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華清 黃興成 楊葉華 李渝 蔣太明

摘 要 我國獼猴桃資源十分豐富,其種植面積和產量均位居世界第一。然而,隨著獼猴桃種植推廣面積的逐年增加,獼猴桃產業發展中出現了較多的幼齡園和低產園,造成了土地資源浪費、農民經濟虧損、產業發展阻滯等問題。基于SWOT分析法,分析了獼猴桃幼齡園和低產園套作百香果種植模式的內部優勢、劣勢,以及外部機遇和挑戰,并提出該套作模式下果園發展的策略。
關鍵詞 獼猴桃;百香果;SWOT分析;幼齡園;低產園;套作
中圖分類號:S663.4;S667.9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22.014
我國是獼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的原產地,隨著近年來獼猴桃產業的迅速發展,其種植面積和年產量均已躍居世界第一[1]。中國獼猴桃商業化種植起步晚,人工規模化栽培僅有20多年,目前雖然栽培面積已占全球2/3,但產量僅占全球的1/2左右[2]。栽培面積增加的同時,每年都會增加大量的獼猴桃幼齡園。此外,由于果園選址存在土壤障礙[3]、生產管理措施不到位[4]、栽培品種選取不當[5]、果樹老齡化[6]等原因,導致大片獼猴桃低產園的出現。這些果園的低產絕產問題不僅造成土地資源的浪費、影響果農經濟收入,而且嚴重打擊了果農的生產積極性,阻礙獼猴桃產業的健康發展。
獼猴桃幼樹和成齡低產果樹整體長勢較弱、株距較寬,在獼猴桃枝蔓未封閉時進行套種不僅能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增加獼猴桃園的經濟收入,還能起到遮陰和保持土壤濕潤的作用。百香果(Passiflora edulis)作為一種藤本果樹,具有與獼猴桃相似的生物學特性和栽培管理方式,在獼猴桃幼齡園和低產園套作百香果,可以充分利用獼猴桃園的自然資源和基礎設施,提高果農生產的經濟效益。
SWOT分析法又稱態勢分析法[7],是用于綜合分析基于研究主體(產業或企業)內部的優勢(Strength)、劣勢(Weakness)和外部競爭中的機遇(Opportunity)、挑戰(Threat)等環境因素,為制訂研究主體的發展策略提供思路和視角。本文基于SWOT分析,對獼猴桃幼齡園和低產園套作百香果的種植模式進行綜合分析,期望對該套種模式下的農業發展與決策提供對策和建議。
1? 優勢
1.1? 自然資源適宜,品種資源豐富
獼猴桃適宜在年均氣溫15~18.5 ℃、≥10 ℃積溫4 000~5 200 ℃、最冷月平均溫度不低于4.5 ℃、最熱月平均溫度不超過30 ℃、無霜期210 d以上的地區生長[8]。百香果在年均氣溫18 ℃,無霜或者少霜條件下均可種植;在年均溫15~30 ℃條件下植株生長較好[9]。綜合來看,百香果較獼猴桃更喜熱耐熱,而耐寒能力稍差。經查閱大量文獻記載和氣象資料,全國適宜獼猴桃園套作百香果的省份有云南、貴州、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廣東(北部)、廣西(北部)等。
百香果是西番蓮科西番蓮屬植物,全屬有500多種[10]。我國有19種,其中屬我國原產的有13種,引進的有6種。作為食用栽培的西番蓮有6種,作為商品栽培的主要有紫色西番蓮、紫紅色西番蓮和黃色西番蓮[11]。除冬季低溫期外,百香果在其他季節均可生長。其花芽屬當年分化型,邊抽梢邊分化,花芽分化到開花僅30 d左右,花后20 d果實就能長到最大。此后,因開花季節的不同需要50~100 d可成熟,一般種植當年就能獲得不錯的產量[12]。此外,百香果是呼吸型水果,能夠自熟后熟,果實存放時間長。
百香果和獼猴桃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可以充分利用空間和資源,同時又有所區別,百香果的開花、授粉、結果的時間跨度比獼猴桃長,二者對光照、空間和養分的需求可以實現錯峰,避免競爭。
1.2? 基礎設施配套完備
獼猴桃新建幼齡園和低產園均有完善的棚架、T形架等不同類型的搭架,架頂距地面高度一般為1.8~2 m,適宜百香果綁縛生長;園區內地勢低洼處有排水溝渠、坡上各級攔洪排水溝縱橫相連,排水系統完備。新建園區一般配備有蓄水池及完善的灌溉設施;大中型園區具備田間道路系統、交通方便。在此基礎上進行百香果的套種,可以大幅降低成本,使果園資源利用最大化。選擇套作其他蔬菜、糧油作物、喬木果樹等不僅對土壤結構破壞程度大,而且不能有效利用現有的棚架等基礎設施。
1.3? 種植技術替代率高
為避免氣溫過低,獼猴桃和百香果的定植均可選擇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進行。百香果的定植坑較獼猴桃稍小,60 cm見方即可,施入有機肥和基肥后均應做成高出地面30 cm的種植墩。移栽方式基本相同,選擇在陰天、多云天或晴天的下午進行移栽,百香果還可在小雨天種植,栽植時需及時澆水封窩。
