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紅
數學是一門基礎學科,只有熟練掌握了基礎知識,并能靈活運用,才能把基礎打得更加牢固。但是筆者在教學中發現,隨著孩子年級的升高,很多家長感到再領著孩子做題就有點兒力不從心了。一是因為自己的知識有限,尤其是小學高年級的數學題目都有些難度,家長輔導起來有一定困難;二是很多家長工作勞累了一天,沒有耐心和能力再輔導孩子攻克“難題”;三是很多家長不知道怎么輔導孩子學數學,圖省事給孩子買了大量的習題集和教輔資料,覺得讓孩子大量做習題和看教輔資料就行了。那么,教師應該如何指導家長教孩子學好數學呢?
樹立“辦法總比困難多”的觀念
有人說:有什么樣的父母就有什么樣的孩子。的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長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家長要時刻做孩子的榜樣,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和素質。比如,孩子在寫作業,家長卻在一旁悠閑地看電視或玩手機,這樣會讓年幼的孩子心理不平衡,寫作業也不會專心致志。
言教不如身教。家長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孩子處于幼兒園和小學階段,家長要想方設法在孩子心目中樹立威信,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父母知識豐富、計算能力強,做一道孩子認為很難的題目可以信手拈來,這樣會讓孩子心悅誠服。當然,有些題目如果家長真的不會也要想辦法讓孩子學會。
曾經有一位考上北京大學的女孩對記者說:“我上北京大學是讓我媽媽騙來的。”記者聽后非常驚訝,問她為什么?她說:“我上小學的時候當教授的媽媽就對我說,姑娘,媽媽雖然是大學教授,但是在上小學的時候數學沒學好,媽媽非常想補上這一課,你能不能幫幫媽媽?”她看著媽媽說的那么“可憐”,就答應了。于是,這個小姑娘在課堂上認真聽講,生怕回家給媽媽講的時候出錯而讓媽媽笑話。而每次給媽媽講的時候,有些比較模糊的地方媽媽都會提出來,第二天早晨她再去問老師,下午放學回家后再給媽媽講。就這樣,在媽媽的“欺騙”下,她小學時數學學得特別扎實。這個事例給我們的啟示是:辦法總比困難多,家長要想辦法提高孩子的學習動力,尤其是要注意方式和方法,特別是要對孩子多鼓勵、多表揚,以培養他們的自信。
讓孩子有成就感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把孩子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了,孩子學習起來才勁頭十足。我們經常說的“眼動不如手動,手動不如心動”講的就是這個道理。作為數學老師,在教育教學中,筆者不但在課堂上讓孩子多寫多練,還特別重視指導家長與老師做好配合,尤其是低年級的孩子,要讓他們對照著課本上的圖片和課外活動內容,多去動手疊一疊、畫一畫、做一做,這樣孩子親自動手實踐,學過的內容就會印象深刻。另外,家長在孩子完成作業的同時,可以對學過的知識提出問題,啟發孩子對問題進行探究,進而產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做好下一節課的預習。同時,要讓孩子聯系實際生活,如認識分針、時針、行程問題、追及問題等,這都是孩子經常接觸到的實際問題,如果家長指導孩子從生活中總結出規律,不但能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還能鍛煉他們的綜合歸納能力。所以,我的教學理念是:家長在孩子學習上切忌當甩手掌柜,尤其是在小學階段,要抽時間、擠時間盡量和孩子一起學習,甚至要故意跟孩子“請教”,孩子有成就感了,學習勁頭才會更足。
培養良好學習習慣
養成勤于思考的習慣。數學是一門知識性強、邏輯性非常嚴密的學科。要想讓孩子學好數學,家長要配合老師的教學思路,培養孩子勤于思考的習慣。尤其在輔導孩子做題時,要讓孩子養成讀三遍題目的習慣。第一遍要讀清題意,尤其是應用題。第二遍在讀懂題意的基礎上,分析題目要求和需要解決的問題,是行程問題還是工程問題,或是雞兔同籠問題。第三遍看看還有沒有漏下的條件,找出解決此類問題的方法,然后寫清解題過程,看看有沒有更為簡便的方法。這樣日積月累,孩子就會逐漸養成勤于思考的習慣。另外,家長給孩子講解數學題時,千萬不要把解題過程一步到位地講給孩子,要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孩子對所學知識點進行回顧和梳理,或者有目的地進行提示,讓孩子自己思考,并恰當地給予引導和鼓勵,讓孩子滿懷信心。孩子再遇到難題或者不會的題目,就不會等、靠或者一放了之,而是會深入鉆研和思考。
養成聚精會神聽課并及時復習的習慣。數學知識的獲得,主要是通過聽教師講課完成。家長要囑咐孩子一定要專心致志地跟著老師的解題思路去思考,切忌上課做小動作或者說話。要知道,教師準備一堂課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不但要查閱有關資料,還要認真研究學生,盡最大努力想著讓優秀學生吃好,讓基礎差的學生吃飽。另外,家長要指導孩子重視預習,在預習中出現的疑難問題,老師講課的時候正好解決。在提前預習的基礎上,上課時難點問題要認真聽,對預習過程中已經明白的知識可以稍微放松一下,這樣聽起課來不至于那么累。總之,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要讓孩子聽課時做到心到、眼到、手到。
孩子放學后,家長要督促孩子把當天所學的知識點及時回顧復習,并找出自己容易出現錯誤的內容加強練習鞏固,從而把比較容易出現的錯誤消滅在萌芽狀態。
建立錯題本,養成及時糾錯的習慣。小學生做數學題時會經常出現錯誤,錯誤并不可怕,關鍵是如何從錯誤中總結經驗教訓然后改正。老師要指導家長幫助孩子建立錯題本,尤其是到了周六日,把本周作業、單元測試題或者平時的練習題中出現的錯誤重新抄下來,然后再做一遍。如果還出現錯誤,要和孩子分析錯誤的原因,找出根治的辦法對癥下藥。當做對了以后,再列出相同類型的題目讓孩子繼續練習,直到不再出現錯誤為止。家長要帶著孩子經常回顧錯題本上的題目,特別是出現錯誤次數較多的,要讓孩子明確錯誤的根源,切忌死記硬背。這樣會逐漸培養孩子做完題認真檢查的習慣,進而讓孩子養成做什么事都要嚴謹、認真的好品德。
合理安排時間,讓孩子養成及時做作業的習慣。很多孩子在學校做作業的時候,由于老師的監督,作業做得比較快,但是回到家后,有些孩子一會兒吃東西,一會兒又喝水,總是想方設法拖延時間,最后家長看著時間過長,不得不讓孩子上床睡覺。長此以往,孩子就養成做作業拖拉、不按時完成的習慣。老師要指導家長,讓孩子合理安排時間,做孩子寫作業的監督員。對于學習基礎差的孩子,家長在監督孩子做作業時要適當把時間延長,多鼓勵,讓孩子有足夠的信心把作業做完。對于成績較好的孩子,家長要適當壓縮時間,讓孩子做完作業后有自由支配的時間,切忌把孩子的時間安排得過嚴過死,這樣孩子會心生厭倦,時間長了就會出現抵觸心理。
總之,家長要想讓孩子學好數學,就要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經常與老師交流,及時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密切配合老師的工作。在老師、家長的共同努力下,一定會把孩子培養成刻苦鉆研、勤奮好學、健康陽光的好學生。
(作者系山東省沂源縣振興路小學教師)
(責編?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