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霞 段春梅
在開展大班“小腳丫走天下”主題活動中,孩子們提到最多的就是他們去了北京天安門,在談論中我也感受到他們對天安門的熱愛,于是我在建筑區投放了天安門的建筑圖片,希望孩子們通過搭建來表達他們對天安門的認識和喜愛。但對天安門這樣特征顯著的建筑,孩子們會用哪些材料、用何種方式進行表現,我也很難預料,于是懷著拭目以待的心情期待著孩子的行動。
初次搭建時遇到的問題
問題一:城墻倒了
妃妃一進建構區就走到貼有圖片的墻邊,指著天安門圖片說:“我們今天來搭天安門城樓吧!”家樂和辰宇非常痛快地答應了,三個人看著圖片討論如何實施。商議后,家樂和妃妃負責搭建,辰宇負責遞積木,當地基鋪得差不多時,辰宇選擇了斜三角形搭在底部的兩邊,形成了對稱的小斜坡。三個人繼續合作向上搭,就在第二層快要搭好時,突然,妃妃這邊的積木倒了,家樂對妃妃說“要小心點”,妃妃重新扶起柱子,往上蓋板子。在搭第三層柱子時,樓體又塌了一部分,這次聲音很大,引起了旁邊小朋友的注意,妃妃有些氣餒,皺著眉頭說:“李老師,我已經很輕很注意了,不知道為什么又塌了。”我走了過去,看了看倒塌的部位,原來她把柱子放在了斜坡上,柱子立不穩。但我并沒有把我分析出來的原因直接說出來,而是指了指斜坡的部位,啟發他們思考:“想讓房子更穩固,應該建在哪里呢?”“平整的地方。”孩子們回答。我稱贊道:“說得好!”家樂立刻明白了我的意思,說:“我們不應該把柱子放在斜坡處,這樣不穩。”妃妃走到圖片前看了看,說:“天安門城樓的城墻是整整齊齊的長方形,沒有斜坡呀!”辰宇說:“我是想讓城樓看上去更好看,既然不合適,我們拆掉斜坡搭成平的吧。”于是大家齊心協力,很快就把斜坡的部位改造成平的了。
問題二:材料中沒有想要的形狀
地基平穩后,再向上搭建時就很順利了,大家邊商量邊嘗試,很快天安門城樓的主體就建好了。辰宇說:“我覺得差不多了,我們搭屋頂吧!”他的提議得到了大家的贊同,可是選擇什么材料蓋屋頂又成了他們的新問題。妃妃說:“我感覺屋檐是斜著出來的。”她從柜子里挑出四個斜三角形,搭在了屋頂的兩邊,隨后站在前面看了看,說:“不太像。”家樂說:“我們搭成三角形的,那樣可能更好看。”辰宇說:“好像沒有那么大的三角形。”三個人在玩具柜前蹲著搜尋合適的積木,試了半天都不滿意。辰宇說:“要不先這樣吧。”但其他兩名幼兒不同意。游戲進入了僵持階段。
我走過去,以同伴的身份加入游戲:“我是一名游客,我想參觀一下你們剛建好的天安門。”“我們就差屋頂沒搭好了,我們想搭一個三角形的屋頂,可是沒有合適的積木。”辰宇說。我邊點頭邊說:“我們以前在玩泡棉拼圖的游戲時,小朋友們能拼出各種形狀呢。”“用各種形狀的積木也能拼成三角形!”妃妃笑著說:“我們試一試吧!”他們拿出小三角形、小正方形、小長方形積木拼拼搭搭,很快就組合出三角形的樓頂,從遠處看還真有點像天安門的城樓了,我為他們豎起了大拇指。
我請他們為我介紹一下拼好的天安門,孩子們興致勃勃地說起來。我鼓勵了他們的表現,接著說:“接下來你們有什么想法?想再搭建點什么嗎?”妃妃興奮地說:“國慶節我去過天安門,那里有花壇還有長安街。”家樂補充道:“我在電視上看過閱兵,有許多儀仗隊、武器、軍車參加閱兵呢,特別壯觀。”“你們看到天安門有這么多有意思的東西啊,那你們可以把它們都搭建出來。”我鼓勵他們。“我們就搭建閱兵的天安門吧!”辰宇說。大家又熱情高漲地忙碌了起來。
