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嬌嬌



小班下學期,孩子們第一次接觸滾筒材料。在操場的一塊空地上,整齊擺放著游戲材料,主要材料有塑料材質的白色滾筒以及金屬制的柏油桶,輔助材料有梯子、長板、墊子等,幼兒可自由拿取??墒?,幼兒的游戲并沒有達到我預期中的效果,這讓我產生了很多疑惑,對幼兒游戲的觀察陷入瓶頸。通過隨機小教研的啟發,我帶著疑惑和思考,翻看了平時拍攝的視頻以及照片資料,讓我摒棄了原來的想法,發現了兒童在游戲中的學習與發展。
案 例 與 分 析
滾筒游戲初體驗
孩子們的游戲開始啦,我帶著孩子們能夠站上去、走起來的期待,和他們一起投入游戲中。剛開始很多孩子將滾筒躺在地上,推著滾來滾去。(圖1)我心中竊喜,孩子們正在探索材料的特性呢。我抱著滿滿的期待等呀等。孩子們玩了一陣子,滾筒竟然被豎起來了,還使用了少量的梯子和長板,大部分孩子都是這樣在進行游戲!我安慰自己:滾筒特性那么多,總不能光探索滾動嘛,等他們了解全面了,肯定就要站上去了!給他們時間,遲早會站上去的!我耐著性子,又等了一段時間,游戲現場是這樣的:滾筒有豎起來的,有躺著的,孩子們還找來了很多梯子、長板、墊子等輔助材料,放在一起進行游戲。
【分析】我以前看到過大班哥哥姐姐玩,他們將滾筒排成一排,自己也排成一排站在滾筒上,手拉手,嘴里喊著口號,慢慢地、平穩地往前移動。一看就讓人熱血沸騰。我想,我們不用這么厲害,我們還小,能站上去往前走就很棒啦!可是一段時間觀察下來,這種肢體協調能力對小班孩子來說太難了,他們的游戲在我看來平平無奇,遠離我的預期。
隨機小教研
滾筒游戲已經持續了差不多兩周多的時間。我和教研組長進行了一次隨機小教研。
教研組長:你們滾筒玩得怎么樣?
我:不怎么樣呀!
教研組長:為什么?
我把平時拍到的一些游戲照片給組長看,并說道:您看呀,沒有人能夠站上去、走起來,沒有精彩瞬間……沒有“哇”時刻……滾筒是不是不適合小班,我們小二班的游戲是不是很差勁?怎么辦?
教研組長:小班孩子玩滾筒就沒有學習了嗎?沒有站上去就不值得講了嗎?就不精彩了嗎?你靜下心來整理整理孩子的游戲,去發現孩子的學習與發展。
長久以來,每每有孩子站在滾筒上,都會讓人眼前一亮,這限制了我的思維,總覺得這樣的時刻才充滿著孩子的學習與發展,才是我們需要關注和觀察的。這次對話結束后,我抱著試試看的態度,仔細翻閱了玩滾筒以來我記錄的孩子游戲的過程,我驚喜地發現,孩子們有學習、有發展。
視頻回看
鏡頭一:搬運滾筒
剛開始玩滾筒,珠珠和小豹子將滾筒放下躺著,兩個人一人站一頭,一個人推,一個人拖。在他們邊上,彤彤、笑笑和跳跳正一起搬運一個豎起來的滾筒,他們也是有前有后,兩個人推,一個人拖,滾筒慢慢移動著。(圖2)
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們有了不一樣的搬運方法。小辰哥將兩個油桶并排放倒,一手扶著一個,往前推,兩個油桶方向不一致,分開了,小辰哥又將兩個油桶并列放在一起,他推著后面的油桶,前面的也一起滾動了,小辰哥順利將兩個桶送了回去。(圖3)
【分析】一開始小朋友都是采取拖、推的方法來搬運滾筒,用這種方法搬運基本都是幾個小朋友一起合作,費時費力。一兩次游戲后,他們發現可以利用滾筒滾動的特性來搬運,既方便又省力。孩子們感知到了滾筒本身可以滾動的特性,并嘗試利用這一特性。
我們的滾筒是豎著排列開來進行收納的,滾筒很重,幾個小朋友分撥站在滾筒的兩頭,珠珠喊著口號,兩邊一起使勁兒,越來越多的小朋友加入進來,嘗試了很久,但是都沒能將滾筒豎起來。
