們的創業成功來影響和帶動一批又一批的職業農民成為鄉村振興的生力軍,從而引領區域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也吸收部分能力弱的農戶對其進行技術幫扶和創業指導。
(2)產業拓展能力。現代農業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業,而是要求農機與農藝充分融合,一二三等產業高度貫通,形成相互融匯交叉的立體格局,只有這樣,才能使現代農業快速發展,農民快速增收,這樣就要求培育出的高素質農民,不再單一的從事農業,而且要具備同各行各業結合起來,形成健康有序運轉良好的產業鏈條專業拓展能力,并能夠進行向橫向和縱向延伸。橫向的農產品物流產業、縱向的綠色農產品加工產業等,從而帶動組、村、鄉鎮、區域經濟快速繁榮發展。
(3)帶動和引導能力。帶動和引導是高素質農民需要肩負起的責任和使命,每一個經過培育發展起來或正在發展的高素質農民,都應該對本組、村、鄉鎮或通過互聯網對于異地的能力較弱的農民進行先進的農技經驗傳授,并通過言傳身教的影響力和帶動力,引導普通農戶轉變傳統農業的思想觀念,或學習先進農技自己發展壯大,或加入合作社實現勞動力的徹底解放,從事二三產業等其他行業。這樣形成的農村鄉土人才,才能各盡其才,最大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創造最大的價值。
2.2 “互聯網+”是目前培育高素質農民最佳的教育培訓模式
(1)學習模式。學習是獲取知識的直接途徑,也是高素質農民培育的重要手段。但單一的書面學習不能完全滿足學員的要求,容易造成學員的厭學情緒。眾所周知,現在的各種新媒體方式已經深入到每個人的切身生活當中,成為必不可少的生活元素,人們也相對樂于接受,那么就要求我們現在的授課教師和學員要改變傳統的學習方式,進入新一輪的學習模式,即通過“互聯網+”進行農技授課,并結合統一農技課題在不同地區的農技方法去達到學員的求知欲,從視覺上滿足學員的新知識的渴求心里,達到學習扎實,影響深刻的目的。
(2)考察模式。參觀考察是對學員學習成果的實踐檢驗和拓展,學員通過書面或在線學習相關的理論知識后,印象不是很深刻,通過到異地的考察實踐,開闊了學員的眼界,豐富了農技新知識的內涵,農技培育部門可以結合互聯網視頻方式,提前錄制好需要考察看不到的實際內容的視頻,在考察行程間隙進行播放傳授。
(3)實效模式。不論何種學習模式及考察模式,歸根結底都要使學員學會弄通掌握的目的,并通過實踐應用,在局部能夠見到效益,產生效果,發揮效能。同一個鄉鎮通過高素質農民培育出的創新創業帶頭人,在異地并不知曉,產生的影響不大,這就要求農技部門對于任何本土的鄉村實用人才和創業帶頭人,結合互聯網進行實效宣傳,在發揮帶動和影響的同時,也避免了重復發展,造成一窩蜂發展而引起的產業擁堵現象。
(4)長效模式。高素質農民培育的好不好,除了看實際效果之外,還要對培育后的職業農民進行長效的技術跟蹤服務,學員們通過半個月的理論和實際的學習與考察,學完畢業后就進入農業生產,新的農技知識來不及鞏固,并隨著時間的推移,容易忘卻,這時就要發揮互聯網的作用,農時時節通過互聯網等在線平臺遠程指導職業農民進行實際技術的應用,并在平臺上發布其成功經驗,達到學習長效,實踐長效,影響和帶動長效的成果。
3 教育培訓發展的制約因素
(1)局部產業規模偏小,影響力效果不大。榆樹市目前有近2000余家農村經濟組織,但發展規模來說,相對較小,原來的四五家農機大戶通過土地流轉就成了一個新的合作社、家庭農場或種糧大戶,但這些聯合起來的組織在本村、鄉鎮里發展規模不大,僅局限于本組或本村,不能夠引起很大的實際轟動效應。影響力偏弱。
(2)新型經營主體和社會服務組織本身發展不夠完善、不充分。新型的經營主體和社會服務組織大都是通過簡單的聯合形成起來的,雖然有所謂健全的規章制度,但有些執行起來相對困難或執行的不夠徹底,還有一些停留在原來的大家族模式,浪費和無規劃形象嚴重,沒有充分發揮每個成員的應有價值。