重建時遇到的問題
孩子們在對天安門進行最后的裝飾時,正巧園長來到了班里。于是,他們主動邀請園長參觀他們搭建的作品,一番介紹之后,園長走到圖片前,仔細看了看,說:“你們的作品真宏偉!如果可以站在城樓上觀看閱兵,揮手說‘同志們辛苦啦,這樣的城樓就更好了。”孩子們聽后若有所思地說:“習爺爺就是站在上面揮手閱兵的。”園長點點頭,說:“相信你們一定能成功!”園長走后,孩子們決定重建天安門。
問題一:圖片不清晰
搭建前,孩子們又仔細觀察了天安門城樓的圖片,討論了城樓的整體結構。妃妃說:“城樓的底部是一個很高的長方形城墻,上面要比下面窄一些。”家樂說:“我們上次搭的城墻不太高,有點矮,這次可以搭高一些。”辰宇說:“還要讓人能站在上面。”孩子們想仔細看看細節,但圖片太小了,看不清楚。妃妃說:“李老師,這張圖片有點不清楚,能幫我們找一張大一點的圖片嗎?”我示意他們到一體機前,上網搜索出一張非常清晰的圖片,并引導他們可以按一定的順序進行觀察,比如從下到上。他們點點頭繼續討論著:“數一數城墻上有幾個拱形門洞。”“看看城墻上面有幾層。”“屋檐是向外翹的。”……
問題二:搭建材料不合適
起初,他們選擇了一些小的正方形、長方形積木壘城墻,但他們很快發現很難搭建整齊,家樂提議說:“咱們換成最長的積木吧,那樣很容易搭整齊,也更穩。”孩子們接受了他的建議,拆掉了城墻,重新換成了最長的長方形積木。壘好兩層后,他們看了看,有些不滿意:“好像還不夠大,再延長一組吧!”可最長的積木沒有了,怎么辦呢?經過反復嘗試,最終他們用短一些的長方積木拼接成和前兩層一樣長的積木。城墻壘好了,孩子們又不斷探索和調整材料,讓城墻變得更穩固。
問題三:怎樣搭出對稱的天安門城樓
到了該搭建城門的時候了,只見孩子們隨意放了幾根柱子,柱子間的距離不等,前后也沒有對齊,接著他們就往柱子上蓋板子。妃妃提醒道:“我們要搭五個拱形門,中間的門最大,兩邊是對稱的。”辰宇跪在建筑物前左右看了看,說:“我感覺有點歪,中間的拱門好像沒在中間呀。”妃妃和家樂也過來觀察,家樂說:“這好像不對稱。”辰宇搖搖頭說:“下面不蓋好,上面就更搭不好了。”三個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該怎么辦了。眼看孩子們遇到了麻煩,我決定跟他們聊一聊。
師:對稱是什么意思?
幼:對稱就是兩邊一樣,這邊有什么,那邊也有什么。
師:怎么能兩邊一樣呢?
幼:就是兩邊相等。
師:怎樣知道是不是相等了呢?
幼:用眼睛看。
師:你們說的是目測,還有別的辦法嗎?
幼:數一數。
師:怎么數呢?數什么?
幼:數板子,在同樣數量的樓板下立柱子,(每)三個(塊)樓板下立一根柱子,一邊立三根柱子,這樣就對稱了。
師:好辦法,趕快試一試吧!
有了老師的鼓勵,孩子們立刻干勁十足,相互配合行動了起來。有扶樓板的,有調整柱子距離的,一會兒功夫就好了。我看了看,確實整齊、對稱多了。在接下來的搭建中,他們通過數樓板來調整柱子之間的距離,很快就搭到了閱兵看臺的一層。問題又來了:可以立起來的粗柱子沒有了,他們換成了細細的小圓柱,但支撐沉重的樓板顯得有些吃力,晃晃悠悠的。妃妃說:“再加一根,應該穩一些。”孩子們小心地往上搭樓板,家樂邊搭邊不放心地說:“我覺得三根柱子可能支撐得更好,我們還要搭房檐呢。”辰宇說:“可以,那就再加一根吧!”