又到了收玩具時間。卡布、天天、梓涵三個人站在滾筒的一頭,芳芳一個人站在滾筒的另一頭。這邊的三個小朋友一起用力將滾筒向上抬,芳芳在那邊雙手放在滾筒上往下壓。(圖4)滾筒終于豎起來了,孩子們笑著跳著。
【分析】在游戲之初,小朋友們就擁有了“人多力量大”的經驗,他們直接將這個經驗運用到豎立滾筒上來,但是從兩邊同時抬,兩邊的力其實是相互抵消的,再多的小朋友也抬不起來。后來他們知道了,站在滾筒的同一側齊心協力。即使不是站在滾筒的同一側,另一側的小朋友也不能往上抬,應該往下壓。這些關于力的物理經驗是他們一遍遍嘗試后獲得的。我發現僅僅是搬運滾筒的環節,都充滿了學習。
鏡頭二:油桶好燙
正值5月,陽光越來越強烈了。墨墨和杰瑞把我叫過去,伸出一根手指在油桶上戳了戳,說:“老師,油桶好燙,不能玩了?!監scar說:“我有辦法。”他和幾個小朋友一起伸出手掌,給油桶扇風。醒醒來到一個油桶面前,嘟起嘴巴給油桶吹風。醒醒說:“還是很燙呀!”油桶那么燙,難道就不玩了嗎?
這時候我看到芳芳拿著濕紙巾在油桶上擦著。(圖5)我問她在干嗎,她說:“我發燒的時候媽媽就會給我擦?!毙∝愓依蠋煄兔μ崃艘煌八?,和幾個小朋友一起,往油桶上灑水降溫呢。(圖6)收玩具的時候,小新將油桶送到樓梯下面,他說:“這里曬不到太陽?!敝橹閷⒚弊臃旁谟屯吧险f:“戴上帽子,油桶明天就不燙了?!焙⒆觽兿氤隽烁鞣N給油桶降溫的辦法。
除了降溫,我還看到一些小朋友不一樣的做法。諾諾戴上手套,樂樂和梓涵把袖管拉長包住小手,小小將自己的布帽子摘下,放在手和油桶之間。這不是孩子們對隔熱的探索與嘗試嗎?!
【分析】僅僅因為材料的吸熱特性,就引發了孩子們關于改變溫度的思考,他們雖然不會說“隔熱”這個詞,但是在他們將生活經驗延伸到游戲中來解決問題時,已經不知不覺理解了這個物理原理。
還有一段小插曲——
墨墨:白色滾筒不燙,油桶燙。
我:為什么?
墨墨:滾筒是塑料的,油桶是“鋼”的。
【分析】孩子們的學習遠不止我通過整理發現的。游戲材料的不同屬性又給了孩子們探索的機會,他們在觀察、在比較,雖然不能夠準確地將油桶的屬性表達出來,但是通過真實的體驗感知,他們已經建構了這方面的感性經驗。
鏡頭三:學習站立
小貝今天穩穩地站在了滾筒上,我問他:“小貝,你是怎么站上去的?”小貝說:“我把兩個滾筒豎起來,把這個滾筒保護起來了?!蔽冶頁P了他,對他們站上去走起來充滿了信心。
小豹子也站在了滾筒上,他目視前方,小辰哥走到他面前,拉起他的一只手,小豹子準備往前走,滾筒動了一下,小豹子沒站穩,屁股坐在了滾筒上。
【分析】孩子們選擇怎么玩,也取決于他們的自我評估、安全意識與自我保護。他們會在保證自己安全的前提下嘗試站上去,走起來。他們會尋找保護自己的方法,或互相幫助,與同伴合作尋求保護,或利用已有經驗,固定立足點……孩子們真的無時無刻不在發展。
鏡頭四:創新玩法
小辰哥和大彤彤將滾筒放倒,首尾相接,變成隧道。
Iris將墊子放在滾筒的頂部,做成房子。
可可將兩個滾筒放倒并列擺放,自己趴在兩個滾筒上面,將滾筒變成了車輪。
天天、梓涵、大彤跟著小蜜蜂的節奏敲打油桶,把油桶變成了鼓。
【分析】滾筒這一材料,具有能滾、重、大等特性,與人之間的互動性也很強,而這些特性也能引起孩子們更多的探索,他們會一物多玩,進行替代游戲,充分發揮他們的創新、創造能力。
鏡頭五:跳跳板
小辰哥和小小一起將一塊長板架在油桶上,他們說這是跳跳板。兩人爬到長板上,小小慢慢爬到長板的一頭坐下來,小辰哥先在板子上蹲著,然后又變成跪著的姿勢向后退,回頭看了看,又往前挪了一點,兩邊看看,又往后挪了一點。然后蹲起來,往長板的一頭挪過去。此時小小身體前傾,雙手支撐在長板上。(圖7)保持好平衡后,小辰哥撲通跳了下去!