百香果與獼猴桃均為淺根性植物,肉質根,根系廣泛分布于5~40 cm的土層中,過旱過澇均不適宜,因此園區應具備完善的排水系統和灌溉措施,能夠在雨時排水、旱時灌水。園區內土壤改良對獼猴桃和百香果均適宜。新建園的獼猴桃幼樹每年施用的肥料量較少,而成齡低產園獼猴桃樹與百香果均要施入基肥、花前催芽肥、壯果肥,以及適時追肥等,花前兩種果樹的施肥時期和施肥方式大概一致,花后由于百香果特殊的花芽分化特點應分批追肥[13]。
1.4? 產業發展空間大
獼猴桃的成熟時間大多數在8—10月期間,百香果的第1批果子成熟在6—8月,此后一直持續到11月之后,直至氣溫降低、日照不足導致花朵敗育而不再結果。獼猴桃幼齡園和低產園的果實產量低甚至沒有產量,果農投入和收入十分不對等。在等待幼齡果樹成熟及對低產園地條件進行改善的這段時間,利用經短期培育就能獲得收益的百香果進行套種,可以極大地緩解果農的經濟壓力。此外,獼猴桃園套作百香果能解決當前獼猴桃園品種結構單一、自然災害或病蟲害集中出現、同一產區市場競爭大等問題。
2? 劣勢
2.1? 品種選擇問題
目前,百香果的主要栽培品種有3種,即黃色百香果、紫色百香果及紫紅色百香果。紫紅色百香果是黃、紫兩種百香果雜交所得,其生育特性、產量及質量均高于兩親本[14]。目前,這3個品種的代表產品分別有黃金果、紫香和臺農等。筆者開展的試驗結果(見圖1)表明,在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區進行獼猴桃園套作百香果(1年生大苗,高80 cm)時,紫香和黃金果的苗成活率、結果數及單果重均明顯優于臺農。農戶在選擇栽種不同品種的百香果時,往往跟風大面積種植,因此造成不可估算的經濟損失。
2.2? 園區規劃與管理
百香果原產于安的列斯群島,由于受到我國氣候條件及種植歷史的限制,從20世紀90年代初期國內才逐步引進百香果種植。我國的產區主要分布于廣西、廣東、貴州、海南等南方地區,由于對百香果種植技術的認識不足,在百香果種植過程中未能構建良好的栽植環境,百香果的整體產量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2個:1)百香果對環境的要求較高,種植戶在面對多變的氣候時,不能根據百香果的需求來進行科學的土肥水管理,導致產量降低。2)種植戶普遍忽視果園的管理,造成百香果產量與質量的下降[15]。在此基礎上進行套作,園區的規劃和管理相對比較繁復,園區內生產實踐帶來的人工使用和成本管理也會給產業帶來一定的壓力。
2.3? 營銷體系
我國百香果產業起步時間晚,當前還處于初級推廣階段。而獼猴桃新建園及成齡低產園所處的區域多數已經發展為具有一定規模的獼猴桃產業園,已形成較為成熟的產業鏈、完整的銷售體系。在此情況下,套種百香果就需要重新建立完備的產業鏈和營銷體系。
3? 機遇
3.1? 需求日益增大,潛在市場廣闊
百香果富含17種氨基酸,不僅可以制作果飲,而且能制作果醬、果凍等,滿足當下人們日益豐富的物質需求。當前百香果主要依靠國外進口而且供不應求,國內百香果的投放集中在南方地區,北方和西部地區潛在市場巨大[16]。獼猴桃的市場形勢則比較嚴峻:優質果的供應滿足不了市場需求,大量中等果的供應卻已達到市場飽和甚至過剩。因此,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將過剩的低產獼猴桃園套作百香果進行優勢互補,可以保證市場活力,有效推動產業發展。
3.2? 農業結構調整,政策戰略導向
目前,全國已有很多省市積極開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發展農村集體組織經濟,鼓勵農村土地流轉,這為改變以家庭為單位的生產模式、開展規模化生產提供了機遇[17]。多地政府部門了解到百香果具有鮮果加工產品市場價格高、當年種植當年獲產、經濟效益高等特點后,制訂了一系列的發展戰略。例如在“大扶貧”的戰略下,貴州省截止到2018年百香果種植面積推廣到2 500 hm2[18]。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國家為調整農業結構,實現要素最優配置,促進農業提質增效,出臺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發展當地的名優特農產品,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這些政策為獼猴桃幼齡園和低產園套作百香果的種植模式帶來了大有可為的發展契機。
3.3? 旅游業助推產業發展
獼猴桃由于具有獨特的花瓣形狀、美麗鮮艷的花色,加之夏秋季成熟時可以進行園內采摘,如今越來越多的獼猴桃園建立了農家生態觀景區。百香果的花色和形狀比獼猴桃更具觀賞性,同時因其特有的花芽分化特點,花期持續時間極長,果實采摘期可從夏初一直延續到秋末。設施齊全的園區可以在盛果期舉辦“采摘節”等活動,活動的舉辦可以成倍地增加銷量,不僅能提高農產品的產出效益、增加游客休閑體驗的樂趣,而且能為園區帶來人氣、提高知名度、豐富周邊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
4? 挑戰
4.1? 自然災害及病蟲害
近年來,隨著溫室效應的加劇,干旱、雨澇、霜凍等各種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獼猴桃和百香果均對高溫、冷凍和積雨十分敏感,自然災害會影響到果樹的發芽、開花、授粉和結果,進而導致果實的產量和品質下降。獼猴桃套作百香果易受到相同病蟲害的威脅,在一定程度上還有相互影響的累加效應。
