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東海 孫善軍
摘要:皖北地區土壤類型和種植模式基本相同,光熱水資源相近,共同研制并推廣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標準,開發化肥精準減施服務系統軟件,推廣水節肥關鍵技術和成果,創新了推廣模式和方式,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加產量和效益,培肥了地力。肥料是農業生產的基本要素,是農產品產量和品質的物質基礎,是資源高效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鍵因素。皖北地區化肥減量增效技術集成技術在皖北地區的推廣應用,大力提高當季化肥利用率,大大提高本地區耕地質量水平,為皖北地區實現更大突破提供有力支撐。
關鍵詞:皖北地區;化肥;減量增效;技術集成
1 皖北地區化肥減量增效技術現狀
(1)皖北地區種植作物以旱作物小麥、玉米為主,需肥量大,有機肥施用成本較高,影響了增加有機肥施用的積極性目。皖北地區土肥技術力量薄弱,隊伍不夠強。測土配方施肥工程技術含量高,工作重但該地區專門從事土壤肥料的技術人員少,力量薄弱。雖然皖北地區開展了電視宣傳、科技展銷、技術培訓、傳單發放、貼墻標語等宣傳形式,但有些鄉鎮的一些主要領導不重視測土、配方施肥的實施,甚至產生了阻力,造成了責任不清、目標不明確、強調口號、忽視實施的不良局面,給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推廣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2)農作物種類多,面積大,化肥品種多、化肥的施用情況經過多年的宣傳、試驗示范和推廣,目前,大多數農民可以接受農業技術部門提出的化肥和農藥減量增效,并按照農業技術部門的實施計劃實施。他們對過度使用化肥和農藥造成的危害也有很高的認識,但有些農民對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了解還不夠,從皖北地區的現狀出發,通過測土和配方施肥工程,研究了如何提高肥料利用率、實施化肥減肥增效行動是促進我國農業“模式和結構轉變”的重要舉措。因此,各行各業相關人員應大力推動實施高標準、高要求的科學施肥措施,大力提高當季化肥利用率,大大提高皖北地區耕地質量水平。通過對化肥組成的分析和檢驗,可以進一步明確化肥的質量。通過質量等級的判斷,及時采取措施對不合格的化肥進行整改,嚴格要求其質量,從而提高化肥產品的質量。不斷改進檢驗方法為了不斷提高化肥檢驗的準確性,相關工作人員不僅需要樹立良好的責任心,還要不斷完善檢驗方法。在檢驗過程中,一旦員工發現化肥一個不尋常的情況下,他們應該積極分析,找出原因,并觀察樣品的消化程度以及相關的設備和工具是否緊,檢測方法也應該改變經常嘗試創新,從而避免所謂的合格產品由化肥生產廠家進行檢驗過程。
2 化肥減量增效技術集成
2.1 施用有機肥
提高有機肥的施用量;過度使用化肥、土地產出率低、生產成本增加。改善土壤肥力,減少和增加收入耕地肥力的改善是指通過提高水土保持能力、保肥能力和供肥能力來改善耕地基本肥力。基本土壤肥力的提高需要長期的、多種多樣的耕作方式。在項目示范區的冬閑田和果園中推廣種植皖苕2號、皖箭1號、皖苕4號、皖箭2號、皖蘭1號、皖蘭2號6個品種,綠肥鮮草產量2000kg/667m2以上,種植面積超過3.33萬hm2,在化肥減施和中低產田改良方面取得良好效果,在氮磷鉀肥減施30%條件下,后續水稻和玉米產量不降低,且土壤有機質含量和氮、鉀、微量元素養分含量均有所提高。同時,在各縣區積極配套推廣有機肥替代技術、水肥一化技術和綠肥-秸稈還田碳氮互濟技術,實現了化肥零增長,各縣(區)耕地質量等級得到顯著提升,低產田面積減少。
