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天佑,張昭宇
(永州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永州425000)
鄉村振興離不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2018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明確提出: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滿足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要求,是職業學校的重要使命,高職是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的中堅力量。為了貫徹落實國家政策,課題組以永州市勝利村合作社項目建設為例,積極探索總結了高職“六精準六對接”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模式[1-6]。
1.1.1 古法制作生魚片
大忠橋鎮生魚片在永州市家喻戶曉,是當地極具特色的美食,特別是勝利村的古法制作生魚片、魚雜,香甜可口,清脆開胃,深受永州市人喜愛。而且,生魚片離開當地就缺乏其神韻,首先是因為生魚片的制作要求比較高,其次跟古法制作有很大關系。但是,因為生魚片沒有經過高溫處理,加上草魚、鯉魚等自帶寄生蟲問題,在年輕一代受用程度不高,僅僅以嘗鮮為主,影響了其銷路。
1.1.2 100多年歷史的活水井
勝利村擁有100多年歷史的活水井,為陳家祖宗所建,歷經了陳家15代。目前,還在發揮其作用,為全村的自來水提供水源,水質甘甜、冬暖夏涼,從未枯竭。在當地歷史上有名的幾次干旱中不僅為本村還為其他村落提供生活飲用水源,經專業機構檢測,該井水富含硒等礦物質,特別適合人飲用。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可積極發揮其作用而非僅僅作為飲用水源。
1.1.3 石橋文化
勝利村又名輝村陳家,別稱斷橋,其原因為該村存在時建有當時最大的整體式石橋,名為斷石橋,現在仍在使用。其上部是天然的青石紋路,其下部刻有“斷石橋”三個大字,20世紀初還有人慕名而來參觀,而且該石橋為陳家標志性建設,曾有四川、江蘇等地來尋祖提起斷石橋,該石橋可做文化引領。
1.1.4 古祠堂建筑
勝利村現存相對完整的古祠堂建筑,祠堂建于民國初期,為當地有名大戶出資建筑,建筑面積600多m2,周邊有配套石板路,功能基本完備,現在還有老人住在里面,祠堂稍做修整可作為觀光休閑場所。
1.1.5 現有的水產養殖與種植
勝利村水產養殖項目有小龍蝦養殖、田螺養殖及魚養殖,水產面積有20多畝,其中,田螺養殖及魚養殖為農戶單體作業且采用傳統作業方式,未形成產業規模,年產值不高,銷路成問題。勝利村種植項目主要以沃柑種植與當地居民食用的油菜種植為主,種植面積有30多畝,種植業也是農戶單體作業,未形成產業規模,市面上沃柑賣6元每斤,農戶批發才2元每斤,都是以批發上門收購為主,而且旺季基本銷不出去。春季初始,漫山遍野的油菜花開得甚是好看。
1.1.6 地理位置
勝利村有貫穿永州市的泉南高速,出站口是大忠橋,依托泉南高速,距離永州市零陵、冷水灘兩區開車不超過30 min,距離祁陽市城區開車不超過40 min,距零陵古城開車只有30多min路程,都有高速相通,南下廣東、廣西兩省也十分方便。以零陵古城、祁陽市城區及永州市零陵、冷水灘兩區為輻射,完全可以實現玩在古城、食在勝利。
根據永州鄉村振興戰略,建立“一縣一園,一縣一特”發展思路。課題組通過在勝利村實地調研,結合勝利村現有的優勢項目對勝利村進行建設規劃,形成以食帶動體驗式生態農業區。以“吃魚雜、捉龍蝦、撈田螺、釣活魚、摘沃柑、賞菜花、品文化”進行宣傳及建設,以勝利村村委及作業農民為基礎成立勝利村合作社,構建古井水灌溉系統、體驗式生態農業區及電商網絡宣傳銷售平臺。
1.2.1 勝利村合作社
改變之前農戶個體化經營局面,形成農業作業現代化、企業化、規?;洜I與管理。在勝利村村支部的帶領下,以農業從業者為主體組建勝利村合作社,組建水產養殖部、種植部、生態農莊、宣傳營銷部及財務部,具體架構如圖1所示。