4.2? 市場競爭
目前,百香果種植主要集中在廣西、廣東、海南、云南、福建和貴州等省份。而獼猴桃的主產區主要是在陜西、湖北、安徽、四川、湖南、貴州等省。這種地域上的分布差異與兩種水果最適宜的物候條件和種植歷史有關。已有的高產園相對較穩定的市場勢必會給新興果園的生存造成一定威脅。從全球來看,由于國際市場的先入,其強勢的市場傾軋為獼猴桃、百香果套作模式的發展帶來了嚴峻的考驗。
5? 發展對策
5.1? 集中科研力量,掌握核心技術
培養一批掌握核心栽培技術的專業技術人員,長期駐村駐點有計劃、有步驟、有層次地指導農戶種植,制訂符合當地生產實際的栽培技術規程,為農戶實時解決田間生產問題,在此基礎上形成一套科學合理的高標準、高質量的規模化種植體系,打造一批具有現代化農業特點的產業園區和科研基地。
5.2? 科學規劃產區,控制生產環節
圍繞農業結構調整,分析地方自然資源特點,制訂最適宜的產業園區規劃,區域內最優生產區重點布局。栽培過程的首要環節是品種選擇,農戶在進行種植時,要充分結合市場需求以及客觀條件來選擇品種,在大規模栽培百香果之前,應先開展預試驗掌握不同品種的適應性。此外,定植、修剪、灌溉、授粉、施肥、病蟲害防治等生產環節要嚴格把關,重視果農技術到位率的監管,銷售環節堅決杜絕早采、以次充好等不良現象,保障產業的健康發展。
5.3? 加強產業結合,落實惠農政策
充分利用旅游資源,發展生態、綠色、休閑的觀光農業,以旅游業帶動獼猴桃套作百香果產業,讓產業反哺旅游業,豐富和穩定產業結構,助力推動鄉村振興。惠農政策的實施要落實到位,讓廣大種植戶充分了解相關政策,帶動果農的生產積極性,使農業服務政策切實貫徹到每位農戶、每片果園。
參考文獻:
[1]? 王茹琳,李慶,何仕松,等.中華獼猴桃在中國潛在分布及其對氣候變化響應的研究[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8(1):27-37.
[2]? 郁俊誼.圖說獼猴桃高效栽培[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7.
[3]? 姜正旺,鐘彩虹,張忠慧,等.“紅陽”獼猴桃低產園成因及改良措施探討[A].中國園藝學會第八屆青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上海:中國園藝學會,2008:216-221.
[4]? 劉效紅.試析獼猴桃園土壤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農家參謀,2019(4):69.
[5]? 黃春源.低產獼猴桃園高接換種技術[J].農業與技術,2006(2):133,136.
[6]? 段眉會,黃林,馬宏波,等.陜西獼猴桃產業發展中若干問題的探討[J].山西果樹,2017(6):14-15.
[7]? 田瑩,段豫川.貴州茶葉產業發展的態勢分析[J].貴州農業科學,2009(6):69-72.
[8]? 齊秀娟.獼猴桃高效栽培與病蟲害識別圖譜[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
[9]? 謝維漢.百香果高產栽培管理技術[J].南方農業,2017(11):9,11.
[10] 蔡昭艷,董龍,王小媚,等.培養基pH值及蔗糖、硼酸、PEG-4000對百香果花粉體外萌發的影響[J].分子植物育種,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46.1068.S.20201202.1458.008.html.
[11] 李峰.百香果豐產栽培彩色圖譜[M].南寧: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
[12] 湯宇峰.高海拔山區百香果豐產栽培技術[J].農家參謀,2020(32):54,56.
[13] 彭熙,李安定,張麗敏,等.百香果種植技術研究進展[J].現代園藝,2020(20):24-25.
[14] 莫超嬋,覃霄娥.百香果高產栽培技術要點[J].鄉村科技,2020(17):97-98.
[15] 蔣興龍.百香果及其高產栽培技術研究[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0(4):205-206.
[16] 張蕭.“新零售”背景下水果行業的商業模式創新及對策建議——基于Osterwalder模型對百香果的分析[J].環渤海經濟瞭望,2020(8):54-56.
[17] 周張章,金云麗,宋云云,等.基于SWOT方法的周至縣獼猴桃產業發展分析及對策建議[J].安徽農業科學,2018(16):205-206,236.
[18] 呂思思,龍秀琴,趙衛權,等.貴州省百香果種植適宜性評價[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0(2):120-126.
(責任編輯:敬廷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