2.2 推行傻瓜化砂姜黑土減肥增效專家服務系統
在皖北市(縣)測土配方施肥專家服務系統基礎上,結合近年來耕地質量與保護行動和有機肥替代化肥的成果,整理了農戶施肥調查表,整理了施肥效果情況調查表,化肥使用量定點調查表,結合當地天氣、品種、灌排設施,結合當年農民種植作物等因素,內容包括測土配方施肥、農業技術、植物保護、缺素癥狀、品種介紹、農業信息、耕地保護、作物栽培、新型肥料9個模塊,實現區域內農民施肥傻瓜化操作,田間管理有據可依。并聯合開發種植大戶土壤養分與施肥數據庫;組織農業專家研制當地農作物精準施肥配方方案,并對種植農戶開展定點監測,跟蹤調查。
3 創新推廣模式
3.1 創新推廣方式
一是以軟件服務系統為平臺,實現了“傻瓜化”推廣應用?!渡敖谕粱示珳蕼p施服務系統》是在皖北市(縣)測土配方施肥專家服務系統基礎上,結合當地天氣、品種、灌排設施、主要種植作物及輪作制度等因素研發的一套指導農民發展綠色生產的軟件系統,內容包括測土配方施肥、農業技術、植物保護、缺素癥狀、品種介紹、農業信息、耕地保護、作物栽培、新型肥料9個模塊。系統安裝在觸摸屏機或電腦上,分發到縣鄉(鎮)農業推廣部門、重點肥料經營門店、農場、種植大戶和經營服務主體,通過觸摸點選擇需要種植作物和種植的地點等條件,系統就會根據要求給出施肥建議,按照施肥建議就可以實現“傻瓜化”施肥。農業專家對種植農戶開展定點監測、跟蹤調查,優化配方實現區域內配方,實現實時更新,同時聯合開發種植大戶土壤養分與施肥數據庫。皖北地區配備服務系統已安裝1000多臺套,服務面積超過53.33萬hm2次。二是推行地方標準,在麥玉、麥稻種植區實現標準化種植模式。建立《麥茬免耕機直播玉米栽培技術規程》(DB/T3004-2017)(DB/T2882-2017)、《沿淮地區小麥玉米周年綠色生產技術規程》(DB3403/T04-2018)、《沿淮中粳糯稻麥茬旱直播栽培術規程》(DB3403/T05-2018)等栽培技術規程示范區32個,計0.71萬hm2,并通過組織宣傳活動、召開培訓班等形式對技術規程進行宣傳推廣。三年來,共開展宣傳培訓活動60場次,印發相關技術規程50萬份,幅射帶動了本地區麥玉、麥稻種植程序化、標準化、簡單化,化肥減量增效有依有靠,達到省工節肥增產的效果,實現小麥、玉米、水稻等主要作物化肥減量栽培。三年皖北地區依規推廣標準化種植模式達到663萬畝次。
3.2 創新推廣機制
項目合作單位有學校有企業有推廣部門,各自發揮優勢,各司其職、各盡其力,加快新技術新產品研發和利用的步伐。項目單位分工明確成效顯著:蚌埠市農技推廣中心與安徽科技學院合作,完成四項目地方標準栽培規程;安徽科技學院研發適合皖北種植的六個綠肥新品種;安徽萊姆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蚌埠市農技中心合作制定秸稈規?;焖俣迅C合配套技術,聯合研制了新型肥料配方16種(生物有機肥、微生物肥、水溶肥和有機-無機復混肥料)新型肥料配方。通過多方努力,皖北地區化肥減量增效技術集成推廣速度快、成效顯著,三年時間累計推廣面積超過666.67萬hm2,年均經濟效益超過60元/667m2。
4 實施成效分析
2016年開始,在蚌埠、淮北、阜陽、亳州、宿州五市實施技術集成推廣應用,重點在農業部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項目縣:泗縣及農業部耕地質量提升與保護行動項目縣:蕭縣、碭山縣、靈璧縣、阜南縣、太和縣、五河縣、固鎮縣等區域實施,并輻射推廣到皖北其它縣(區),實現淮北地區全覆蓋。主要應用作物為小麥、玉米、水稻、蔬菜等。2016~2018年累計推廣676.93萬hm2,實現季節肥(折純)2kg/667m2,季節工0.8h/667m2,平均季增收50~70元/667m2,取得新增純收益616743.02萬元,總經濟效益555068.25萬元。