問題四:如何搭建能站人的城樓
五個拱形城門建好后,孩子們并沒有急于繼續往上搭建,而是商量著怎么搭可以站人的看臺。家樂說:“把中間變成空的,不能搭那么多柱子。”妃妃說:“我們可以在兩個柱子中間搭一塊板,這樣中間就是空的。”孩子們對照下層柱子的位置擺好新柱子,并在柱子上放了一塊長木板,輕松地解決了“站人”的問題,實現了中空樓層的搭建。
隨著經驗的不斷增長,孩子們搭建時目標更明確,并且更重視搭建前的討論了,這就是他們在游戲中最大的改變。
問題五:如何搭建外翹的屋檐和房頂
天安門城樓的主體建筑就要完工了,只剩下屋頂還沒有蓋好。孩子們先用木板平鋪在上面,妃妃說:“上次我們搭建的屋頂是三角形的,但圖片上的屋檐和屋頂并不是平的,也不是三角形的。”家樂說:“天安門城樓的屋頂和寺廟的屋頂差不多,古代人建的屋頂都是這樣的。”辰宇提醒道:“我們剩下的積木不多了,看看哪種最合適。”他們用不同的積木邊擺放邊討論。“從前面看屋檐是斜的,”妃妃看著材料說:“三角形有斜著的邊,試一試這個長三角形。”他們嘗試三角形不同的擺放方法,將三角形直邊向下、斜邊朝上擺放,從遠處看確實有點翹屋檐的感覺了。他們歡呼起來:“我們成功了!”周圍的孩子們也拍手稱贊:“這次真像天安門了!”
孩子們堅持不懈的精神讓我十分佩服,在最后的環境搭建中,他們又遇到了許多問題和困難,如積木剩余不多,金水橋被迫縮短;閱兵時飛機是從哪兒飛來的,應該在哪兒建機場;車輛是向哪個方向開的;用彩泥捏的人站不住,改成用紙板支撐的手繪小人……不管遇到什么問題,他們都能耐心地去解決,像研究者一樣查資料、共同討論、提出解決方案并逐一實施,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天安門城樓終于完工了!
在兩次搭建天安門的過程中,孩子們有合作、有探究、有爭論、有溝通,這些都是很好的教育契機。教師適時適當地介入游戲,關注他們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問題,分析他們的需求,并以適當的方式回應和支持,形成了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促進孩子們獲得有益的學習經驗和發展。
點 評 分 析
在這個案例中,天安門雄偉壯觀、飛檐斗拱的建筑特點深深吸引著孩子們的目光,它與現代建筑是如此不同,激發著孩子們運用積木這種開放性的材料去表現自己對天安門的理解和感受。他們在搭建過程中不斷地觀察、思考、探索、嘗試,像科學家一樣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并且善于傾聽同伴觀點,失敗之后不氣餒,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互相合作,共同協商,完成作品,凸顯出了良好的學習品質,而這些也正是孩子們在面向未來社會時所應具備的重要的學習能力。同時,他們也在這樣的主動學習和游戲中體驗和積累著一些科學知識和技能,比如“能通過觀察、比較和分析發現物體的特征”“知道積木放置的位置、不同形狀的積木和地基平穩之間的關系”“能用不同的圖形有創意地拼搭出大的三角形屋頂”“用不同方式探索對稱的方法”“嘗試將平面造型搭成立體結構”等等,體現出較高的游戲水平。
而這一切都離不開教師的支持和引導。在這個案例中,教師不是事事都要“插上一腳”的指揮者,她把主動權交給了孩子,成為孩子們游戲時的觀察者。教師知道在游戲陷入僵局時適時介入,使游戲得以維持下去,當孩子們積極探索時又適時退出,鼓勵他們獨立解決問題。通過“想讓房子更穩固,應該建在哪里呢”“對稱是什么意思”“怎么能讓人站立在城樓上”等開放性問題,激發孩子們進一步思考和反思,提升了他們的高階思維能力。教師還是孩子們的同伴,與他們一起通過電腦查閱資料,一起觀察和思考等等,讓孩子們成為了游戲的主人,他們的能力和成果也獲得了大家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