(3)產業結構調整不夠合理,縱橫向聯合不夠順暢。目前,合作社、家庭農場或種糧大戶都存在局域經濟限制里面,并且在局域經濟中產業模式發展多數都相同,雖說國家近幾年提出產業結構調整,但效果不突出。且與其他產業和農技部門聯系不夠,例如,榆樹的合作社大都是種植玉米、水稻、蔬菜、養殖肉牛等合作社,相互之間發展重復,相互之間或同各級科研院所聯系不多。發展受限。
(4)培訓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不夠完善。一方面,各級農技培育機構對于高素質農民的教育培訓沒有很好地建立分類培訓體系,沒有做到個性區分教學,概括地培訓知識,使得無法滿足一些培訓農民的切實需求,學員興趣不十分高。另一方面,學員畢業后,雖獲得了畢業證,但學員在社會保險、信貸等金融方面沒有相應的政策出臺,也是其不能夠發展壯大,培育不夠順暢的原因。
4 教育培訓的建議
4.1 加快構建培訓機制和體系,暢通培訓渠道
(1)健全常態長效工作機制。各級農技主管部門和培育部門,應當建立比較完備健全的工作機制,不論在農忙和農閑,線上或線下,田間和遠程,都能夠對高素質農民進行技術指導和實踐示范。并建立農機與農藝相互融合的分類培訓指導體系,暢通24小時培訓通道,隨時為廣大農戶服務。
(2)建立保障有力的投入機制。各級政府和財政等相關部門,要加大對高素質農民的投入保障力度,從物質到技術都要做相應的投入,并保障能夠準確到位,通過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做到扶上馬,再送一程,相應激發出巨大的引領潛能。
(3)探索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高素質農民教育培訓的管理需要探索一套契合當地實際的管理模式,要深入鄉、村、組、戶,進行實地踏查,并采用農技主管部門+互聯網+農技培育部門+農技企業+農戶的管理運營模式。使得教育培訓真正能夠落實。并長期發揮效能。
4.2 創新培育模式和內容
(1)確定好培訓對象。
培育對象一定要遴選好,學習時不能夠替代,并在遴選主體中是真正的主角,不能為了培訓人數完成,以一些無關緊要的人甚至是不從事農業的人來學習,這樣永遠達不到實際效果。
(2)分類教育指導
現在農村大致有三種農戶在實際農業生產中發揮作用,即是生產經營型、種糧大戶、返鄉創業青年,在進行教育培訓時要對這三類人進行分類指導,不能搞千篇一律,生產經營型的農戶是需要先進的產業理念和多產業、多渠道經營能力的培育;種糧大戶是需要先進的農技技術和農機具的培育;返鄉創業青年則更多地是需要特色產業、產業的橫向聯合和縱向延伸的能力的培育,因此對于不同類型農戶要進行學習內容和實踐分類教育指導。
(3)強化培訓基地
培訓基地是實現衡量教育培訓效果優良的標尺,因此各級政府部門和農技培訓管理部門要相應地對培訓基地進行管理和強化,不要認證完了就不管了,要從農技的各個方面對培訓基地的軟硬件實力進行強化,達到上級、學員和社會各界滿意。
4.3 制定政策幫扶機構進行保障
要想搞好高素質農民培訓,不僅要制定相關的政策來提高農技培訓機構的社會知名度,同時做好各方面的農技宣傳,沒有過硬的農技作支撐,很難招來很好的學員。同時要提高農技培訓機構的認證等級,并建立相應的考評機制,堅持擇優憑進。在政策上也要保證農技培訓機構進行人員能力的提升和職稱的晉升,只有留住人才,才能發揮農技培訓機構的培育作用,培育出更多更優秀的高素質農民,實現鄉村的全面振興。
參考文獻
[1] 王抒音.淺論如何建立較高素質的農民教育培訓教師隊伍[J].新農村:黑龍江,2014(1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