5 調整化肥結構
(1)調整化肥結構氮、磷、鉀的合理組合是合理施肥的重要原則之一?;式Y構失衡是造成當季化肥效率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農業發展的實際過程中,相關部門需要注意引導農民了解和學習相關技術,從而提高肥料利用率,大力推動我國農業的蓬勃發展。加強農業企業之間的服務聯系,提高化肥的質量由利益驅動,激烈的競爭在農業材料市場很容易導致市場混亂,甚至一些化肥生產企業毫不猶豫地生產和銷售假冒偽劣商品獲得好處,使農業生產者很難正確地應用殺蟲劑和肥料。因此,有關部門應加強市場監管,制定農資管理機制,加強農資生產企業與農民的聯系,嚴格控制農資生產質量,真實準確使用肥料,并達到降本增效的目的。要注重施肥周期,把握關鍵環節,實行精準施肥,減少施肥過量使用;注重綜合效益,既能提高糧食作物的質量和收入,又能減少施肥,提高效益。
(2)加強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充分利用優質有機肥資源郊區建有許多畜牧農場。農民可以與農民建立合作關系。通過建立沼氣消化器等設備,有機肥處理植物和有機肥料堆肥坦克,農場的動物糞便清理每天可以轉化為有機肥料所需土地種植,以逐步減少畜禽糞便資源的浪費在農場。加強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充分利用優質有機肥資源。郊區建有許多畜牧農場。農民可以與農民建立合作關系。通過建立沼氣消化器等設備,有機肥處理植物和有機肥料堆肥坦克,農場的動物糞便清理每天可以轉化為有機肥料所需土地種植,以逐步減少畜禽糞便資源的浪費在農場。
(3)減少化肥施用效率,在農業發展的過程中,不同的作物需要不同的養分。如果單一品種長期種植,不僅會影響作物產量,還會對耕地肥力的有效維持產生負面影響。因此,為了提高耕地的利用率,農民需要深入了解和學習更多的作物種類和種植技術,然后進行科學合理的生產布局。在實際的農業生產過程中,注重種植結構的科學設置,合理進行作物輪作,不僅可以顯著提高種植效率,還可以提高作物產量,如糧食蔬菜混種、套種等。因為合理發展作物輪作有利于改善土壤結構和肥力,減少肥料的使用,加速土壤團聚體結構的形成,有利于作物的健康生長和增強其抗病能力。減肥增效技術涉及農業產業的各個方面,涉及大量的新技術、新模式,需要先進行探索性試驗。然而,傳統的以家庭為主導的農民存在著“小、散、亂”的問題,難以承擔高質量的探索性課題,難以總結出規律性的結論。但是,把這些課題交給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在農業發展中起帶頭作用的新企業,可以取得理想的效果。這是因為大多數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經過前期的積極探索和市場的磨練,有了先進的理念,更快地接受新技術、新模式,更愿意嘗試做"吃螃蟹的第一人"。他們不會向前看,也不會向后看,會輕而怕重,有勇氣和意識進行前瞻性和探索性的實驗和示范。他們更愿意向農民展示領導農民。皖北地區先后承擔了農業部和農村下達的關于化肥減肥和增效的探索性實驗課題,他們與相關部門的專業技術人員合作,總結出一系列可復制和推廣的新技術和新模式,發揮了積極作用。目前,國家實施的系列減肥增效技術重點向規?;?、標準化推廣方向發展,需要一個具有堅實群眾基礎的新型企業實體來引領示范。經過多年的發展,新企業實體具有較強的團隊實力、良好的團隊意識、承擔領導任務的自籌能力和較強的抗風險能力。
(4)提高化肥的質量,由利益驅動,激烈的競爭在農業材料市場很容易導致市場混亂,甚至一些化肥生產企業毫不猶豫地生產和銷售假冒偽劣商品獲得好處,使農業生產者很難正確地應用肥料。因此,有關部門應加強市場監管,制定農資管理機制,加強農資生產企業與農民的聯系,嚴格控制農資生產質量,真實準確使用肥料,并達到降本增效的目的。要注重綜合效益,既能提高糧食作物的質量和收入,又能提高效益。
