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 陳芒 劉雪松
隨著《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的頒布,學習品質受到我國學前教育工作者的空前重視。學習品質是指孩子在學習活動中形成和發展、并表現出的比較穩定的、能夠反映學習活動發展及其質量特征的品質,包括學習興趣、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專注力、毅力與堅持性、思維方法、時間管理等方面。《指南》指出,學習品質是幼兒終身學習與發展必需的寶貴品質,如果只追求知識目標,只重視立竿見影的學習效果,忽視幼兒內在學習品質的培養,是不利于幼兒長遠可持續發展的。
研究表明,學習品質較好的兒童更容易獲得較高的學業成績,這也是小學家長、小學教師所普遍關注的。我園作為北京市朝陽區幼小銜接項目試點園,從2019年開始,以學習品質為重點和突破點,開展了幼小銜接相關研究。我們深刻認識到,學習品質的培養不僅需要幼兒園的支持,更需要家、園、校攜手形成合力。尤其是家長作為家園共育的主體之一,對學習品質的認識、理解和實踐能力,對于提升幼小銜接工作的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基于這一認識,在研究前期,我們先對家長關于學習品質的認識進行了問卷調查和訪談調研。調研結果顯示,大班家長普遍存在兩點明顯傾向:第一,承認學習品質對幼兒后繼學習的重要性,但與相對隱性的學習品質相比,家長更關注顯性的知識準備,比如識字、拼音、算術等;第二,受傳統觀念“業精于勤,荒于嬉”的影響,加之被當下的教育焦慮現象所裹挾,部分家長輕視游戲對幼兒發展的價值,甚至將“玩”與“學”對立起來,重“學”輕“玩”。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構建家校社新教育生態。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單方的教育難以發揮整體的育人效果,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各負其責、各展所長、同頻共振。我園在長期進行家園共育實踐研究的過程中,在幼小雙向銜接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家、園、校”三方銜接模式,以幼兒園為紐帶,在交流互動中逐步實現家、園、校幼小銜接觀念及實踐的對接,并最終為幼兒營造統一、和諧、全方位的幼小銜接場域。
在該模式下,我們采取“聊、學、玩、研”四步走策略,通過訪談調研、學習相關理論知識、在游戲中體驗學習、在實踐中開展策略研究,引導家長感受幼兒游戲的魅力,認可學習品質的價值,體味“慧玩”即是“會學”。
多方互動,引發大班家長對
學習品質的重視
通過前期對家長的調研我們發現,“是否應該學習拼音、識字等小學前期的知識”是大班家長最為糾結、焦慮的問題。我們認為,這一問題最具有發言權和說服力的是小學教師和小學家長。
于是,我園邀請臨近小學的校長、教導主任、一年級教師來園,與大班家長面對面開展了“聊聊吧”活動。小學教師以生動的實例列舉了入學困難兒童的典型表現。比如,不能很好地照料自己,入學初期頻繁生病;自我管理能力差,常常忘帶學習用品;計劃性差,做事拖拉,不能有序規劃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等等。
基于入學初期在入學適應方面存在的典型表現,小學教師講述了他們對入學適應的認識,提出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學習品質是入學適應的關鍵。一位一年級教師談道:“很多孩子提前學習了拼音、英語等內容,但優勢只體現在第一學期,決定孩子后期學業成績的是對學習的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另一方面,我園邀請小學家長與大班家長進行“經驗在傳遞”的線上沙龍活動。5位小學家長以“過來人”的身份講述了自己在入學準備階段的經驗和教訓。
一位小學家長的談話引起了家長的共鳴。她全面分析了小學一年級的語文、數學教科書和教學大綱,并指出小學初期的教學與幼兒園有很多共同之處,同樣重視情景化、游戲化;小學一年級的教學較為簡單,如果孩子具有良好的學習品質,課上能認真聽講,課下能按計劃完成作業,跟上學習進度完全沒有問題,沒有必要進行提前學習。
與小學教師和小學家長的座談、交流,扭轉了大班家長過度關注識字、拼音等知識學習的傾向,讓家長看到了認真專注、敢于探究和嘗試等良好學習品質對幼兒后繼學習更為重要。同時,小學家長的經驗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家長“不提前學習就無法適應”的焦慮,給家長們吃了“定心丸”。
家長與教師共學,形成對學習
品質的共識
前期調研中,家長認為幼兒的游戲與學習是截然分開的。為轉變家長的認識,我們邀請家長加入學習品質專業學習的隊伍中,希望幫助家長“看見”游戲對幼兒學習品質發展的價值。
首先,我們邀請幼教專家和園內骨干教師以學習品質為主題多次開展家長講座,為全體家長講解了學習品質的概念、適應小學學習應具備哪些良好的學習品質等內容。
