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惠
近年來,武術文化在傳播過程中受多種因素影響,人們對武術的誤讀愈演愈烈,嚴重偏離了我國大力提倡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軌道,阻礙了我國武術的發展。本文通過闡述中國武術文化傳播的重要性及意義,厘清涵化理論與武術文化傳播的聯系,分析涵化理論視域下大眾媒體對武術文化傳播的消極影響,并得出相應結論。
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是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必要手段。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與根基。武術作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它涵蓋了中國哲學、中國古代軍事技術、中醫、身體審美、倫理道德等多個領域,是我國五千年歷史長河沉淀的文明結晶,是人類物質精神文明的保障和導向。近年來“一帶一路”“武術進校園”“全民健身”等工作的開展,中國武術的傳承與發展迎來新的歷史機遇,但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其中在傳播過程中武術“異化”的挑戰尤為重要,因此對大眾傳媒在武術傳播過程中的消極影響進行分析,對于武術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1 涵化理論與武術文化傳播的聯系
涵化理論又稱“培養理論或教養理論、涵化分析”,最早由格伯納等人在研究電視與暴力問題時提出。新舊時代更替,該實驗也可說明,在現代社會大眾傳媒提示的象征性事實對人民認識和理解現實世界發揮著巨大影響。“涵化理論”在互聯網新時代被賦予了新的內涵。由于大眾傳媒的某種偏向性,人們在心中描繪的主觀現實與實際存在的客觀現實之間出現偏離。大眾傳媒在人類的社會活動中具有重要影響。近年來中國武術的發展舉步維艱,備受爭議。其中,人們對武術的錯誤理解與認知是阻礙我國武術發展的主要因素,而在互聯網時代下融媒體對于武術的傳播占據重要地位。基于“涵化理論”,媒體的偏向性報道對人們認識和理解武術文化具有涵化作用。
2 涵化理論視域下大眾媒體對武術文化傳播的消極影響
2.1 助力“假性主流”文化的興起
武術不管作為一門體育項目還是作為一種國粹文化,在推廣與普及上都相對較弱,大多數人對中國武術認識不足。而大家對武術僅有的印象可能是電影里李小龍李連杰等飾演的功夫片,或是武俠小說里的“輕功水上漂,四兩撥千斤”等,當現實中的武術與心中的武術無法趨于一致時,就會對于武術的形象大打折扣。大眾傳媒具有“教養效果”,主要表現在形成當代社會觀和現實觀的“主流”,而大眾媒介在主流形成過程中發揮了強大的作用。當“標題黨”與社會成員達成了共識,在“回響效果”下,人們很輕易進入故事的邏輯并添油加醋。譬如某些短視頻平臺對馬保國的瘋狂引流,在大數據時代,人們的信息接收領域往往會被自己的興趣所引導,規避外界的多元色彩,從而桎梏于單一線性的信息繭房,算法會給你不斷地推薦相關視頻,于是你就會在短時間內接收到大量洗腦的類似視頻。這個時候“年輕人不講武德,閃電五連鞭”等梗就自然而然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主流文化”。這種現象的發生嚴重損害了中國武術的形象。“主流化”效果因傳播的內容而異,若大家都盲目放任“審丑”成為流行,自然會助推“假性主流”文化的興起。
2.2 塑造、改造武術認知
大眾傳媒具有特定的價值和意識形態傾向,通過“報道事實”“提供娛樂”等形式傳達給受眾,從而潛移默化地形成人們的現實觀、社會觀。在信息傳播過程中,相關媒體“把關人”自上而下的控制信息流。它在悄無聲息中制約著人們的現實觀,影響人們的意識形態。例如,兒童經常觀看暴力內容會對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影響,甚至會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這種影響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教養”的過程。因此,在網絡頁面上長期的發布一些有關“武術不能打、武術舞蹈化”等相關話題,就會影響人們對于武術的正確認知。對于青少年及兒童來說,對于武術文化的理解及認知往往會更容易受到互聯網平臺的影響,亦形成“大眾想法”或社會共識。武術文化在塑造完全人格上具有引領作用,正如習近平所說,“人才培養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而育人是本。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這是人才培養的辯證法。”社會運行有規則法律,人們行徑有道德約束,這是實現和諧社會的基礎。
3 結論
(1)大眾媒體對武術文化傳播具有多方位的影響,我們所要做的是積極規避它所帶來的消極影響。堅持正確輿論導向,持有批判精神和懷疑的態度,樹立正確的意識形態。
(2)重視對傳播手段、傳播內容的整理與創新。政府主動強勢出擊,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打造文明、和諧、健康的綠色網絡環境。提供多方位多視角的武術文化展現。
(3)以武潤身,以德樹人,通過領略武術文化內涵來陶冶自己的情操,堅持“內外兼修”核心理念來完善自身、健全人格。通過傳遞正確的武術文化底蘊,增強文化認同感、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
(作者單位:湖南師范大學)