(5)積極推廣農機施肥新技術的應用,提高有機肥的施肥效率。告別過去人工施肥的方式,采用新型農機、無人機等儀器進行施肥告別過去的人工施肥方式,采用新型農機、無人機等儀器進行施肥,節約時間,降低人工率,減少人工支出,降低施肥成本,提高施肥效率。通過該項技術的應用,逐漸引導農民改變種植結構,指導農民按照市場需求進行生產和經營,為農民提供新品種、新技術服務和市場供需信息服務,通過節本增效,增加了農民收入,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6 促進農業綠色發展
(1)綠色種植技術可以有效地提高農民收入,綠色種植技術主要是通過物理和生物手段消除病蟲害對農作物產量和品質的威脅,提高農作物對環境的適應性,減少自然環境因素對農作物生長水平的影響。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確保其在不同環境中都能保持良好的生長趨勢。因此,農作物品質和產量的提高也可以使農民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避免病蟲害和自然環境因素對農民收入的影響,滿足人們對綠色健康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推廣綠色種植技術的過程中,相關部門可以對其進行進一步加工,形成綠色食品產業鏈,完善農村產業體系,更好地延伸農產品利用鏈,形成新的農村經濟體系結構。
(2)綠色種植技術的推廣為我國食品安全戰略的實施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大大提高了食品安全水平,滿足了人們對幸福健康生活的追求。因此,實施綠色小麥種植技術推廣可以與我國食品安全體系形成良性互補循環,全面促進產業結構的科學發展。此外,綠色小麥種植技術可以有效減少化學農藥的污染,減少病蟲害,提高作物的營養價值,實現生態與經濟的同步發展。此外,示范基地還應為農民實施綠色種植提供必要的服務,如各種生產設備和技術支持,消除農民在實施綠色種植過程中的顧慮,提高農民自身的技術水平。此外,農業科研人員還應加大技術研究工作力度,加大技術研發力度;根據不同地區綠色種植條件的不同,不斷完善和適應綠色種植體系,為我國綠色種植技術的進步和發展搭建科學平臺。提高綠色農作物的種植規模和效益。在宣傳過程中,推廣方不僅要注意傳統宣傳策略的深入發展,還要充分整合多媒體渠道,豐富宣傳渠道。制定相應的綠色農作物種植過程中綠色防病治蟲施肥防治策略宣傳短視頻,優化視頻內容,提高其親和力和吸引力。
7 結語
針對皖北地區在化肥減量增效存在現狀,創新推廣模式,強化工作措施,在化肥減量增效技術建設過程中,地方政府需要加大財政支持,開發一些新技術,拓寬發展主體。在建設過程中,要從單一農業向多元化農業轉變,促進各項工作的高效發展。要全面吸收當前時代的一些新技術、智能技術,將其融入農業建設的各個環節。在化肥減量增效技術建設的過程中,我們也要開展美麗鄉村建設。我們要把這兩項工作結合起來,使各項工作在發展進程中發揮更大作用。
參考文獻
[1] 劉運廣,黃國慶,陳小榮.一季稻直播高產增效技術[J].江西農業科技,2002(3):18-19.
[2] 侯會云.臺前縣玉米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模式探討[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7(9):147.
[3] 劉仲生,李志榮.噸糧田縮米增豆增效技術[J].致富之友,1998(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