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繼文
昨天,年齡均已80歲的老爸老媽高興得像個孩子,他們告訴我,他倆將獲得“光榮在黨50年”的紀念章。我的父母均于1965年7月1日入黨,已有55年黨齡,比我的年齡還要大。小時候,父親不怎么當面教育我們幾個女兒,但每次一講到關于黨的話題,他總是慷慨激昂地打開話匣子,講到興奮處還會唱起來,《媽媽教我一支歌》《永遠跟黨走》等歌曲伴隨父親對黨的熱愛飛進我們幼小的心田,我們也深深感受到了黨的光榮與偉大,明白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在黨的百年華誕之際,幼兒園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學黨史活動。六一兒童節當天,我們邀請了98歲的八路軍爺爺來園給孩子們講述革命故事。看到孩子們整整齊齊地坐在小椅子上,爺爺很激動,感慨孩子們今時今日之幸福。爺爺胸前掛著的十幾枚勛章引起了孩子們的興趣,他們紛紛提問:“爺爺,您為什么有那么多勛章啊?”“爺爺,為什么要打仗啊?”“爺爺,您吃過樹皮嗎?什么味兒的?好吃嗎?我沒有吃過呢。”……
八路軍爺爺講述著勛章背后的故事,像孩子一樣,用手比劃著打槍的姿勢,告訴孩子們如何瞄準射擊,講到有戰友犧牲時,眼里噙著淚花。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爺爺看著身邊的一棵樹感慨:“樹皮一點也不好吃,難以下咽,再也不想吃了……”聽到這里,我和老師們眼中泛起了霧氣,內心充滿心疼、感動還有驕傲!
當晚,家長群里傳來反饋:有孩子吃飯念叨著不能浪費,老爺爺打仗的時候吃樹皮;有孩子發來自己看長征故事書的照片……孩子、老師和家長都在不知不覺中接受著革命教育的洗禮。
有了革命先輩的犧牲和付出,如今的孩子們過上了更加幸福的生活,享受到了更良好的教育,但不可否認的是,城鄉兒童獲得的生活和教育條件仍存在較大差異。特別是學前教育,鄉村與城市的差別,中西部與東部地區的差別仍然很大。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布,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基礎在教育。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鄉村教育,讓每個鄉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質量的教育,阻止貧困現象代際傳遞,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黨的偉大事業,人民的偉大夢想不是等來的、喊來的,而是拼出來、干出來的。我們要以更高的站位、更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做好幼教事業。為此,我們提出“鄉村幼兒園課程振興計劃”,希望團結一批優秀幼兒園,整理和輸出科學辦園經驗、優質教育資源和優秀教育成果,助力廣大中西部脫貧摘帽地區的鄉村幼兒園發展。讓革命事業薪火相傳、血脈永續,讓紅色基因歷久彌新、永放光芒。
悠悠百年,滾滾熱血!紅色的力量在家庭中、園所里、社會上生出越來越強大的勁頭!回望初心,扛起責任,用心用情對待孩子和家長,用愛用腦做好每一件事。在同干同做中深刻領悟“黨員就是一面旗幟”的先鋒作用,為民族教育思想弘揚、為鄉村教育振興、為中國夢的實現,貢獻幼教人的微薄之力。這不僅是從行動上對黨的致敬,也是學黨史向深處發展、向實處落實的“規定動作”,更是對紅色基因的傳承,是對建黨一百年最好的獻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