圖1 勝利村合作社組織架構圖
1.2.2 古井水灌溉系統
以古井水作為自來水源不變的情況下,將古井水抽灌到村頭上游的池塘,重整水田灌溉水利系統。將井水流向村頭下游的河流,形成古井水活動灌溉水利系統,以此來輻射生態魚養殖、小龍蝦養殖及田螺養殖,以流動的古井水養殖生態魚,減少生態魚自身所帶的寄生蟲,減少食客對生魚片未高溫處理的恐懼心理,提升食品安全性。同時,流動的古井水流經古色古香的青石板路,對游客的觀光與游玩起到促進作用。
1.2.3 體驗式生態農業區
將勝利村現有的魚養殖、小龍蝦養殖、田螺養殖及沃柑種植業進行產業化、規模化及生態化。開展體驗式的釣魚、捉小龍蝦、撈田螺及摘沃柑等農業活動,對當地主打的特色美食生魚片、土雞、土鴨及游客自主勞動所得的魚、龍蝦及田螺等進行烹飪,讓游客既能享受美食,體驗簡單、平靜的農家生活,還能觀賞古色古香的村莊。
1.2.4 電商網絡宣傳銷售平臺
針對規劃建設的水產養殖項目、種植項目及旅游觀光體驗項目,構建電商網絡宣傳及銷售平臺,積極開展廣告宣傳,通過抖音推廣、網紅打卡等方式進行宣傳,讓農產品、水產品及相關的加工品能及時送到用戶手中,從而避免農產品滯銷的情況出現。同時,通過宣傳增加周末游客的數量,積極聯系永州古城旅游團及代理的站點,拓寬農家樂銷售渠道,增加游客數量,真正做到玩在古城、食在斷橋。
針對項目規劃及組織架構,為了項目可持續良性發展,課題組開展精準培訓。培訓內容涵蓋了企業管理與運營、農業種植養殖技術專項培訓、烹飪技術專項培訓、市場營銷網絡搭建及營銷培訓、網絡營銷技術專項培訓、財務管理培訓及人力資源專項技能培訓。培訓時間為持續性培訓,以2天為一個周期。培訓方式以經營現場實際操作教授和經驗總結培訓為主,現場手把手操作與總結提煉相結合。培訓老師以課題組成員為主、行業專家為輔,即課題組成員為主要培訓人員、行業專家開展講座的方式進行。培訓效果主要考核指標為種植養殖項目產量對比、農家樂游玩次數等。培訓內容如圖2所示,培訓計劃如表1所示。

表1 項目精準培訓計劃表

圖2 項目精準培訓內容圖
通過項目建設與推進,橫向對比項目實施精準培訓前后情況,結果顯示培訓效果顯著,具體如表2所示。

表2 培訓效果表
根據永州鄉村振興戰略,建立“一縣一園,一縣一特”發展思路,對勝利村合作社項目進行調研、規劃建設、具體實施、精準培訓,推動項目可持續性健康發展,總結高職“六精準六對接”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模式,如圖3所示。

圖3 高職“六精準六對接”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模式圖
以勝利村合作社項目為例,總結高職構建“六精準六對接”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模式研究技術路線,即研究項目、項目實施及項目總結。具體步驟:總體方案—實地調查—預訂方案—質化訪談—實踐探索—討論改進—數據分析與處理—案例分析—實施成果—推廣應用—總結報告—整理精準對接模式—形成理論成果—總結實施措施—優化培訓方案—整理成“六精準六對接”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模式。高職構建“六精準六對接”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模式研究技術路線如圖4所示。

圖4 高職“六精準六對接”技術路線圖
課題組通過實地走訪、調研,選取勝利村開展項目研究。依托勝利村的美食、好水、美景、方便的交通條件及現有的農業項目,組建項目組及勝利村合作社,對勝利村的優勢項目進行重新規劃布局,建成以食帶動體驗式生態農業區。針對項目建設組建專業技能培訓團隊,對經營項目及從業人員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并對培訓方案及培訓效果進行持續改進及優化,切實提升了勝利村職業農民的收入,項目得到有序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