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淼羽
看到案例中的丁丁,我想起了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件小事。
一次運動會中,老師為孩子們精心準備了禮物。我們按人數,分別為女孩挑選了“小清新”的發卡,為男孩準備了汽車、坦克、恐龍等立體拼圖。發放禮品時,一切都按部就班地進行著,突然,一個胖嘟嘟的男孩小聲跟我說:“老師,我不想要拼圖。”我下意識地問:“啊?不要拼圖,你難道要小發卡嗎?”小男孩聽到我的反問,小臉瞬間紅了,既沒有拿拼圖,也沒有選發卡,訕訕地離開了。還沒等叫住他,我就被一大群興奮的孩子圍住了,雖然為自己唐突的語言感到一絲不安,但很快也就被孩子們嘰嘰喳喳的喧鬧聲給湮沒了……
活動順利結束后,我正在一旁休息,耳邊傳來的對話卻讓我再次陷入了沉思。一個小女孩說:“媽媽,快看,我交換了獎品,我可以拼拼圖了。”媽媽:“你和誰換的,哪個男孩子想要發卡呀?”小女孩說:“他本來不想換,可是他想了想可以送給妹妹。我的拼圖是一個坦克,我最喜歡坦克了。”
聽到孩子的話,我心里特別不是滋味,我多想跟剛才那個男孩說一聲“對不起”,由于我對性別的刻板印象,讓他感到尷尬了,我又多想跟和媽媽談話的小女孩說一句“謝謝你敢于表達自己的喜好,并大膽地去實現”。
我的小故事和案例中老師遇到的問題是一樣的,都是用自己對性別的理解去解讀孩子。我們也許可以基于以下三個原則,來解決案例中老師的困惑。
原則一:一切指導和介入都要基于對兒童的了解
在進行環境創設、師幼互動之前,首先要做到對幼兒持續觀察,不急于下結論,不然就會發生我之前遭遇的“尷尬”。孩子們個性鮮明,我們一定要盡己所能地了解每一個孩子。可以嘗試通過軼事紀錄法、訪談法等,不僅僅了解孩子的行為表現,還要解讀孩子行為背后的原因。例如可以和丁丁聊一聊“你為什么喜歡這個裙子呢”更加深入地了解丁丁喜歡裙子的原因。
原則二:幼兒藝術領域發展的核心價值是審美
丁丁的故事發生在表演區,“表演區是幼兒創造性地表達對生活及文藝作品理解的游戲場所,幼兒可通過扮演文學和藝術作品中的角色抒發自己的情緒情感”,是培養幼兒“感受與欣賞、表達與創造美”的場域,其核心價值是審美。因此,老師可以在深度了解和剖析丁丁“裙子熱”行為背后的原因后,引導幼兒將關注點放在對“美”的感受、欣賞、表達和創造上。
例如,如果丁丁喜歡的是裙子的顏色、款式,可以引導丁丁關注服飾的配色、設計等;如果丁丁喜歡的是穿上裙子的儀式感,可以引導丁丁欣賞更多的藝術表演形式,并為他創造更多不同自我表現的機會;如果丁丁是因為角色需要選擇裙子,則可以和他一起了解不同角色和服道化之間的關系……總之,教師要將引導的要點放在“為幼兒種下一顆美的種子”的理念之上。
原則三:接納包容,少一些先入為主
作為一名老師,我們雖然知道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存在。可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有多少次教育行為,就像選擇禮物一樣先入為主地認為“女孩喜歡發卡,男孩喜歡坦克拼圖”,用自己的思維限制了孩子的思考和想象。
如果想讓孩子感受到世界的多元、多彩,首先就從自己做起吧,真正接納包容,多一些傾聽,少一些評判;多一份包容,少一些指責,讓孩子在我們恰當的注視中,盡情地擁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