其次,通過自主申報的方式,邀請對相關專業知識感興趣的家長參與業務學習。考慮到家長并非專業人士,在學習中我們采用實例對接理論的方式。比如,請家長羅列一些孩子令自身困擾的行為案例,并請教師分享對幼兒游戲行為的觀察記錄等。通過運用所學理論對案例進行分析,家長發現幼兒做事拖拉、丟三落四、粗心大意、不能完成預定計劃等,都屬于學習品質的范疇。教師對幼兒游戲觀察的分析,讓家長初步感受到游戲對幼兒積極主動、不怕困難、樂于想象和創造等學習品質發展的積極作用。
為便于教師對幼兒日常行為的觀察,科學分析幼兒學習品質的發展情況,并給予適宜支持,我園梳理形成了第一版《幼兒學習品質發展觀察表》。第一版表格較為專業,家長運用起來存在一定困難。為此,我們聽取家長建議,對表格的內容及表述方式進行了調整,將主動性、抗逆性、反思與解釋等家長不易理解的專業表述,轉換為愛提問喜參與、不怕困難敢挑戰、過程說得清、經驗會運用等相對通俗的表述。第二版觀察表為家長了解幼兒學習品質發展情況提供了有利抓手。
通過學習家長認識到,學習品質會影響到幼兒從識字、拼音、數學乃至體育運動的學習。同時,理論學習也拓展了家長對學習品質的關注范圍,從只關注幼兒的專注力、堅持性等內容,擴展到重視幼兒能主動發起活動、創造性地使用材料、表述自己的學習過程等方面。
親子共玩,切實感受游戲對
學習品質發展的促進作用
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也是培養幼兒學習品質最重要的途徑。為讓大班家長看到游戲對幼兒學習品質發展的價值,我園邀請家長參與幼兒的游戲活動,開展了系列活動,引導家長體味游戲魅力、感受游戲對學習品質發展的促進作用。
為滿足幼兒游戲的需要,我園每學期會購置一批新玩具。針對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教師采取引導幼兒自主閱讀玩具圖冊、自主投票選擇需要的玩具、自主探究玩具玩法、自主判斷玩具是否有趣適宜等方式,促進幼兒積極主動、認真專注、多種方式解決問題、做事有始有終等學習品質的發展。這一活動不僅受到幼兒的喜愛,也讓家長感受到了游戲的魅力。
大班幼兒選出希望和家長一起探究的玩具,邀請家長來到幼兒園與自己一起參與新玩具玩法的研究。在研究中,家長借助《幼兒學習品質發展觀察表》觀察幼兒在游戲中學習品質發展的情況。活動后,教師結合自身觀察,分析了幼兒在活動中解決問題的方法,比如,對比觀察玩具零部件、聯系原有游戲經驗、與同伴討論、向成人求助等。同時,教師分享了當幼兒在探究中遇到困難時,教師采用哪些策略有效支持幼兒學習品質的發展,比如,重構幼兒提出的問題以幫其厘清問題,鼓勵幼兒回憶之前的游戲經驗,當幼兒想放棄時給予鼓勵,等等。
通過自身觀察和教師的分析,家長發現在探究新玩具的游戲活動中,幼兒有任務意識,能積極主動想各種辦法解決問題;幼兒有反思意識,能清晰表述自己遇到的問題,能評價自己或同伴的方法是否有效;幼兒有抗挫折意識,雖然有時不能很快解決問題,但仍能不斷堅持與嘗試……最重要的是幼兒在游戲中是投入、專注的,這些在枯燥的知識教授中是很少發生的。
幼兒在游戲中的表現讓家長意識到游戲才是最適宜幼兒的活動,在游戲中幼兒獲得了全面、綜合的發展,尤其是獲得了支持其后繼學習的關鍵因素——學習品質的發展。在教師的專業分析中,家長認識到,教師帶著幼兒在幼兒園不是單純地玩,而是會根據對幼兒的觀察給予不同支持;幼兒的玩就是學習,在玩中獲得發展。我們發現,引導家長理解幼兒在游戲中的表現、教師的專業支持,對家長認可游戲的價值起到了關鍵推動作用。
家長同伴共研,提升支持幼兒
學習品質發展的實踐能力
我園以有趣的親子游戲為主題,邀請大班家長多次開展同伴共研活動,為家長在家庭中借助游戲促進幼兒學習品質發展提供了方法、策略的支持,幫助家長將對學習品質的認識落實到親子互動的行為中。
共研活動中,家長以組為單位,嘗試用撲克牌、紙杯、積木等常見材料設計親子游戲。家長設計出撲克牌記憶游戲、撲克牌塔、積木多米諾、積木抽抽樂等多種游戲形式。
在游戲展示環節,每組家長就如何在游戲中與幼兒互動,采取哪些策略促進幼兒學習品質的發展進行了分享。通過分享,游戲比教授更有價值、學習品質的發展比知識的獲得更重要等觀念成為家長的共識。一些積極的親子互動理念也多次被家長提及,比如,鼓勵幼兒嘗試新事物,在遇到困難時多鼓勵,幼兒嘗試新方法解決問題時成人要表達欣賞,等等。這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通過“四步走”,“慧玩”即是“會學”的觀念已牢牢扎根于家長內心。家長體會到會玩的幼兒才能更好地學,高質量的親子陪伴不僅能增進親子感情,更能提升幼兒的學習品質。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我們對幼小銜接的認識也在逐步提升。我們認識到,家、園、校協力做好幼小銜接應從小班開始,貫穿整個學段,各年齡段都應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展需要明確銜接重點。同時,“聊”“學”“玩”“研”的四步走策略不宜在大班匆匆一遍走完,若干環節可以反復。未來,我園的幼小銜接研究也將從大班向小、中、大班全學段延伸,通過進一步研究,不斷完善“家、園、校”三方銜接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