我走過去跟小小說:“我也想玩?!毙⌒≌f:“不可以,因為我們都是小孩,而你是大人,要和你一樣重的大人坐在上面,你才可以跳下去。”
【分析】游戲中有孩子的探索、冒險精神,也有孩子之間的相互信任、責任感以及安全意識。這個游戲中的玩法是非常冒險的,需要兩個孩子之間相互配合,找到平衡點,才能保護自己,不然兩個人都會摔下去。正因為游戲存在著危險,所以孩子們之間形成了一種默契。小小后來說:“我是小辰哥的墊子,小辰哥也是我的墊子,因為墊子會保護我們。”這是一種怎樣的信任才會放心將對方當成自己的墊子,而又是怎樣的責任才會甘愿做同伴的墊子去保護同伴。這些在平時的生活中看不到的,游戲中都能看到。
除此之外,在這個游戲中孩子們還獲得了與平衡相關的經驗。小小不讓我參與游戲,她的回答里雖然沒有說到平衡,但是卻表明她已經知道,這樣做是為了保持平衡,大人和孩子之間的重量是不平衡的,所以需要一樣重的大人才安全。而他們也利用對平衡的已有經驗為自己的游戲服務,讓游戲越來越好玩。
反 思
轉換視角看游戲中的孩子
游戲中的孩子充滿著魅力,精彩無限。他們在游戲中不斷評估著自己的游戲水平,嘗試參與適宜的游戲,大膽挑戰有難度的游戲,游戲中的他們會遵循自己的最近發展區不斷進步。曾經,我總是高高在上地評估游戲中的孩子,帶著預設的目的去觀察孩子,然而,那時的我錯過了多少關于孩子、關于孩子的游戲的精彩。
利用視頻和照片讀懂孩子
現場觀察有些學習點一閃而過,很難抓住,但是整理視頻就可以仔細、反復地看,更加能關注到孩子在游戲中的行為細節,進一步了解孩子的行為動機,抓住孩子的學習以及孩子的精彩,可以說,視頻和照片是幫助我們讀懂孩子的好幫手。
放手游戲,相信孩子
放手游戲不僅是指在游戲過程中放手,不隨便干預孩子,更是從教師心理上真正地去放手,不預設目標和玩法,帶著對孩子的信任允許他們自主決定如何游戲。將游戲的權利從心理和行動上完全還給孩子,實現真正的放手,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發現孩子的學習和發展。
游戲開始之前,我局限于讓孩子站在滾筒上走起來這一單一的游戲形式,想通過滾筒游戲鍛煉他們的動作協調能力以及平衡能力,好像滾筒是專門為這樣的游戲而生的。經過此次觀察與分析,我知道,不該給游戲材料定性,一種材料的性質應該由和它互動的對象來定。
通過回看視頻,我發現在孩子和滾筒互動的過程中有學科知識方面感性經驗的獲得,有社會交往能力的提升,有解決問題能力的養成,當然也有運動能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